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傅义强,从“粗放”到“集约”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667023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傅义强,从“粗放”到“集约”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专题三:傅义强,从“粗放”到“集约”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专题三:傅义强,从“粗放”到“集约”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专题三:傅义强,从“粗放”到“集约”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专题三:傅义强,从“粗放”到“集约”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三:傅义强,从“粗放”到“集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傅义强,从“粗放”到“集约”(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粗放”到“集约”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专题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从原来的“效益比较好”,相继增加了“整体素质不断地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方针,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一、由

2、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是现代化国 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的困境 三、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方式 四、怎样才能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内容,1、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80-90年代中期,围绕提高经济 效益进行改革,1997年,党的十五大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胡锦涛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经

3、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3、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4、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4、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小生产经营方式,都是粗放经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才逐渐出现集约化经营。,粗放和集约,粗放经营就是通过广种薄收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则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本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经济效益,产出,投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最重要的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可以减少资源

5、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1、粗放型增长所付出的代价,1、消耗了大量资源 2、对环境造成了严 重污染 3、产业结构失衡,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2、国际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全球性金融危机 石油能源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 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问题 外汇储备问题,3、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民生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要与

6、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经济发展方式还要适应全球发展的时代潮流,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物质指标,转向注重考核以人为本指标; 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数量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 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指标; 从过去侧重于考核近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我们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推动和支撑经济体制转轨,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综合国力。 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富裕的需要,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增加自主创新能力

7、,在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提高竞争能力。 创造公平、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转变发展内涵: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转变发展途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转变发展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基本思路,促进经济增长: 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

8、本思路,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及组合状况,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两个方面。,产业是指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工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劳动对象直接是自然界。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部门,劳动对象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产品。 第三产业:创造无形财富的产业部门,为生产与消费提供各种服务。,产业结构的国际比重(分布单位%),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构成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单位:%),十一五期间,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所占比

9、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4%下降为46.8%,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上升2.5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5-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44.8%下降到38.1%,下降了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3.8%上升至27.8%,上升了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31.4%上升至34.1%,上升了2.7个百分点。,现在中国

10、三次产业的排序是,就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三是第一产业,如果按照劳动力就业比重中国三次产业的排序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大。这个数据显示中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而是一个农业工业国。,郎咸平关于制造业6+1理论,“1”指的是“产品制造”;“6”指的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物流管理、批发与终端零售”,6+1微笑曲线,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中国计划到年三

11、产比重超过二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占主导地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定量预测,到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应该是、,应该说二三产大体持平。到年一二三产的比重是、,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我们如果不转移成现代的的排序,完成不了工业化。这就要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比重要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初具规模,此外区域产业布局要有序合理重组,能源利用率要明显提高。,产业升级的思路:,不是一味强调所谓的高科技 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方面强调研发与设计 在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强调营销与提升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要实现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1、

1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按三个转变的要求,实施战略任务,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