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锤炼高尚品格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750814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PPT 页数:183 大小: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章锤炼高尚品格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七章锤炼高尚品格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七章锤炼高尚品格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七章锤炼高尚品格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七章锤炼高尚品格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章锤炼高尚品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章锤炼高尚品格(1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第七章,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及其主要内容。 难点:增强公德意识,使学生自觉地用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当代虚拟环境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爱情的本质。,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七章,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生活,公共生活,社会公德,职业生活

2、,职业道德,家庭生活,家庭美德,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关的道德领域,(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P171,1、概念: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私人生活 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容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私密性、封闭性和独特性等特点。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私人意识的发展有助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它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公共生活领域,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

3、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P17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P172,(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P172,(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P172,(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P172,(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1)道德和法律的区别,道德: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

4、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法律: 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道德和法律的联系,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社会公德的内涵,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

5、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 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 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 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三)、社会公德的内容,(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继承和

6、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调查:公众最反感的行为,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19日,人民网共同进行了公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数据显示:,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主办,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事务系承办的“评选我眼中的大学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活动圆满完成。经过认真统计,在北师大人眼中的大学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依次是: 1. 占座不来(30%) 2. 随地吐痰(15%) 3. 乱丢垃圾(15%) 4. 食堂打饭时插队(10%) 5. 说脏话(8%) 6. 偷窃(7%) 7. 上完厕所不冲(6%) 8. 自习室打

7、电话(4%) 9. 自习室聊天(3.5%) 10. 校园里骑车横冲直撞(1.5%) 此外,还有很多同学认为课堂手机随意发出声响是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不尊重。,北京师范大学“我眼中的师大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评选揭晓,(2)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 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 公德规范。,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P175,(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P175,(1)指引作用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

8、本手段之一。社会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法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 预测作用 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其行为的法律后果,以便人们可以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 评价作用 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强制作用 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犯罪以保障自己实施的作用。,实现的三种方式: 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 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 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

9、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教育作用,法的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P175,1.治安管理处罚法 2.集会游行示威法 3.环境保护法 4.道路交通安全法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 和主要内容P175,颁布时间: (1).立法目的: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第三章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一节 扰乱公

10、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 第二节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 第三节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 第四节 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四章 处罚程序 第一节 调 查 第二节 决 定 第三节 执 行 第五章 执法监督 第六章 附 则,(2).基本原则P175 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 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3).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P175 行为: 扰乱社会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侵犯公私财产 上述情形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11、行为,处罚种类: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罚款:有200元以下、200元到500元、500元到1000元、3000元以下和5000元以下等不同档次。 行政拘留处罚:可区分为5天以下、5天至10天、10天至15天,并规定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20日。,(4).处罚程序 P176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章 处罚程序 第七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者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 第七十八条 公安机关受理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认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

12、;认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投案人,并说明理由。 第七十九条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应当依法进行。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处罚的根据。,(5).执法监督,新法有哪些变化? 处罚行为由78种增加到238种 适当提高了治安管理处罚的力度 细化了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程序 加强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与相比有三大亮点:与其它相关法律衔接更加紧密;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规定更具理性化;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注重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更具人性化.,主要变化,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

13、危险物质扰乱公共次序的行为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 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行为 宠物扰民将遭惩处(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 发“黄段子”可拘留(传播淫秽信息的行为) 强行乞讨将受制裁(以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行为) 强买强卖者要拘留(强迫交易的行为) 噪音也罚款(制造噪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 70岁以上的老人及孕妇不予执行行政拘留,一妇女强行乞讨被拘留,(2006年5月10日讯)枣庄市中区公安分局近日开出全省第一张针对强行乞讨滋扰他人行为的治安罚单。一名从江苏邳州市到枣庄进行乞讨的李姓妇女,因在公共场所强行乞讨滋扰他人,被解放北路派出所治安拘

14、留。 据公安机关查证,1994年以来,李某经常利用农闲季节到枣庄进行乞讨。她每天准时出现在商城和三角花园一带,脸上抹上油彩,头发扎上纸花,向青年男女强行讨要所谓的“幸福钱”,不给钱就缠住不放,严重滋扰他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4月30日,解放北路派出所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对李某处以拘留5天的处罚。,案例,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 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P176 颁布时间:,(1).立法目的: 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2).基本原则: 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和平进行原则。,(3).集会、游行、示威的界

15、定,集会: 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 愿的活动; 游行: 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 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示威: 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 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 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4). 集会、游行、示威的管辖,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是集会、游行、示威举行地的市、县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 游行、示威路线经过两个以上区、县的,主管机关为所经过区、县的公安机关的共同上一级公安机关。,(5). 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煽

16、动民族分裂的; 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3、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11年5月1日执行。,资料: 公安部通报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200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28657起,造成46012人死亡、23648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6亿元。 与2004年同期相比,全国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减少26025起,下降10.2;死亡人数减少3516人,下降7.1;受伤人数增加24911人,上升11.8;直接财产损失减少3.5亿元,下降27.3。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1起,造成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