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601733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4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中》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鉴赏诗歌中》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中》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中》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学习目标: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此种题型的答题步骤。 难点:掌握“表达技巧”的概念,积累一定的典故。,问题探究一.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请从表达方式这个角度对这首词进行简析。,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在李

2、清照的作品中,咏花之词如咏梅、咏菊等有很多,但只在此首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由此可见这首词中李清照对桂花评价之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首词中的桂花也恰是李清照的一个写照。这首与李清照平日之词风格不同之处在于全词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不像其他的词重在描写,藉描写来抒情。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一句是对桂花的一个描摹,全词中仅此两句是描写,其余皆由此二句引出议论和联想。前句重在描写桂花的颜色,“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光泽不鲜艳耀眼,颜色也是令人赏心悦目之淡黄色,一开篇即将桂花的鲜明特色展现出来,“体性柔”则写桂花的纤薄柔嫩之态,读来似见柔弱女子让人怜惜。单此一句即

3、形神兼备,盖因作者抓住了桂花的突出特点来描写。接下来自然地引出下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虽“情疏迹远”却将香气留与人间,这是作者所犹为欣赏的品质。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句评论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是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因为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内在美品质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动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上阕重在描写桂花的色与香,并将二者相对比,写出桂花重香不重色的优秀品质。由此引出

4、了第一层议论,强调了桂花乃“花中第一流”。那么在下阕中作者将此结论进一步引申,意境迭进。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承上阕而来,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梅花和菊花也都是花中常被喻指优秀品质的花,而且就是李清照的词对这两种花的评价也很高,然而即便如此,在桂花面前梅菊尚需“妒”、“羞”,由此可见桂花的骄人与高贵。于是桂花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仲秋八月开放的花中之冠了。这是作者的第二层议论,将桂花与梅菊相对照,较之上阕的议论这两句则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桂花的内在品质。 最后两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是李清照的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

5、,唯独桂花不在其列。而李清照在上面的议论基础上,指出当年屈原没有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可谓将对馥香四溢的桂花的赞美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参考答案:这首写桂花的词,一反传统,以议论为主,称赞桂花“第一流”“冠中秋”,并且批评先贤忽视了它,为桂花抱屈。这首词,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可谓别开生面。,绝句两首(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四个景象是“江”“鸟

6、”“山”“花”,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2)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问题探究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 第三句采用虚写 ( 侧面虚写)的写法。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

7、意切,感人至深。,虚实结合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在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问题探究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1)参考答案 : 一二

8、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 (2)参考答案 :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

9、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_,【解析】 题干已指出描写手法,第一步可以省略了,但需要确定哪句是“动”,哪句是“静”;接下来(第二步)就要分析作者在句中描写了什么,有何作用(二、三步综合考虑),这样答案就自然出来了。 【答案】 一、二句侧重写江的辽阔、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

10、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_,【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吴诗将宫外“暗云端”的飞雪、天气的寒冷与宫内的“绿树碧檐”、暖气融融作了对比;李诗将华清宫的古今境况作了对比古时君王在此游乐,而今却只有树木长生。吴诗通过宫内外环境的对比,表达了对统治者沉溺于玩乐,不关心政事的不满;李诗则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表达技巧题目的设题方法和解答步骤 设题方法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

11、这一手法的?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问题探讨一: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运用了怎样

12、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 借景抒情。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答案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三四句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

13、: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问题探讨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 诗中有画,突出色彩的描写,绘形绘色; .以声衬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渲染了悠闲恬淡的静谧气氛。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课堂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此诗写作背景:作者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

14、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 (1)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案:承下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 (2)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案: 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3)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三、四两句描写了阳春季节花飞叶落莺乱啼的“境”,正因为满庭的残花落叶、莺啼,触动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怅惘。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倍觉莺啼之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