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3766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 19 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而说明“ 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2、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

3、目前所发现的多种基本粒子,虽然各有自己的特性,但是它们不是各不相关、互相隔绝,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从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来看,物质不仅具有实物形态,还有非实物即场的形态。目前发现的基本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如与质子相对应的“反质子” 、与中子对应的“ 反中子 ”与电子对应的 “正电子”。人们便由此推论,宇宙中可能会存在由反粒子组成的 “反物质”以至“反宇宙” ,同时宇宙中存在着能发光的物体和不发光的“暗物质”,年月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对“反物质” 和“暗物质”进行了大规模探测。然而,无论是 “实物”还是“场”,无论是“物质” 还是 “反物质”,无论是 “发光的物

4、质”还是“暗物质”,都只是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结构学说,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其次。体现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认为,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5、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这就是说,哲学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 运动一般”,不能把

6、它归结为某种具体的运动形式。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

7、于外力推动的结果。如影响并支配了近代前期科学发展的牛顿就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以及生物种群;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脑,等等。总之,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

8、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自己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认为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化,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仅此而已。客观唯心主义者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 “天命” 、 “理”、“道”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的运动。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精神的活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

9、式。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

10、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时间的流逝总是沿着“过去? 现在?未来” 这一直线前进,并且是一去不复返的。古人常以“时乎时乎不再来” ,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性,要人们十分珍惜时间。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因此,要说明

11、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

12、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当然也就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而把它们看作是观念的产物。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先天形式” ,人通过这种“先天形式” 去感知事物,才使事物具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马赫则断言,时间、空间仅仅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判定方位的感觉” 。唯心主义的上述看法否认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既违背科学,也不符合事实,是应当批判的。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

13、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已由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证实。总之,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了时空特性和人们关于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设想的与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只是主观的、空洞的抽象。唯心主义妄图利用人们对时空特性的可变性否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也是完全错误的。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是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是有限的和无限的,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时间和空间无

14、限性与有限性的涵义。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无限由有限组成,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宇宙学为哲学上论证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它表明,有限与无限紧

15、密相联、不可分割并相互转化的情况不仅在微观和宏观世界普遍存在,而且在宇观世界也是普遍存在的。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两点:第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它区别于动物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的活动,它区别于人的精神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生产的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

16、本的实践活动。第二、调控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仅人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而且人与人也要进行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在社会各种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环节和方面。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第三、科学实践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制约的。科学实验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为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服务。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