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1780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包括信息的传输、反馈和调控。教学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测和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改变学习策略,更好地积累和丰富学习经验。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调整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其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管上课,不重视学生信息反馈,不注意学生情绪变化,不过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现象客观存在,教师的教学反馈及调整能力亟待提高。情景展现案例 1:五彩池师: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交流生:五彩池里能游泳吗?师:这位同学很用心

2、,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大家想想,能否游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生 1:池水深浅如何?生 2:池水是否卫生?生 3:池中有无危险?师:很好!大家阅读教材,看能找到答案吗?生:案例 2: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师:观察条形磁铁吸引铁屑,说现象。生:两端吸引铁屑多,中间很少。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条形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生:(反馈)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听说用火烧磁铁,磁铁的磁性会增强,是吗?师:学生提出了课外的又与本课有关联的问题,自己也真不清楚。我开心的笑了起来,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说实话,老师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你具有科学家般的会质疑的头脑。整个班的学生都集中精力、瞪大眼睛

3、。并对那位学生投去羡慕的眼光。师:(调整)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准备火柴、铁屑、小磁针,马上实验。师:由提问的同学及他的小组成员来完成这个实验。生:四位同学动起手来。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记现象、得结论。师:你们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获得了知识。具有了由质疑走向探究的能力。案例分析案例 1: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答提出的问题,提高了学生提问和思考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 2: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原有的设计,运用教育机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老师在赏识、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还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学习

4、的氛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理论提升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教学信息反馈主要是研究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与引导。信息反馈是指系统输出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信息(反馈信息) 返回原系统,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信息反馈的意义在于控制对象可以根据过去操作所产生的反馈信息去调整未来的行为,达到目的的实现。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对某个问题或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行为,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

5、目的,就需要随时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了解教学现状,判断并预测教学发展的趋势,找出现状与达成目标之间的差距,为修正并策划新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进度)提供依据,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朝着教学目标推进。因此,教学过程其实质是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控制过程。1.课堂信息反馈的功能,(1)激发功能。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对师生双方都有激发新动机的作用。教师依照教学目标,对照学生的学习状态,向学生传递评价、启发、指导等信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新动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疑惑,对教师的肯定与否定等信息,也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对自

6、己的教学做出必要的调整、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检测功能。课堂信息反馈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从教师在课堂上的评定、要求、表态等获得反馈信息,分析自己的学习效率,检测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从而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反馈出来的各种信息,判定和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调控教学进程,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3)决策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各个环节要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和完善。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教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某些调整和改进。2.信息反馈的途径 (1)学习情绪与态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要

7、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揣摩学生听得是否明白,学得是否轻松,兴趣是否浓厚,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2)问答与交流。问答与交流是信息反馈最基本的方式。教师通过质疑、问答获取反馈信息,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课后征询意见的方式应在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3)作业与测评作业和测评是了解全体学生最有效的途径。由于教学时间和任务的局限,教师难以在课堂上全面反馈学习信息,作业和测评是对信息反馈的必要补充。教师要从学生的作业和测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4)课后日记与

8、网络。课后日记是一种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具有不间断性、即时性、内容广泛性等特点。网络包括电子邮件和 QQ,既能直接交流,又能避免面对面的尴尬。3.信息反馈的方法课堂信息反馈的主要方法有,形态观察法、课堂提问法、课堂考查法、作业检查法、课下座谈法等。实践操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教学策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应该做到:1.提高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变迁而逐渐变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极大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9、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学反馈信息的意识,时刻保持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热情,防止仅凭经验控制教学过程的做法。2.保证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渠道畅通轻松、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获得知识、积极思维喜形于色,教师易于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相反,拘谨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变化难以捕捉,反馈信息渠道受阻。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语言,通过比喻、反问、情境设置等提高教学信息的刺激强度,通过“是什么”“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发问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索,诱发反馈信息。同时,教师要通过作业、测验、考试和教学日志、科代表等渠道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保障反馈信息渠道畅通,并充分发挥其信息反馈作用。3.采用易

10、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信息多为单向传递,学生的主动性不易发挥,教师不易及时、准确地获得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大胆使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在答问、质疑、反问、补充和讨论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4.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学生反馈信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授课过程出现的瞬时信息,如课堂表情、问题回答与反应情况等,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另一类是反映在作业和试卷上的固化信息。无论哪一种反馈信息都要求教师把握其时效性,做到及时处理,防止时过境迁引起错误判断。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在联系,在“备教材、备学生”方面多下功夫,增强反馈信息的敏感性和判

11、断力,在教学中准确判断,恰当处置。5.采用科学的控制方法(1)根据教学内容控制。一般说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节奏宜缓,缓而不松,疏而不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脑经思考,理解消化;教材中浅易的内容,教授可以简略,节奏宜快,还可以“跳跃”,让学生不觉得拖沓,不感到厌倦。(2)根据反馈信息控制。一般来说,课堂节奏以紧张一些为好。比较紧张的节奏,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兴趣怏然、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来调控教学节奏,如果学生因紧张而显得疲劳,教师就要舒缓一下节奏,采取适当方法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如果学生因熟悉而表现出松懈情绪,教者就要加

12、快节奏,让学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绷紧思维的弦,动脑经思考问题,紧张起来;如果学生因听不懂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教者就要放慢教学节奏,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听懂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信息反馈,增强教学效果。(3)使用教学方法控制。凡是比较好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节奏必定是波澜起伏,新鲜活泼、张弛有度。要求教者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使信息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迅速而有效地调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的指导与控制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渠道,不断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敏感性与判断力。授课中更多地采用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积极诱导教学反馈信息的发出。对于获得的教学反馈信息要及时判断,恰当处置,从而更好地控制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