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活动总结.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75444580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活动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小组活动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小组活动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小组活动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小组活动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组活动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活动总结.doc(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组活动总结篇一:小组工作总结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论 小组工作的定义为:*小组工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引导、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以获得相关经验,协调个人之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促成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最终开发个人潜能,使个人获得成长的社会工作方法。五、小组工作的功能*康复(rehabilitation)能力建立(capacity building)矫正(correction) 社会化(socialization)预防(prevention)社会运动(social action)问题解决(problem s

2、olving)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第二章 小组工作的知识基础与理论视角梅奥的行为科学与人际关系学派 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发证重大变化,即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调整工人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工人之间的关系和群体生活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梅奥的行为科学与人际关系理论反映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与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两本书中,更以他在西部电力公司霍桑实验而闻名于世。 霍桑实验 1、照明实验2、福利实验3、访谈实验4、群体实验 霍桑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1、社会人理论: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

3、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 2、士气理论:士气,也就是工人的满意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工作方法、工作条件之类物理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东西。 3、非正式群体理论:在官方规定的正式工作群体之中还存在着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有着自己的规范和维持规范的方法,对成员的影响远较正式群体为大,因此管理者不能只关注正式群体而无视或轻视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4、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必须有新型的人际关系型领导者,他们能理解工人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行为,善于倾听意见和进行交流,并借此来理解工人的感情 。 总之,霍桑实验对管理理论有相当的贡献: 1、 它让工人了解自己不全

4、然只是机械的延伸; 2 、它引发产业界与学术界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研究;3 、它替管理学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门;梅约与同僚由霍桑实验中领悟到,团队归属感也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此外,赋予员工个人或团队对某项任务决策的责任,使得个人或该团队更愿意将该任务视为己任而全力以赴。 此对小组工作的小组氛围凝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工作者要把组员当做社会人、当做个体尊重,努力为组员创造归属感和安全感;并努力使小组成为自助型小组,建立小组的自助支持络。帕森斯的AGLL模式理论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与实践原则 社会工作意义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套信念体系,是对事物的欲求和偏好,是由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

5、套行为偏好准则,包括对目的、手段、生活状态等产生的强烈情感。 二、 *何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1.人人平等的原则。2.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接纳个体的价值、尊严和特点。3.以人为本和个人自我决定的原则。4.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5.赋权的原则。6.发展的原则。社会工作价值观在小组工作中的体现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念: 1、专业关系的不断发展2、自我决定3、协助个人需要的实现4、机制更加人性化5、对个人发展的负责 赋权 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它实际上涵盖了三个层面: 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

6、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赋权世界宣明会“昆明市小额信贷扶贫实施计划”中建立的“贷款小组”。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监督还贷组织,它把接受贷款的下岗妇女组织起来,是为了鼓励她们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市场的压力,也使她们有一个分享经验、交流技艺、提升意识的机会,这种小组显然具有较强的社会支持功能。 赋权中华女子学院和香港大学合作在北京社区街道开办的单亲妇女自强小组。为了帮助单亲女性获得自强自立,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生活。 在小组的设计中始

7、终贯穿了“赋权”的理念。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实践原则即实际工作经验的成果总结,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小组及小组组员均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要顺利实现小组目标,不仅要坚持小组自身运作的实践原则,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小组外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因此从小组与社会环境的角度,可以将这些原则分为小组外社会环境原则和小组内组织性原则。小组外社会环境原则1.遵从社会工作价值2.满足人类需要原则3.注重社区文化背景4.运用社会资源小组内组织性原则1、小组形成的计划性2.明确目标原则3.建立专业关系原则4.重视个性化原则5.引导小组互动的原则6、小组民主自觉的原则7、小组功能的弹性原则8、循序

8、渐进的活动原则9、评价的原则拓展:小组工作在中国的运用 中国的小组工作实务中, 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伦理守则和工作原则, 但是作为一个国际认同的职业, 我们相信上述讨论的这些国际性的职业守则和原则,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们认为, 在中国开展小组工作实务, 至少要特别重视下列几个原则:1. 程序性的原则。所谓程序性, 指的是小组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和个人能力。初学者应该在导师的督导下进行实习。在小组过程中, 小组工作者必须做到善始善终, 从组前的访谈、小组的设计和规划、小组的开展、组后的跟进, 到小组过程和结果的评估, 都要严格认真, 一丝不苟。小组工作者要用专业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9、, 要在实务过程中, 不断地学习反思, 获得自我成长。2. 知情的原则。组员有权了解小组的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具体内容。 3. 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要对组员的个人资料进行严格保密, 需要录音录像时, 必须得到组员的书面同意; 所有资料只能用于教学和科研。同时, 要向组员解释清楚生命权和隐私权之间的关系。4. 尊重组员的原则。组员有权决定是否参加某些小组活动, 有权决定是否中途退组。5. 理论联系实务的原则。在小组工作中, 小组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者, 更是一个研究者和知识的创造者。他们一方面要对小组工作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 另一方面也参与了知识创造过程。实

10、务案例分析案例三: 小林参加了一个成长小组的活动, 在参组前, 她向社工询问了有关保密的问题,因为她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参加了社工小组。社工将保密原则告诉了小林。在小组活动中,小林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 向组员和社工袒露了自己的苦恼。原来, 小林背着父母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 并且有了性关系, 她感到非常矛盾, 一方面她不愿让父母伤心, 另一方面, 她又不想欺骗自己的感情, 同时她也知道自己这样的恋情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在一次小组活动结束时, 小林突然昏倒了, 社工和组员十分紧张, 立即叫来救护车, 将小林送进医院抢救。经诊断,原来小林是宫外孕引起了大出血, 医生说, 如果晚一点送来, 就会有生命危险

11、。由于住进了医院, 并动了手术, 小林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都知道了小林的恋情, 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出院后, 小林以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将社工告上法庭。 实务案例分析 保密的相对性:在社会工作中, 我们强调保密的原则, 但是, 保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可以放弃保密原则的情形, 包括: 当事人的生命处在危险边缘时; 当事人问题涉及刑事案件时; 当事人未满16 岁又是受害者时; 当事人有犯罪意向, 或工作员评估会危及自身或社会时; 当事人心理失常时; 当事人有自杀倾向时等。为了让组员对这个原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小组工作者有必要在开组前, 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向组员解释清楚, 在了解了相对保

12、密性原则之后, 组员有权决定在小组中袒露多少个人隐私问题。第四章 小组工作主要模式 一、 社会目标模式 是什么? 最早的模式,社区层面 社会政治小组和组织小组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共识与任务的达成, 更重要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理论假设社会是由个人和团体构成的,个人和团体出了问题,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系统的问题, 同时,个人和团体的问题也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它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秩序、社会良知和社会价值,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整合。 社会目标模式总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具体分三个层次:第一,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

13、社会意识和潜能,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第二,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 第三,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推动社会变迁。 第二节互惠模式 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互动和沟通理论主要关注子系统( 小组成员) 和整体系统( 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关系 ,同时也关注小组成员彼此的互动 。场域理论 定义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环境行为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 场域理论 考夫卡的环境行为论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

14、为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现实环境, 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又叫心理物理场,由自我和环境两极现象构成。 考夫卡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即心理物理场,心理学就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场域理论 举例一个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骑马来到一家旅店,人问他从何方来,当他知道刚才走过来的地方正是令人恐怖的康士坦湖时,立即惊恐而毙。 这就是说旅客的不安心理和惊毙行为不是物理环境本身,而是由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构成的心理物理空间,是经验的、想象中的东西。 场域理论 生活空间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

15、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场域理论 此时此地只承认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现在的事件产生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导致现在的行为,它更强调此时此地的期待、自我评价与记忆等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场域理论小结场域论相信人的行动被场域所影响。 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而且这个场域是此时此地发生的。 所以,互动模式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互相影响,以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 互惠模式三个出发点:小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与整体是一个人际关系,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互动的 。人类的发展并非在儿童期就停止了,而是终其一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类除了生理的需求,还有归属、被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