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8698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利专业重要名词解释源自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有关文献资料。水资源: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等) ,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同时,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各地的经济发展要根据水资源状况去确定发展什么,发展多大规模,多快的发展速度。各地需下功夫研究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水环境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

2、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城市和工业做到零排放,一方面节水,用水量零增长,另一方面对污水处理做到零排放。有的国家提出水体自净能力的概念,即水环境承载能力等于水体自净能力。降水量:从空中降落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气凝结的露、霜等的总数量。以 mm 计。是雪、雹等应化成水的深度。按时段统计有:以降水起止时计算的一次降水量,以一日、一月及一年计算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及年降水量。由于降水的主要部分是雨或全部是雨,因此降水量又叫做降雨量。一股所说某地年降雨量若干毫米,是包括了所有各种形式的降水。流域平均雨量:又叫面雨量。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个流域面

3、上的平均降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又叫做泰森多边形法) ,也有用绘制等雨量线图来推求的。蒸发:水或冰雪变成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在水文气象观测中,蒸发是指水分由地表的水面、土壤、植物体逸入空中的自然现象。蒸发的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数计。它是气象、水文的重要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蒸发能力: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 E601 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 水面蒸发:指水面不断向大气蒸发水分的过程。其蒸发速度,可由蒸发器观测而得。以mm/d 计。水面蒸发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总水面蒸发数。例如年水面蒸发量为980mm,6 月的水面蒸发量为 125mm。影响水面蒸发

4、的主要因素有湿度、风速、气温及水体大小等。在同一气象条件下,蒸发器的水面蒸发值大于实际水体(如水库、湖泊等)的水面蒸发值,这是由于蒸发器本身及其四周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天然水体不同所致。因此,蒸发器的观测值乘一折减系数后才能作为实际水体的蒸发值。在水利工程上,如计算湖泊、水库蓄水量的水量损失及水稻需水量等都要使用水面蒸发资料。干旱指数:指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土壤蒸发: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土壤表面后的蒸发。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结构、土壤色泽、下垫面的特性等。通过土壤蒸发量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支出情况

5、。植物蒸发:又叫蒸腾。指土壤中的水分经由植物体蒸发到大气中去的现象。是物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的综合过程。物理作用是指蒸发面的液体扩散过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体内输水和叶面气孔开放等过程。植物散发主要随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在充分供应需水量的情况下,与光照、气温、湿度、风速等有密切关系。应以大面积长时间观测为依据。蒸散发:又叫蒸腾蒸发量。地面上植物的叶面散发(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见“作物需水量” 。径流: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

6、的基本要素。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地面径流: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外,其余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地面径流又由于降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雨洪径流与融雪径流。前者是由降雨形成的,后者是由融雪产生的。它们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是有所不同的。当地径流:指由当地的降雨或融雪产生的径流。过境河流流入或引入的径流除外。它表征当地产生的可资利用的水量,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应首先充分利用它。客水:指从本地区以外的来水。例如由过境河流流入的或由外地引进的水,以及由区外高地因降雨产生的滚坡水。在当地水源缺乏时,客水是可资利用的水量,但在当地水量充沛时;

7、客水入侵,有时造成洪涝灾害,须加以防范。地下径流:降水到达地面,渗入土壤及岩层成为地下水,然后沿着地层空隙向压力小的方向流动,称为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河流的一种水源。河流的枯季径流,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枯水径流:指非汛期的径流。它包括地面水及地下水补给。年、月径流:分别指一年或一月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通常用年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表示。研究年、月径流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变化,可以为灌溉、发电等用水部门提供兴利计算所必需的水文数据。径流量:在水文上有时指流量,有时指径流总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槽某一断面的径流量。以 m3s 计。将瞬时流量按时间平均,可求得某时段(如一日、一月、一年等)的平

8、均流量,如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等。在某时段内通过的总水量叫做径流总量,如日径流总量、月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等。以m3、万 m3 或亿 m3 计。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以 m3s 计。用以总括历年的径流资料,估计水资源,并可作为测量或评定历年径流变化、最大径流和最小径流的基数。多年平均径流量也可以多年平均径流深度表示,即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转化为流域面积上多年平均降水深度,以毫米数计。水文手册上,常以各个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值注在各该流域的中心点上,绘出等值线,叫做多年平均径流深度等值线。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 以 m3 计)除以该断

9、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以 km2 计)所得的值。它相当于该时段内平均分布于该面积上的水深(R ,以 mm 计) ,如下式:R=W/1000F(mm)径流系数:指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内的径流深度与形成该时期径流的降水量之比。其值介于 0 与 1 之间。在干旱地区,径流系数较小,甚至近于 0,在湿润地区则较大。有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年径流系数、次径流系数、洪峰径流系数等。降雨径流:指由降雨所形成的径流。降雨形成径流,就其水体的运动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过程:即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如就其过程所发生的地点,可以分为在流域面上进行的过程与在河槽里进行的过程。即:产流过程 (即形成过程蓄渗过程) 降雨径流 域面

10、汇流:坡地(域面上的过程)汇流过程 河槽汇流:河槽(河槽里的过程)以上每一过程只是表征径流形成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它们既有区别,又互相交错,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必要条件和准备,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继续与发展。净雨: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也叫做有效降雨。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下垫面因素:降水落至地面后,在形成径流的过程中受到地面上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植被、土壤、地质)和河系特征(河长、河网密度、水系形状等)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统称下垫面因素。它也是制

11、约河)川其它水文现象的重要因素。产流: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即为产流量。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 mm 计。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为了便于分析计算,把产流概化成两种形式:(1)蓄满产流:在南方湿润地区或北方多雨季节,流域蓄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很容易达到饱和,它不仅产生地表径流,而且下渗水量中不全是损失,其中一部分成为地下径流,所以产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2)超渗产流:在北方干旱地区或南方少雨季节,流域蓄水较少,地下水埋藏较深,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达不到

12、饱和,下渗水量全部属于损失,不形成地下径流,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超渗雨,形成地面径流。汇流:在流域面积上,降雨产生地面水流汇向低处的现象。流域汇流包括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两个阶段。降雨充满地面坑洼后,便开始沿坡面流动叫做坡地汇(漫)流。它是由无数股彼此时合时分的细小水流所组成的,通常没有明显和固定的槽形,其漫流的路径往往不出数百米,汇流历时也较短。坡地上的雨水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槽,河槽水位上涨,水流沿槽下泄,沿程经河槽调河槽调蓄,至出口断面流出,叫做河槽汇流。通常河槽汇流路程远,历时长,达几小时到几十个小时,所以流域汇流以河槽(网)汇流为主。河槽调蓄:河槽对水流所起的调蓄作用。当水

13、流沿槽下泄,在运动过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汇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后,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断泄流出来,恰如水库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样。这种调节作用一般还可从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过程线的对比中看到。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地下水: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水资源量: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越流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河道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及井灌回归补给系

14、数等。 地表水体补给量: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 总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和潜水蒸发量山前泉水溢出量:指发生在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线附近、且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指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 山丘区潜水蒸发量:指发生在未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浅层地下水,在毛细管作用下,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动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的叶面蒸散发量两部分) 。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蓄变量:指计算时

15、段初地下水储存量与计算时段末地下水储存量的差值。 地下水水源地:指以工业、城市生活为供水对象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区 地表水水质: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 地下水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中,造成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性质发生变化,降低了其原有使用价值的现象。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

16、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工业总产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产出,反映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了工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耕地: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作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休闲地(轮歇地) 。 水田:指筑有田埂(坎) ,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或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田和旱地作物轮作的,仍按水田统计。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