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563316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艾玛和包法利夫人角色的矛盾“不要怪任何人”是临死前包法利夫人的忏悔,也是艾玛的无奈。艾玛和包法利夫人,不一样的名字,却是同一个人,有着两种性格。作为艾玛,她是浪漫的,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作为包法利夫人,她必须谨守道德,必须忠诚,必须做贤妻良母。可以想见,做了艾玛就不可以做包法利夫人,做了包法利夫人就没有了艾玛。艾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矛盾体。当然,这是建立在包法利的平庸无能和现实的物质条件上的。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在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 ”这种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艾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

2、是激烈的。这一枚种子对浪漫爱情和豪华淫逸的生活的追求是在其接受修道院教育的时候深深埋下的。正是由于在修道院中的贵族式培养,接受了浪漫主义小说进而对爱情怀揣了美好憧憬。然而,梦想终究是梦想,它没有成为现实,艾玛嫁给了包法利一个平庸无能,感情迟钝的乡镇医生,与艾玛一直幻想的骑士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无疑让艾玛的梦成了碎片。艾玛的梦碎了,艾玛不再是艾玛,艾玛已经是包法利夫人了,她必须做一个妻子该做的。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艾玛也曾经妥协,尝试着做一个贤妻良母。这一点在迁居永维镇之后,艾玛做为包法利夫人试图对帮助丈夫包法利在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也真正做到了贤妻良母,但是包法利太无能,太不争气,差点断送一条

3、人命,这一事件让包法利夫人真正的绝望了。艾玛又复活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像是一种毒药,让艾玛无法自拔。在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下,艾玛又一次堕落在了爱情的温床。就像先前和莱昂的感情一样,艾玛疯狂的爱上了罗尔多夫,甚至不顾一切要与其私奔,但是罗尔多夫抛弃了她,一切的美好在收到那封信后碎成一片,艾玛被击垮了,甚至崩溃了。然而,当艾玛在包法利的细心照料下再次康复之后,在又一次遇见了莱昂之后,艾玛的爱情又一次死灰复燃了。只是,结果是一样的,这一次的爱情依然脆弱。面对爱情梦的一次次破碎,面对自己欠下的一大笔债务,面对自己沦陷的道德,艾玛只能选择服毒自杀。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艾玛的世界,它只能是

4、包法利夫人的世界。艾玛死了,包法利夫人也活不了。在充满腐蚀和引诱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像艾玛这样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艾玛的悲剧。修道院的贵族式教育给了艾玛幻想的空间,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却没有给包法利夫人权力像艾玛一样去追求爱情,当包法利夫人想像艾玛一样生活的时候,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包法利夫人在对枯燥无味现实生活无法忍受后,她选择了成为艾玛,也意味着选择了堕落,成为了荡妇,造就了日后的悲剧。艾玛假使没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对爱情的极度渴望,没有对奢侈淫逸生活的贪恋,艾玛就会是一个贤妻良母,就会做好包法利夫人的角色。虽然包法利平庸无能,但是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

5、,尽其所能的爱着他的妻子,不会像莱昂和罗尔多夫一样玩弄包法利夫人。作为一个妻子,包法利夫人其实是幸福的。夫妻生活就应该是平淡安宁的。只是作为艾玛,她是不幸的,因为这不是她向往的生活。包法利的好,艾玛永远都不会发现,包法利夫人也发现不了,因为她的心理藏着艾玛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包法利夫人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追求自己幸福的典范,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可以不留一丝退路。为了爱情,她可以牺牲一切,声誉、孩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因为即使是死,她依然在憧憬她的幸福。包法利夫人不是一个好母亲,虽然在怀孕之初,她也曾憧憬自己做为一个母亲的情景,想为孩子买衣服帽子,但是为了爱情,她可以抛弃一切,可以让家庭支离破碎

6、。而且为了她所谓的爱情,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 包法利夫人是悲剧的,矛盾的。她的悲剧在于她对幸福的过分执着,沉浸在自己的爱情世界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无法看清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她的矛盾在于她已经是包法利夫人心里却住着艾玛,背负着道德却在沦陷和堕落。艾玛和包法利夫人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这就造成了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如果按照荣格的“情结理论” ,爱玛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情结,执意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而无法自拔。有人说包法利夫人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派小说的一种清算,我是十分赞同的。19 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是狭隘封闭、单调沉闷的,爱玛的文化风尚是畸形的,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却把婚外情当成自己成就壮烈爱情

7、的方式。所 以 不 可 避 免 地 , 如此可爱的一个女子变得可恨和可怜。同福楼拜一样,我对爱玛既同情又谴责,她是一个有着女性主义精神的女子,拥有自己的追求,但她又是一个不够聪慧的庸人,追求新生活,却不懂得正确的道路。心灵贫瘠,趣味庸俗的她无论是读书,还是“阅人”,都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她涉猎了很多的浪漫作品,而浅陋庸俗的本性,让她形成了有所偏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爱玛的悲剧和全书的美丽就是她,最后她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正是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她无法越过现实与幻想之间的鸿沟,也分不清欲望和现实之间的代价,飞蛾扑火最终毁灭了自我。爱玛则是为了追求理想爱情而不

8、幸误人歧途,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而不同的是,她并非欣然而死,相反还带着无限的凄然。在死亡将至之时,她大叫一声“瞎子”之后,悲凉离去。这一声“瞎子”可以说既是对自己的否定,也是对她爱情追求的全盘否定。爱玛一经从修道院进入社会。她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及,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 ,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差千里。这种不切实际、想人非非的品行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爱玛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而这种不切实际的爱情观最终也让她走向了一条不归路。爱玛所体现出来的罪恶感相对而言没有安娜那么强烈,但她确实在内心深处也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从她弥留之际很虔诚地吻十字架就可以看出她心中的罪恶

9、感,她希望她的罪过能以她的死来抵消。临死前的那一声“瞎子”也正好说明爱玛确实在反省之前一系列的作为,从“瞎子”意象联想到爱玛的遭遇,爱玛本身就是一个“瞎子” ,一个精神上的瞎子。为了虚幻的梦想,她一直痛苦地挣扎着,拼命地争取,最后命运还不是和“瞎子”一样。李健吾在福楼拜评论一书中这样评价爱玛:“她的悲剧和全书的美丽,就在她的反抗意识,她有一个强烈的个性,天生骄傲,是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把自己当成一个贵族妇人,期盼有奇遇,她相信将来总会是好的,她的一生只是一部谎言。福楼拜笔下的爱玛生活在法国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荣的英雄时代过去了,1848 年的革命风暴也已

10、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浪漫主义式的激情已经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在这样一种平庸现实生活背景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玛注定要处处碰壁。爱玛一经从修道院进入社会,周遭环境如同催化剂,使爱玛身上原已养成的向往上流社会糜烂生活的思想和爱幻想的习惯变本加厉地发展起来。最初,她还有一丝幻想的灵性,却逐渐地由浪漫而放荡,在肉欲和物欲的驱使下,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爱玛的毁灭,虽然有自身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又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糜烂的贵族社会生活风气、毒害人灵魂的宗教布道、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后花天酒地的生活以及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正是这种种社会力量的集合体使她围困其中无法

11、自由活动,可以说残酷的现实生活无可挽回地把她推向了毁灭。拜伦说 : “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整个生存。”性别的差异决定了爱情观的不同,尤其对于艾玛这样一个深受浪漫主义小说影响的女人来说,能经历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可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那么残酷,面对由父亲包办的婚姻,面对有着年龄距离、思想代沟的丈夫,艾玛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与巨大的打击。她从一开始就不得不接受传统女性的命运 : 丈夫、家庭、孩子。著名作家苏童就曾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认为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

12、以及任性与堕落。爱玛的一生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充满悲怆。可以说,在自己整个生命过程中,她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却把所有的生命激情毫无保留地释放,最终绝望地自杀。此外,小说也阐释了一个人生普遍存在的困惑:人在追求完美、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往往会陷身欲望与现实的冲突,恰如戴上镣铐或落人陷阱,无法解脱,不能自拔,最终可能会导致失败或毁灭,尽管在挣扎过程中或许也有暂时的成功,但总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一个天真纯洁的女性,为追求理想的爱情,却走上 r 毁灭的道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爱玛追求爱情本来无可厚非,错就错在她把一切都想得太完美了。托尔斯泰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列文之口说道:爱情是对人的试金石。

13、确实,爱情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心灵、品格、禀赋的伟大或低贱。爱玛受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幻想着充满激情的伟大爱情。福楼拜对爱玛追求爱情中的真、善、美是持肯定态度的,对她的悲剧命运则是同情的,但对她不切实际的幻想则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同时他也想借女主人公梦想的幻灭及其自身的毁灭来给世人以一个清醒的警示。一、盛赞新作的艺术美包法利夫人一问世,批评家圣伯夫就马上慧眼识英雄,敏锐地指出;“在许多地方,在不同的形式之下,我似乎发现新的文学标志:科学、观察精神、成熟、力量、有点严厉。这是新的特点,未来几代人的领袖们会追求这些特点的。”圣伯夫大声赞扬这部杰作。维克多雨果从盖纳西岛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包法

14、利夫人是一部杰作”米舍莱、朱尔雅南、尚弗勒里向作者表示祝贺。最后,波德莱尔在一份发行范围很狭的杂志艺术家上热烈欢呼杰作的问世。包法利夫人在艺术美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乔治桑赞叹福楼拜对艺术的艰辛追求:“居斯塔夫福楼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 但她也毫不留情地责备他“写伤人心的东西”,“把丑恶指给人看”,“对人生缺乏一种明确的和广大的视野”。有的评论家把福楼拜说成”文学的基督”,意思是他为文学创作而受尽了千辛万苦:“他在二十年里为文字而斗争,在句子面前奄奄一息。” 屠格涅夫认为“在任何语言的任何作家身上,都没有(像福楼拜)这样精益求精。”福楼拜强迫自己严格的艺术训练,令他的同行吃惊,甚至那些自吹

15、是文笔优美的作家,连龚古尔兄弟,泰奥菲尔戈捷都感到意外,称赞福楼拜的作品“像诗句一样有节奏,像科学语言一样明晰,有大提琴的雄浑,有火红的羽毛似的热情”。左拉说得更明确:“包法利夫人问世后,产生了文学上的整整一场革命。现代小说的格式在巴尔扎克的巨型小说中是分散存在的,似乎刚刚经过压缩,明确地在这部400页的小说中提了出来。新艺术的法典写成了。包法利夫人具有一种明晰和完美,这种完美使这部小说成为典范小说和小说的最终典范。”左拉的评价虽然有过溢美之嫌,然而他的判断大体还是正确的,左拉认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散见的现实主义手法,都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里得到集中的体现;但是福楼拜具有巴尔扎克所缺乏的明

16、晰和完美,而这是新的艺术法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福楼拜开创了新的流派。尽管福楼拜本人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等颇有微词,左拉却对包法利夫人推崇备至:“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是准确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程序最终是小说家杀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朗松也指出,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观察细致而紧凑,形式辉煌而简洁的作品。” 在教材中肯定了这一判断:“包法利夫人有幸成为当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 布吕内蒂埃断定说,“人们可以认为包法利夫人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部重要著作。”蒂博岱认为:“就小说而言,包法利夫人的技巧,几乎就像安德洛玛克(辛的作品)在悲剧中的地位那样,是部典范作品。”沙尔杜博斯指出:“包法利夫人不仅是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也许这是从严格、紧凑和狭隘意义上来说成为艺术品的唯一小说。”当代评论家巴尔德什认为:“必须重读包法利夫人:它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