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盼望》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554339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弥赛亚盼望》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弥赛亚盼望》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弥赛亚盼望》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弥赛亚盼望》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弥赛亚盼望》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弥赛亚盼望》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弥赛亚盼望》ppt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先知书中的弥赛亚预言与盼望,圣经专题研究第八讲,2,本章内容,旧约中的先知 先知书中的弥赛亚预言 弥赛亚盼望 终末论的方法,先知活动的历史,先知兴起约在时代(撒上19:20),约公元前1100年前后,即时代向君王政体转变的时代,表明先知是代上帝向君王说话的代言人。 从圣经的记载来看,似乎君王也希望先知能够把上帝的信息告诉他们,尤其是他们准备上战场前(代下18),或者是遇到危机的时候(王下19:1-7;赛37:1-7)。,先知活动的历史,在联合王国时期,圣经中所记载的先知主要是向君王宣讲他们的信息。 在王国分裂之后,先知显然并不只是专门向君王宣讲上帝的旨意,很多先知同样也向大众宣讲。并且在这

2、个时期,先知及其跟随者开始把先知的讲论记录下来,就是现在的先知书。,统一王国时期:BC1010930(计80年,大卫与所罗门各40年,如加上扫罗则120年,BC1050年算起)。 北以色列国:BC930722(计208年),北国先知有以利亚、以利沙、约拿、阿摩司、何西阿等。 南犹大国:BC930586(计344年),南国先知有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但以理、撒迦利亚等。,5,先知含义,从希伯来的字根上来看,这个词字面的意思是“召唤”出来的意思。 从神学上讲,先知是对这样一类人的称呼:他们被看作是上帝呼召和差派来的信使,负责在众人面前宣布上帝要传达给众人的信息。 因为这信息主要包含对未来的预言,

3、因而信使又被称为先知。,先知特征,上帝的呼召。一般在先知书中,先知都会记录下他们当初被上帝呼召的经历,表明只有上帝可以决定谁能作为他的代言人。除非一个人有非常明确的被上帝呼召的经历,否则他不应该试图去以先知的身份来向众人说话。 如果被证明是假冒先知说话,按摩西律法要被石头打死。,先知特征,特殊的能力。并不是某人有特殊的能力而被上帝选为先知,而是当上帝呼召一个人成为先知后,上帝会通过圣灵赐给这个人特别能力,让他明白上帝的启示,能够看见常人所不能看见的(异象)。,先知特征,特殊的品格:先知也肯定不是完全的人。不过,先知确实是和一般人相比更接近上帝的人。他们在品格上更多地表现出无私与爱心、无畏与信心

4、、能够甘受苦难。特别是勇敢,愿意承受任何可能的后果。,以赛亚书文本分析,1892年德国学者Bernhard Duhm提出将以赛亚分成三个主要部分: 1-39章为“第一以赛亚”,是由公元前8世纪的耶路撒冷的以赛亚所做; 40-55为“第二以赛亚”,由流放在巴比伦的无名诗人所做,称为“第二以赛亚”; 56-66章则由生活在后流放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另一位无名诗人所做,为“第三以赛亚” 。,文本分析,论据之一,历史处境的不同: 1-39章前的历史背景是亚述称霸时期;以批评以色列社会不公为主。 40-55章好像是处在被掳巴比伦时期。被掳像是不言的前提,提到的更多的是归回耶路撒冷(赛48:20)。

5、以救赎主题为主。尤其是对居鲁士王的预言(44:28),精确到让学者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地步(提前200年)。,文本分析,论据之二:神学立场有别: 神学方面,1-39章似乎突出大卫家族对国家的领导(11:1); 55-66则突出利未人的地位(61:6;66:21)。,文本分析,论据之三:在文体形式上有别: 第一以赛亚用的是平整的、庄严的先知警示文体,传统的先知文体; 40-55章的作品很难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先知书,因为它没有采用先知传言常用的“这是耶和华说的”或“耶和华如此说”等格式用语;它们的文风也差异甚大,而第二以赛亚用的是颂赞式的、热情洋溢的抒情诗体。,以赛亚,以赛亚的先始活动始于公元前742年

6、,终于约公元前700年,其活动达40多年之久。 按传统看法,以赛亚出身于王族,长于耶路撒冷,受过良好教育。生有两子。两子的名子代表了以赛亚传讲信息的两个要点:掳掠速临(8:3);余民必归(7:3)。 以赛亚在品格上表现出勇敢无畏,说话真诚,深爱同胞,充满信心。传说他到晚年时为玛拿西王所害。,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那时我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

7、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有一撒拉弗飞到我跟前,手里拿着红炭,是用火剪从坛上取下来的。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能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18),15,呼召为先知,北国先知传统: 北国的传统中,先知们多是在“声音”中与神圣相遇,例如:耶和华在燃烧的荆棘中呼唤摩西(出34);以利亚在火后听到耶和华用微小的声音呼唤他(王上1912);阿摩司也多是听到耶和华的声音。 北国何西阿先知的传言中,上帝是以出埃及、旷野的历史中那种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呼召为先知,南国先知传统: 以以

8、赛亚先知为代表的南国传统却在异象中直接见到神,领受先知的职份(后来亦见于以西结先知)。 发生的场景是在锡安圣殿的崇拜,包括:呼喊“圣哉!圣哉!圣哉!”的撒拉弗、充满圣殿的烟云、高高的宝座等,耶和华以王者的形象出现在宝座之上,衣裳垂下,遮满圣殿。通常这被认为是以色列人在新年庆典上,以耶和华为王的加冕仪式,类似的场景亦见于诗篇47、93、96-99等。,呼召为先知,随着从地上到天上的场景转换,先知代神传言的“神言人”(参吕振中译)角色也获得了新的意义:先知参加耶和华在天上主持的众神之会(divine council),在会上,神的意旨(divine decree)被宣告,而先知则被视为是传递神的意

9、旨的人。 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68),呼召为先知,当以赛亚看到神圣之耶和华时,即以“哀哉!我灭亡了!” 来强调“不洁之人”与“圣洁之神”之间的距离。 在希伯来文中,“圣洁”(Holy)的本意即有“分离”或“分别出来”的意思。 在这卷书中,上帝常被称为“以色列的圣者”。,呼召为先知,以炭沾口以赦罪这一动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就以赛亚本人而言,它意味着先知本人在代传圣言之前,得以洁净。从事先知职份首先需要圣化。人在逾越与神圣之间的差距时,需要经过“以炭沾口”的痛苦和代价。 由于这里所用的象征是“红炭”,是以“火”为象征的烧灼(burning),因此,它意味着人

10、在洁净自己的罪,从而与神圣相合时,需要经过烧灼一般的痛苦,才能发生从罪到洁净的剧烈转变。,在黑暗中行走的百性,看见了大光。 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 你使这国民繁多,加增他们的喜乐。 他们在你面前欢喜,好像收割的欢喜, 像人分掳物那样的快乐。 因为他们所负的重轭,和肩头上的杖, 并欺压他们人的棍,你都已经折断, 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样。 战士在乱杀之间所穿戴的盔甲, 并那辊在血中的衣服, 都必作为可烧的,当作火柴。,21,因为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 有一子赐给我们。 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 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 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

11、理他的国, 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 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赛9:27),22,先知预言,这里指那些在北方支派(西布伦和拿弗他利)所在地区生活的人们,在公元前8世纪多数时间生活在亚述国的阴影和压迫之中,尤其是在公元前734-732年期间,即在北以色列国灭亡之前,就常被亚述国所奴役。,先知预言,在上文的背景中,先知预言亚述国会进一步扩张。在以色列人还怀着“骄傲自大的心”,“还没有归向击打他们的主,也没有寻求万军之耶和华”,一心只想着怎样对付南犹大国的时候,上帝会使用亚述国来审判以色列人。而这审判的结果就是以色列人的被掳。,先知预言,但就是在这种审判的宣告下,先知同时将

12、来自上帝的安慰和希望带给那些受过痛苦的人,“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9:1),对于这些“住在死荫之地的人”,作者预言说,将会“有光照耀他们”(9:2)。这预言不是就他们当下的处境来说的。,25,先知预言,作者接着预言说,一场胜利将要来临,不仅让这国民摆脱了压迫在他们身上的奴役,还让他们得以享受分享战利品的快乐。和平将要来临,盔甲已经不再需要了。 而这胜利的来临全取决于上帝派了一个君王、一个拯救者,就像当年的基甸一样,来拯救以色列人。不过,除了这个直接的意思之外,这个预言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先知预言,先知的预言以大卫之约为根据,即在大卫的后裔中要出来一个人,他要成为君王,在大卫的宝座上,

13、“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救赎者似乎是一个世上的君王。 不过,这个预言的深奥在于,当人们思想这位拯救者的“名”时,这位拯救者似乎又不只是一位世上的君王,因为他同时被称为:“全能的神、永在的父”。,28,先知预言,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出现于以色列被掳之前后。先知以大卫之约(撒下7:11-17)为依据,期待一位从大卫家族中出来、能够统一并重新复兴以色列国的君王出现(耶23:5-6;30:8-9;结17:23-24;37:21-28;亚9:9-10;12:8;诗2; 72等),先知预言,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

14、行公平和公义。在他的日子,犹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23:56),29,被掳时期,公元前587年,巴比伦国王尼布迦尼撒(Nebuchadnezzar)的军队攻陷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重要人物都被掳到巴比伦。这一事件的影响不可低估。此前犹太人相信耶路撒冷在上帝面前会受到特别钟爱,但这城市的被毁粉碎了这些幻想,并证明了众先知的话语。被掳事件引致了对以色列传统的深刻反省,30,先知预言,先知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时常包含着两层含义。 在被掳之后期,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更多地转向后一层的含义:即上帝所差来的这位拯救者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君王。,31,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

15、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但2:44-45) 上帝所立的那国出现在这个世上的时候,这世上所有的国都要降服。,32,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侍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但7:13-14) 预言中的那位弥赛亚从是天上来的,其临到与新的国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33,34,先知预言,由此看,先知们对这种弥赛亚的描述还有一定的模糊性

16、。 既有现世性:对于弥赛亚的预言具有的民族性和政治性的色彩; 又有末世性:弥赛亚就是上帝要差派到这个世代来实行拯救、开启新世代的那位救赎者。所建的那个国也被称为上帝的国。,被掳后的回归,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Cyrus)发出赦令,允许被掳者回归以色列之地。有一批犹太人选择回到荒凉的耶路撒冷。最初圣殿处于废墟中(哈该书一章),而经济的状况也一蹶不振。但随着圣殿被重建,群体生活又一度集中于以圣殿为中心的礼仪活动中。,35,散居的犹太人,犹太教的特点: 1、回归的犹太人,重建圣殿。圣殿、祭司、律法与文士。 2、散居的犹太人,律法、文士、会堂。,36,弥赛亚盼望,奥托普罗格(Otto Ploger)认为,后被掳(post-exilic)的犹太教是以两极化为特征的,一是主张在崇拜与圣殿生活中寻求预言应许之应验的祭司特权阶级;而另一个群体,他们的观点是在启示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企盼曾显示于先知的神圣目的在未来的应验,这个群体并不认为耶路撒冷的复兴就是对那些应许的一个足够的应验。,37,38,弥赛亚盼望,在第二圣殿时期,代表前一种弥赛亚盼望的最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