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656422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4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何、 乃、其、且 若、所、为、焉、 以 因、于、与、则、 之 学习方法: 运用“经典例句记忆法”,巩固记忆。,而,一、连词,表示并列,不译 ,或“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二、连词,表示递进,“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三、连词,表示承接,“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四、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五、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

2、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六、连词,表修饰, “地”,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恂恂而起 。 七、连词,表因果,“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八、连词,表目的,“来”,或不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九、代词,通“尔”,“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已】放在句末,语气助词,“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

3、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而 1、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 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 吾恂恂而起( ) 城入赵而璧留秦(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黑质而白章( )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D,B,C,A,E,2、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秦军灭滑而还 B、太后盛气而揖之 C、吾与而兄善 D、老妇恃辇而行,C,3、找出“而”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4、游之乐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尝一龙击发而地不觉动,A,C 为代词 其它均为连词,A 表因果 其它表转折,乃,一、副词、表示顺承, “就”、“这才”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二、副词,表示条件,“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三、副词,表示转折,“却”、“竟”、“反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四、副词,“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五、副词,用在判断句中,“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六、代词,“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

5、家祭无忘告乃翁。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无乃尔是过与?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指出下列各句“乃”的意义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 ) (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 (4)良乃入,具告沛公 ( )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竟然,才,仅,才,你的,是,乃,【以】,一、介词,表示工具,“拿”,“用”,“凭身份”。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

6、者为魏之私人。 二、介词,表示凭借,“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三、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四、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在”。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五、介词,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六、介词,表示依据,“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余船以次俱进。,七、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跟”、“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7、。 八、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忽魂悸以魄动。 九、连词,表示承接,“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十、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而”、“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十一、连词,表示因果,“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十二、连词,表示修饰,“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十三、语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不译。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1、以上句子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

8、是( )( ),A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B 皆以美于徐公 C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D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赵十余年 E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于作文以记之,A,D,注释:都表原因 因为,【于】,一、 乃设九宾礼于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二、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三、 业精于勤、荒于嬉 。,介词,“在,从,到”。,介词,“在方面”,“从中”。,介词,“由于”。,四、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五、 君幸于赵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六、 燕王欲结于君。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

9、东,以共济世业。,介词,“向,对,对于”。,介词,“被”。,介词,“与,跟,同”。,七、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八、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于是】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介词,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表示承接或因果,放在句子开头,同现代汉语。,【于是】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在这里) 于是余有叹焉。(对此),相当于“于+此” ,“在此”、“从此”、“对此”。,

10、于,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3)况于将相乎 (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 (6)长于臣 ( ) (7)赵尝五战于秦 ( ),在,被,对于,向,从,比,同 跟,2、找出“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战于长勺 B 晋于是始墨 C 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D 上古竟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C,注释:表被动,其它为“在”,【因】,(一)介词。 1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1、,依照,根据。,依靠,凭借。,3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趁着,趁此。,通过,经由。,因为,由于。,(二)副词。 1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于是,就;因而。,原因,缘由,机缘。,沿袭,继续。,因 解释下列“因”的意义和用法 (1)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 观所谓石钟者( ) (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12、(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4)振声激荡,伺者因此觉之( ) (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6)今中国未闻有因变化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 昌也( ),因而 介词,于是 介词,趁着 介词,由 介词,趁着 介词,因为 介词,【之】,(一)代词。 1、 太后盛气而揖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人称代词,“他、她、它(们)”、代“自己”。,指示代词,“这,此”。,(二)助词。 1、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客之美我者,欲

13、有求于我也。,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5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烟炎张天。,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

14、实在意义。,(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动词,“到去”。,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他 代词,到 动词,取独,宾前标志,定后标志,之,2、下列句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顷之,烟炎张天 (3)请与王子往夺之国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A(1)(2) B(2)(4) C(3)(4) D(1)(3),D

15、,注释: (2)无义(4)我,【则】,(一)连词。 1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入则孝,出则弟(悌)。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5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二)副词。 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 论语六则。 2. 以身作则。,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准则,法则。,(四)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