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研究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21402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研究论文】(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研究论文-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内容提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村原有由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老化、破损严重,为保证农业生产需要,水利产权改革在农村蓬勃发展,而这种产权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其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河北省 30村 4 个年份种植业生产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权演变促使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民收入;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市场价格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对作物生产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还对主要研

2、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做了讨论。关键词:灌溉系统 产权演变 种植结构调整 模型一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破坏或老化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陈雷和杨广欣,1998)。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于 80 年代兴起并不断发展,从初期的经营权逐渐深化到建设权、处置权甚至是所有权,农民自己投资并管理水利设施的现象逐步增加。有研究指出,农户积极支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是因为他们认为产权明晰后,水利工程覆盖面积扩大,各

3、种用水服务加强,会带来农作物产量提高及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盐碱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减少损失(Darra和 Raghuvanshi,1990)。另外,农民可根据水资源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样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这样也可以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的种植面积(Patil 和 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农业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改革耕作措施与种植制度,发展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刘昌明和何希吾,1996)

4、。虽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关系,但现有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很少有从实证的角度对灌溉设施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二、研究资料和调查点概况(一)样本点的选择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10,灌溉用水中有 70%来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青龙、元氏和肥乡县三个县做为调查点,三个县的水资源短缺程度都比较严重并且都是主要粮食产区,每个县随机抽取 10 个村作为调查的样本村,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年(1983 年左右)、1990 年、199

5、7 年和 1998 年四个年份为调查时期,样本点产权类型比较全且在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的区别,农作物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差异。表 1 列出了样本点的一些基本情况,从表 1 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可看到青龙、元氏和肥乡三个县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三个县各项指标四个年份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来越高,元氏和肥乡县在 1998 年甚至达到了 100%。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指机井,一个机井及其附属设备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统(以下简称为机井)。这里把机井分为集体产权机井和非集体产权机井两种,由私人所有及农民合股所有的机井被统称为

6、非集体产权机井。用非集体产权机井数量占机井总数的比例变化来反映机井产权演变的情况。表 1 表明机井产权的演变是由集体产权形式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所占比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 1998 年都是逐渐增大的,但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同,青龙县变化幅度最大(从 0 增加到 69%),肥乡县的比例变化达到了 7 倍多,元氏县也有 2 倍多。表 1.样本点基本情况县名年份耕地面积(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非集体产权井所占比例(%)青龙83 年*1.05130.0771090 年0.98150.0669

7、497-98 年0.93420.069469元氏83 年*2.02940.11932890 年 1.92950.10854897-98 年1.81950.0810063肥乡83 年*1.62610.15100990 年1.53690.13995497-98 年1.50830.1210080注:83 年*代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年,97-98 年的数据为 97 年和 98 年样本点数据的平均值。数据来源:作者对青龙、元氏和肥乡县 30 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二)机井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 1998 年,三个县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都是增加的,杂粮、薯类等其它粮食作

8、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表 2)。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从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是增加的,但到了 97、98 年急剧下降。在元氏和表 2. 按年份分组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县名年份总播种面积(千公顷)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比例(%)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比例(%)合计小麦玉米其它合计棉花其它青龙83 年*1.1099386110190 年1.0898415720297-98 年1.13955540505元氏83 年*3.4787843137690 年3.4188862127597-98 年3.3793912734肥乡83 年*2.38736682723490

9、 年2.39787262219397-98 年2.5093858734注: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其它注释及数据来源详见表 1。肥乡县,棉花以外的其它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年到 90 年是稳中趋降的,98 年元氏县还是略有下降,而肥乡县则是迅速上升但幅度小于棉花面积比例的变化。在没有种植棉花的青龙县,经济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 80 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增加的。另外,数据反映出尽管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但地区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是有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种植结构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间存在差异呢?由表 3 数据可以看出,机井产权状况同

10、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相关关系。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越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越高,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越小。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同人均耕地紧密相关(表 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同人均耕地成负相关,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则与人均耕地成正相关,这可能与我国农民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在粮食作物内部,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不断扩大,而杂粮、薯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表 3)。农民自己打井后,有些地方从种植一季比较抗旱的杂粮作物转为种植冬小麦玉米需水较多的两季粮食作物或其它两熟作物,因此杂粮、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小麦、玉米是国家

11、订购粮的主要品种,这两种作物产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杂粮、薯类好,符合农民的利益。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民有能力自己投资打井,说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食物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从小米、高粱、薯类等粗粮转向小麦等细粮。表 3. 按非集体产权和人均耕地面积分组的农作物播种结构情况分组分组指标均值总播种面积(千公顷)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比例(%)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比例(%)合计小麦玉米其它合计棉花其它按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0-0.99010.1890741610731-89.9518.24897911116590-100989.40888081275按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0.030-0.079

12、0.066.119667294130.080-0.1110.1011.6190822210460.113-0.2270.1410.108479516124数据来源:见表 1。随着机井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经济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表3)。棉花是调查点的 30 个村种植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相对于粮食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变化对其影响比较大,另外棉花的种植还要受国家棉花收购政策及病虫害的影响,因此表中数据显示产权的变化对棉花播种面积无明显影响关系,计量模型中我们将对影响棉花播种面积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其它经济作物这里主要指油料作物、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我们调

13、查的样本点中果树栽种面积也不少,但大部分果园与耕地面积是分开计算的,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把果园与其它作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中数据显示,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除棉花外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也是增加的,这与预期是一致的。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表明农民对水利投资越来越多。农民不但意识到水是一种稀缺且十分珍贵的资源,也接受了地下水的利用要有一定的成本的观念,所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收益,而种植结构的变化就是农民对此作出的反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农民相应地调整了种植结构,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

14、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上单因素分析只是非集体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之间表面的相关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其关系下结论,因为农作物生产还受国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为了较准确地分析产权与其它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三、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Aij t=F(Rjt 、Wj t、ln(Qjt) 、(PG/PI) jt-1 、(PC/PI) jt-1、Njt、Dk、Tt )上式中 i 代表作物(分别为粮食作物、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j 代表村,k 代表地区(县),t

15、 代表时期,Aij t 代表第 j 村在 t 年 i 种农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R 代表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由于产权变量是内生变量,为了避免模型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模型估计时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把非集体产权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井产权演变的影响因素模型见附表 1)。Q 代表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公斤/人),是用来测定粮食收购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变量。PG,PC 和 PI 分别代表粮食市场价格、棉花收购价格和化肥价格指数。因为同一时期内,县内各村的价格基本相似,所以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份之间的差异。上式中资源及投入品价格用到的是影子价格,即反映资源

16、稀缺程度的灌溉用地表水比例(W,%)和劳动力机会成本(非农收入比例 N,%)。为了显示地区间和年份间的差异,采用了地区虚变量 Dk 和年份虚变量 Tt。模型各变量的平均值见表 4。表 4. 模型变量被解释变量 平均值解释变量 平均值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R,%)42地下水位(米)44灌溉用水中地表水比例(W,%)8人均耕地(公顷/人)0.1人均收入(元/人)782粮食播种面积比例(AG,%)91集体经济力量(元/人)29教育程度(%)44人均粮食定购任务(Q,公斤/人)61棉花播种面积比例(AC,%)5上年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G/PI) t-10.4上年棉花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C/PI) t-12非农收入比例 (N,%)40非棉花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AO,%)4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37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63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82注: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力量按 90 年价格计算,地下水位是调查年份上一年的地下水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