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219339 上传时间:2019-01-3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2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实验 刘云侠,2011课标全国卷特点: 1、全卷通篇为材料题,重点考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离教 材渐行渐远;基础知识的考察逐渐淡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2、材料阅读难度较大:多取材于原始资料和 权威论著,总体难度系数在0.40.5左右。 3、阅读文字信息量相当大:,高频史料: 中国通史:新史学五名家论著; 古代经济史:各朝食货志 明清思想:明夷待访录 世界史:阿诺斯全球通史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2011课标全国卷:,文综全卷共:阅读量11049字;书写量2700字,历史4797字,第一卷 2分钟/题 第二卷 8分钟/题,2、5小时,50分钟,据说今年将继续增加第一

2、卷材料阅读的难度!,一、针对第40题、4选一题: -略谈材料题的解题过程,读题型:,1、概述类:“概括”“叙述”“描述”等。侧重“述”。 材料怎么说就怎么写,但要有一定的概括性。 2、简析类:“试析”“分析”等。重在“析”。 分析历史现象或结论背后的原因或影响。 材料中基本没有信息。 3、评述类: 以评论的语言叙述材料中的观点、结论。 信息在材料中,但要以主观态度表述出来。,40-1-1;45-1;,40-1-2;45-2;,40-2; 48-1。,审题: 咬文嚼字,常用问法: (1)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 (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 (3)结合所学知识,

3、 (4)综合x材料谈认识,审关键词: (1)提示词:基本思路、答题的方式 (2)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程度等限制 (3)中心词:答题所围绕的中心内容 (4)求答词: 须回答的具体方面,答题思路的切入点:暗示背景,设问不同,难度不同哦,框定答题范围: 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战对中国的影响; 甲战对日本的影响; 甲战对东亚格局影响,1、问什么,答什么,简明扼要。 2、多角度: 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多层次:分时间、空间、类别 3、书写做到四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工整化,答题:遵循的几个原则,逐层分析材料:,通常每一设问赋分:712分; 要求36个点。,如何逐层分析材料? -善于给学生展示老

4、师的做题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 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 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 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 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 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 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 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 之路,自

5、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 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 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

6、谋其生。其才高者, 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 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 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 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 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 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 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举推 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7、秦至唐 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 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才的新认识。(10分),找问题-筛选信息-列提纲-写卷子,三种基本题型全涵盖哦,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 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 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官吏地位上升, 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 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8、。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品行 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品行与政 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 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 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9、据新唐书,解题思路与方法 划分层次,划出关键词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概括有效信息,分析深层含义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

10、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秦至汉初,社会动荡,注重功劳能力选拔官员;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武帝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独尊儒家,重视官员个人品德;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再起,曹操“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

11、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西魏北周,一脉相承,相对稳定,突出德行,注重能力考查;,【答】: (1)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德行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战争年代才; 和平年代-德。,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儒、法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的需要。,概述题型:分出层次; 找到关键词即可哦,简析 题型较难哦,二、针对第41题:高考新题型 -评述型小论文,学生个性发挥的舞台,可以不

12、拘一格,视角颇多哦!,提示:1、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 2、选定自己的观点,如:赞成第一种观点- 或:反对第二种观点- 原则:A 态度明确、不暧昧; B 立场坚定、贯始终; C 基本价值观、基本政治立场正确。 3、列出论据:,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 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辅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 控制。 非洲、拉美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到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被提 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那样的统治和被征服才开始的。 然

13、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 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 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 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 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 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

14、点明确,史论结合。),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1:,我认为观点一不正确。 西方的崛起,一般是指1500年前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国向世界的扩张。并非始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世界各地许多文明的发展,都早于欧洲,有些是被西方侵略中断的。 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方面,中国都创造了与之可媲美具有东方特色的文明成果。特别是从公元5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隋唐文明和宋元文明成就,都远远超越了欧洲中世纪黑暗和愚昧的宗教统治。 从古代到近代,世界很多地区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等文明成果,无论发展时间还是文明成就,都早于或超过欧洲。

15、因此,那种认为世界各地的历史“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赞同“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而且很大程度上都 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这一观点。,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方的造船技术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落后 于古中国;此外指南针也是源于中国。 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两大发明即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资产 阶级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中,中国的火药使西方由冷兵器时代进步到热兵 器时代,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积极作用。 在17世纪之前东方的发明要多于西方。 直到清朝,东方的经济仍比西方发达。,所以说在1800前西方落后于东方,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而且很大程度

16、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我支持“西方崛起于1500大航海时代”的观点。 论据可以有:麦哲伦、荷兰海上马车夫、大英“日不落帝国”、 文艺复兴- 而欧洲以外的地区尚处于封闭和缓慢发展状态。,我认为材料中“非洲、拉美、亚洲的历史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 才开始的”这一观点不正确。 论据可以有:中国春秋战国的文化辉煌、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均早于欧洲。,三、历史研究方法问题: -新课程中最有特点的地方,(这里只谈在做考古结论时涉及到的方法论问题),对考古现象作出结论应遵循的原则: 1、文物、文献双印证原则; 2、如文物、文献不符,以文物为准原则; 3、多权威论证原则;,2012内蒙古优质高中一模24 题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