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六国论》复习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558308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六国论》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修四《六国论》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修四《六国论》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修四《六国论》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修四《六国论》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四《六国论》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六国论》复习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四 六国论 复习学案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课文检测】一、积累文言实词1、破 六国破灭 伐齐,大破之2、力 赂秦而力亏 可谓智力孤危 并力西向3、弱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远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亲小人,远贤臣 举类迩而见义远6、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7、败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8、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9、爱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0、洎牧以谗诛 11、思厥先祖父六国论复习学案一、相关文学常识苏询,字明允,号老

2、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传世二、难读字注音思厥 暴霜露 草芥 洎 当与秦相较三、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暴霜露4为国者无使为为积威之所劫哉!四、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此言得之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五、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3、百倍9、然后得一夕安寝六、词类活用日削月割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义不赂秦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七、一词多义: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2为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5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6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 洎牧以馋诛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八、重点虚词而赂秦而力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嬴而不助五

4、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二败而三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战败而亡之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苟以天下之大则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九、文言句式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赵尝五战于秦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十、重点句子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文: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4、呜呼!以赂秦之

5、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十一、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

6、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

7、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 苏轼列传)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注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监狱D弄笔者始知自振 振:振作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

8、( )(3 分)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

9、最终没有得到重用。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4 分)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6 分)三、 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3暴霜露“暴”通“曝”,曝露4为国者无使为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勿”,不要四、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 皆)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招致)8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依附)五、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 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 不去 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 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实际上的数量今:实际上9、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以后又接着发生另一件事情六、词类活用日削

11、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能独完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七、一词多义: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2为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良将犹在 副词,还5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始速祸焉 才,副词6终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惜

12、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相当于“而”举以予人 把以地事秦 用洎牧以馋诛 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凭借八、重点虚词而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连词表转折燕虽小国而后亡连词表转折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战败而亡连词表因果之破灭之道也结构助词的较秦之所得取独诸侯之所亡取独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取独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则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就则秦之所大欲连词那么九、文言句式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大天下十、重点句子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