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和认知》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666157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7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知觉和认知》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社会知觉和认知》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社会知觉和认知》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社会知觉和认知》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社会知觉和认知》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知觉和认知》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知觉和认知》ppt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社会知觉和认知,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 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 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一、自我知觉 二、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三、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四、归因问题 五、社会认同,一、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 评价,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 本成分,我是谁?,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一)自我概念,一、自我知觉,1、定义 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 有特征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 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包 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一般 自我概念,一般社会 自我概念,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家庭社会

2、自我概念,同学 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教师 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兄弟姐妹 家庭社会 自我概念,父母 家庭社会 自我概念,(一) 自我概念,2、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他人的反馈,(2)反射性评价(库利“镜中我”),(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贝姆),(4)社会比较(伍德)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 社会比较的策略、方式也不同),(一)自我概念,3、自我概念的作用及测量,(1)作用:影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2)测量: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自我 表现描述问卷。幻灯片 11,就做你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个人主义文化:人应当在一套中心性格的基础上行事,忽视情景,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反映一个人

3、独特的、正向品质的方式行事。,集体主义文化:自我是由情境中的关系所 界定的,并且自我批评的取向可帮助一个 人适应情境。,可能自我:将来可能或应该变成怎样的人,请预想20种可能自我,能预想多个自我的人比 只有一个自我的人能更 好地面对挫折幻灯片 8,许三多:士兵突击,(二)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1、定义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 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情感),2、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3)自己的内部标准: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 理想自我一现实自我(抑郁) 应该自我与实际自我(焦虑),2、自尊的作用和测量,作用:个体行为的主要动力,是

4、身心健康 的决定因素。,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泰克塞斯社交 行为调查量表幻灯片 15,自尊高通常是有益的,低自尊会削弱身体的 免疫系统,而自尊心强有助于防止传染和疾病。,罗杰斯的心理疗法:提高自尊和减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给予患者无条件的尊重,给予正向的评价。,3、如何确立自尊,(1)学会向下比较(自我提升),(2)选择性遗忘(对消极事件比对积极事 件遗忘的更快),(3)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4)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5)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 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三)与自我有关的其他概念,1、自我监控:个体根据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 此采取相应行

5、动的能力,受自我监控水平而定。,高自我监控的人往往会根据 情境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行 动,低自我监控的人根据自 己的内心态度和自己的性格 行动,在不同的场合行为一 致。,2、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或克服障碍的信心,高自我效能对学业、体能锻炼、健康、政治 行为以及避免越轨行为等各色各样的任务的成 功完成是关键的。,二、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1、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2、印象的组织结构 3、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4、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1、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1)外表,(2)非语言线索,(3)行为幻灯片 22,外表(表情:微笑),培根

6、:“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西塞罗:“脸是灵魂之像”,非语言线索,空间距离,身体姿势(文化背景),眼神(目光语),言语表情(节奏、声调)幻灯片 20,艾伯特梅拉宾(1968): 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握手,2、印象的组织结构,(1)维度观 评价维度(好坏维度)、力量维度(强弱) 活动水平维度(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2)类型观 外向、成熟、忧郁,3、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1)安德森的平均模型,(2)布鲁尔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1)安德森的平均模型,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 这种模型是加权的平均模型 ,也即

7、对所有特质平均前,对人们认为非常重要的 特质赋予较大的权重。,(2)布鲁尔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把个体当成是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根据对此群体具有的看法形成对个体的印象。 以个体的特征为基础的加工,综合个体的各种信息来建构印象。,4、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1)不同的特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是不同的;,吉姆是一个聪明、灵巧、勤奋、热心 坚定、实际而且谨慎的人。 你认为他最有可能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大方小气 不快乐快乐 易怒的脾气好 幽默乏味,(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因效应: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约翰是一个嫉妒

8、心强、顽固、挑剔、冲动,但 勤勉、聪明的人。从总体上来讲,你认为约翰 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一点也不情绪化 1 2 3 4 5 6 7 极端情绪化,近因效应,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的形成起较强的作用。,(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美丽的晕轮效应,(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的信息,但 对他人却倾向于做正性的评价,A、人们希望自己的身边都是好人好事, 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B、在大多数的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 词汇多。,C、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 大度和仁慈,5、印象的作用,(1)保守性偏差,印象一旦形成之后,很难改变,即

9、使发 现最初的印象是错的,也很难改变。,罗森塔尔: 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就会对他人形 成一定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 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印象管理:让自己看起来很棒的艺术,自我美化:努力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他人美化:引发他人积极的心情和反映,女人?男人?,请用最能反映两性特征的词语或形体动作来形容“女人”和“男人”,三、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称定见,是指人们对一个 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 社会意义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人构成的集合。,(一)刻板印象形成的途径 (二)引起刻板印象唤起和使

10、用的因素 (三)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一)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1、个人的经验,群体中新鲜的、极端的,突显的刺激。 (罗沙特的实验) 群体所从事的社会行为。,2、社会学习,性别刻板印象的社会学习,家庭早期教育:性别图式 社会化:故事、神话、小说、广告、动画明星,(二)引起刻板印象唤起和使用的因素,1、个人的类别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 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 使用刻板印象知觉他们。,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作出 判断时。,(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 分析加工时,(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时,(三)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利

11、在于迅速了解陌生人或群体的特征,弊端在于:夸大了群体内部成员的 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 入为主、以偏盖全的偏差。 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 偏见和歧视。,(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1、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从而被 解释为是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2、要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地交往。,3、要与该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 成员交往,4、要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 意识次校正自己的判断,四、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 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一)何时归因,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令人不愉快的负性事件发生时,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

12、太了解、 肯定的事,(二)归因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2、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3、凯利的立方体理论 4、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1、海德的归因理论,1958年,人际关系心理学,(1)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 (2)外因:外界压力、天气、情境,原则:共变原则 排除原则,2、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1972年提出,1979年修改,(1)内因、外因,(2)稳定和不稳定,(3)可控制性,可用于归因风格的训练。,3、凯利的立方体理论(三维归因),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1)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2)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3)区别性信息:行动者对其他对象 是否以同样方式做出反

13、映,4、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从行为到性格,对应推论就是指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 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相一致的时候, 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影响因素: (1)社会合意程度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3)产生独特的非共同效果,(三)归因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对应偏见) 对性格原因的高估 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 的个人内在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观察者较易强调行为者的内在因素,而 行为者则较多强调外在的环境因素。,“你看,我是被迫的”,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 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我很优秀,你只是运气好”,(四)归因理论的应用,罗特

14、于1966年提出“控制源” (1)内控者:结果的产生取决于自己的 行动、能力与努力,(2)外控者:是运气、命运或强有力的 他人控制着结果的好坏。,1、归因与抑郁:自我攻击性归因模式,亚伯拉姆森的“习得无助理论”: 当人们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且普遍的因素(如能力有限)时,就会产生结果不可控的期望,从而出现动机水平下降及抑郁,无助的情绪。,非抑郁(正常)的人,肯定结果,内部、持久的原因,归因于,否定结果,外部、暂时的原因,抑郁的人,肯定结果,外部、暂时的原因,否定结果,内部、持久的原因,归因于,归因于,归因于,2、归因与偏见:抱怨歧视的社会代价,为什么遭遇歧视的小群体个体不愿对歧视做出挑战?,害怕如果他们将负性结果归因于歧视,将被别 人消极地看待(如习惯性的抱怨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