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563360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教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班级 姓名【作者及背景】契诃夫(18601904)是 19 世纪( )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 3470 多篇小说,有“( ) ”之称。著有第六病室 、 带阁楼的房子 套中人 、 姚内奇 。剧本万尼亚舅舅 樱桃园 。19 世纪末期的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

2、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 ) 、 ( ) 、 ( ) 。【字词积累】1.字音暖和()胆怯() 憎恶() 降服()辖制() 撮合() 怂恿() 歹毒()讥诮() 谗言() 滑稽() 安然无恙()2.字形(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内容理解】一、小说第二部分(6-37 段)写了几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小说围绕套中人别里科夫打算结婚这件事情叙述了以下两件事:第一,漫画事件。别理科夫这个人要结婚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

3、议的事情,所以人们就画了一张漫画来取笑他,对于这件事别理科夫很是生气。第二,骑自行车事件。别里科夫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子和她的弟弟科瓦连科一起骑自行车感觉到天下大乱,于是就和科瓦连科争论;别里科夫苦口婆心,科瓦连科却是冷嘲热讽;别里科夫气急离开却不小心从楼梯摔下,正好被未婚妻撞见;在后者的嘲笑声中他一病不起,最后一命呜呼。二、别里科夫是小说的主人公,按照分析人物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上分析其性格特征。从外貌描写来看,别里科夫“穿上雨鞋,带着雨伞” , “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 “他的脸好像也蒙着套子” , “他戴着黑眼睛,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别里科夫用各种手段把自己包起来,这表现出他

4、极端保守、不敢接触外物、胆小的性格;从语言描写来看,别理科夫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2万别处什么乱子。 ”从此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固步自封而不敢有任何创新的迂腐性格;从动作上看,别里科夫听到新鲜事物时候总是“摇摇头,低声说” ,在自己的卧室里也老是叹息、躺在辈子底下、战战兢兢,看到未婚妻和她的弟弟骑自行车的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从他小心翼翼、惶恐不安的动作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极端保守的性格;总之,别理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固步自封、仇视创新、极度保守的人物。三、小说的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

5、套子里?这个套子到底指的是什么?在生活上别里科夫有伞套、表套、刀套、厚重的衣服等套子,在思想上他有法令、常规、规矩等套子;别理科夫之所以在生活和思想上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害怕一些非常规的事情会“闹出什么乱子” ,而且常常抱着“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的心态;别里科夫的套子实际上就是沙皇三世时代俄国“禁止言论自由” 、 “反对一切革新”的白色恐怖统治。四、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 。结婚是不是表现了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希望?如果他结婚了,他能否走出自己的套子?是的。别理科夫虽然受制于统治者法律法规的限制,但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希望像平

6、常人一样结婚,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觉得他不会走出自己的套子。因为结婚是符合常规的,只要沙皇的统治不结束,别里科夫凭着他自己顽固而又强悍的性格结婚后的他依然可以过着以前循规蹈矩的生活而不必去做任何改变。【写作特色】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2、典范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夸张的手法讽刺的手法【拓展阅读】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一个挺好的晚上,有一位心情同样挺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小说里经常出现这个“但突然间”。作家们是对的:生活中确实充满了种种意外事件)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

7、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你们瞧。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3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

8、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

9、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也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见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4“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倘若大人

10、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丧脸,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

11、样,我再也不向这个好摆架子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

12、,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 一八八三年七月二日 1、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寓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可以看出切尔维亚科夫是怎样性格的人?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敏感多疑、畏首畏尾的具有奴性心理的小公务员形象。52、造成切尔维亚科夫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沙皇专制制度造成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3、小说结尾写切尔维亚科夫之死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夸张的讽刺手法。作用:(1)这一夸张手法把小公务员的奴性心理、等级观念

13、以及自身的“自卑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最后刻画;(2)夸张手法是对黑暗、罪恶的沙皇制度的控诉,使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彰显了主题。(3)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和结局,戛然而止,令人深思 4、作家鲁迅说:“契诃夫的小说有中国社会的影子。”列宁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人说,鲁迅就是中国的契诃夫。对此你有何看法?学习本文你又从中获得哪些启示?4、作家鲁迅说:“契诃夫的小说有中国社会的影子。”列宁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人说,鲁迅就是中国的契诃夫。对此你有何看法?学习本文你又从中获得哪些启示?我赞同这些说法。人性具有普遍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没有国界。切尔维亚科夫身上的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敏感多疑、畏首畏尾的具有奴性心理是每个民族的人都具有的。中国和俄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差不大,都是黑暗、腐朽、落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具有相同的遭际和命运,例如鲁迅笔下的狂人、阿 Q、祥林嫂等,都是备受压迫和摧残的、具有奴性心理的形象。启示: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