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220-589),,转折期,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为造园从产生到全盛的转折期,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南北朝自然山水园(写意山水园雏形) 寺观丛林的大量产生,园林背景,思想解放,文化多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消极悲观、及时行乐(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饮酒麻痹神经,如刘伶等服食五石散发热,促使他们郊外散步兰亭休褉盛会,千古佳话放浪不羁、玩世不恭、个性解放、皈依山门、归隐山林(阮籍、嵇康、陶渊明、顾恺之、谢灵运,竹林七贤、左思、陆机、金谷二十四友等) 名士寄情山水,是魏晋哲学的鲜明特征,游山玩水之风盛行谢灵运特制木屐,甚至专人为其开路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玄学、佛道借机发展园林背景,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对大自然的审美鉴赏取代了过去的神秘、伦理、功力态度,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核心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消失或仅留象征意义,游赏成为主导功能 在以自然美微核心的审美思想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单纯模仿自然山水,发展到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探索。
园林背景,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贵族崇尚华丽斗富倾向,二是文人追求寄情、隐逸山林文人园(即写意山水园)的倾向,并形成皇家、私家、寺观、寝陵四大园林体系鼎立局面曲水流觞,东汉郭虞有三个女儿,上巳生一女,三月七日生两女,然于两日内皆死于是每年到上巳(三月三) ,以为祭日(休褉日),携全家至曲水东流之地祈祷,让盛满祭物的杯子顺水漂流,避凶求吉,为亡女超度 曲水流觞:又名“醉流觞”、“曲水”等 ,指东晋以来的文人,将酒杯等置于曲水之上,沿水漂流,言诗作乐的一种活动,用以表达百转千回的绵绵之情,成为东晋以来的文人习俗 觞多木质东晋以来纷纷效仿,每年上巳,聚众对诗饮酒同时,三月三也是龙舟节两者此后均广为流传至今寺观园林,佛寺园林的建造,都需要选择山林水畔作为参禅修炼的洁净场所因此,他们选址的原则是:一是近水源,以便于获取生活用水;二是要靠树林,既是景观的需要,又可就地获得木材;三是地势凉爽、背风向阳和良好的小气候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往往都是风景幽美的地方,“深山藏古寺”就是寺院园林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写意:画骆驼,旗杆) 寺院丛林已经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帝王臣贵各造范囿宅园,独享其乐,而穷苦的庶民百姓,只有到寺院园林中去进香游览。
由于游人多,求神拜佛者都愿施合,这又从经济上大大促进了我国不少名山大川,如庐山、九华山、雁荡山、泰山、杭州的西湖等的开发魏晋南北朝园林小结,此时期园林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其特点为: 1.再现自然→表现自然,模仿自然→提炼自然: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例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了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魏晋南北朝园林小结,2.游赏活动开始成为主导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园林出现 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可以不答第四点) 5.建筑与其它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