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2093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生产全球化。举例而言,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的 450 万个零部件,来自 6 个国家的 1500 家大企业和 1.5 万家中小企业。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过是科技的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

2、和产品的最终组装而已。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 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贸易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电脑网络,使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投资全球化。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1995 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 2.66 万亿美元,是 1945 年的 130 多倍。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

3、本,包括向发达国家输出。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世界,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许多区域集团内部,都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下面让我们分而论之: 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

4、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众所周知,商品与要素的价格在世界的不同地区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这种地区性差价的存在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 ,而区位优势则为企业提供了进行全球性套利的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正是企业出于套

5、利动机的这种全球性扩张,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企业的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负盈相关的。即:远距离控制成本低,企业的活动半径就大,从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就高;反之,则相反。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的诞生,使得这种成本大幅度下降,以致,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一家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来说,它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特征产生于比较。为了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我们就必须将其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行比较。 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是主权国家,一体化的实现是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

6、,公平分配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来实现的。 但是,与地区经济一体化不同,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要素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个人与企业,它是在各国经济体制趋同与信息技术进步背景下,通过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全球性套利来实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存在谈判的机制,所以,其成本与收益的分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的。正如我们在国际市场经济中看到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富分配必定是不均等的。1997年发生在东亚的金融风暴足以证明这一点。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主要有二:其一是财富再分配的效应;其二是通货收缩效应。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

7、发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国际竞争力较弱国家的财富必然会被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国家再分配。 经济全球化的通货收缩效应根源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总供给的增加。例如,当中国、前苏联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经济转型而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时,尽管世界的总需求增加了,但是世界总供给会增加得更快。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国家仅仅是在为本国居民而生产,而当它们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之后,它们将为整个世界而生产,因而其供给必定会随着生产力的解放而增加。随着世界总供给的增加,物价就会下跌,通货便会随之收缩。 但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来区分两种不同的通货收缩:一种是因为供给增加而引起的通货收

8、缩,它是属于那种好的通货收缩;另一种则是因为需求下降而引起的通货收缩,它是属于那种不好的通货收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既有好的通货收缩,又有坏的通货收缩。哪种经济体可能面临好的通货收缩?哪种经济体又可能面临坏的通货收缩呢?这将取决于该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第一种效应的作用过程中,是属于再分配型的经济体,还是属于被再分配的经济体。例如,在 1997 年的东亚金融风暴中,东亚国家显然是属于那种被再分配的经济体,因此,它们所面临的通货收缩也就必定是属于那种坏的通货收缩。几点结论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所以,

9、对于一个已经走上开放经济道路的国家来说,它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降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成本支付。 2、一国要想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增加获利、减少损失,关键在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3、在竞争力不能迅速提高的情况下,较好的控制方法是控制经济的对外开放度。然而,选择这样的策略是有约束的。我们的观点是: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最有效方法远古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一部多样文化发展,即不同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历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联系的增加,闭塞的、彼此隔绝的历史,愈来愈成为世界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因彼此交往

10、的增加,使其文化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下碰撞、交流或交融,更加充满朝气和生机,更加绚丽多彩。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人们都能真切地感觉到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阿拉伯文化和非洲文化等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所谓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和“ 世界邻居(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或终止世界文化多样发展的历史进程,恰恰相反,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接触和交往,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 148 票赞同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

11、即反映了这一客观事实。然而,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无视这一客观现象,极力宣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的全球化”也必将随之而来,预言未来将实现“全球文化的同质化”。国内有一些学者也附和这一论调。那么, “文化全球化” 这种论调的实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全球化 ”,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为美国在全球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壁垒。其有既有关税壁垒:即以关税来限制进出口。也有非关税壁垒:以其他的一些非关税的措施来限制进出口。非关税壁垒形式多样,且更为隐蔽。根据美国、欧盟等主要 WTO 成员贸易壁垒调查的实践,主

12、要可分为以下 13 类:1、通关环节壁垒;2、对进口产品歧视性地征收国内税费;3、进口禁令;4、进口许可;5、技术性贸易壁垒;6、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7、贸易救济措施(即包括对进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8、政府采购中对进口产品的歧视;9、出口限制;10、补贴;11、服务贸易方面的壁垒; 1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措施 13、其他壁垒。其中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差异虽未明确的列入非关税壁垒之列,但它却对国际贸易的交易起到了同样的限制效果。并且显得更为隐蔽。由于“国际贸易”这项行业从事的是国际间的贸易,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有极大的差距,也必然造成了国家之间的极大的文化差异。以中国为例

13、,同是一个国家,但各个省区的文化亦有很大的不同。南方人喜吃稻米,北方人则喜食面食。南方人爱吃海鲜,北方人则不是。既使是同一个省区,同一个县市也亦不可能存在相同的习俗,文化。而相离了数个国家,甚至是太平洋、大西洋。那样的话,文化之间的差异自然不言而喻。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差异总纳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文化的根本。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展国际间的贸易活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转换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交流转换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了国际商务交往

14、。2.宗教的差异。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组织,行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3.社会习惯的差异。社会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不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而且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思维模式。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一个成熟的跨国公司必定是一个了解目标国文化的公司,一个注重文化差异的公司。4.政治哲学的差异。

15、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国际贸易由于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的,因此必然要受到政治哲学的影响和作用。5.社会结构的差异。社会结构是某一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之间有组织的关系。社会结构包含社会分层,并且伴随着阶级等级和种性等级。社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运行和跨国公司的目标市场定位。6.教育的差异。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通过改变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营销方式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如果一国国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和程度较低,则其比较优势更多地向

16、劳动力密集型倾斜。但若一国重视教育,公民受教育水平较高,则该国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比较优势主要为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面对以上各类的差异,作为一个外贸人员,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1.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如国际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等都需要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必须拥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识。2.掌握跨文化商务技巧。跨文化商务交往中应当具备的能力有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3。这些能力与国际贸易的成功与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些能力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应该加强相关能力的培训;对于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