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514244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 :因为认真,所以彷徨(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人们从来都无法以绝对的自我之相存在,每个人都在努力变成绝对自我,有人迟钝,有人更洞明,但无一不是自己的方式。人人都背负着诞生之时的残余,背负着来自原初世界的粘液和蛋壳,直到生命的重点。 ”-德米安看多黑塞作品的人都能察觉出来,探索通向自我之路,平和内心的碰撞和力量,而最终实现超然物外般的精神顿悟是黑塞一生的思考主题。这是他灵魂的诉求,也是无数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的一生困惑之所在。人生哪有不蛋疼的时候,思索自我,思索自我同一性的时候难免会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19

2、16年,也就是创作德米安的前一年,黑塞经历精神危机,由荣格的学生 朗格 负责治疗。荣格的众多弟子里,朗格算是比较没出息的一个,结果1921年黑塞在创作悉达多的过程中再次经历精神危机,这回由 荣格 本人亲自负责治疗。我像黑塞在生活中还是在与心理医生接触过程中都学习到了不少心理学知识吧,特别是关于自我同一性,角色面具 人格暗影等新精神分析理论。这点在黑塞从德米安开始的中后期作品里都能揣测出来 由不少通俗式的心理学解释。当然也由可能是黑塞太天才了自己就悟出来了.我是谁?在他人眼中我又是谁?在整个世界的眼中我又是谁?何处是我的价值坐标,是什么令我与众不同,又有什么地方与他人相同?已然度过的岁月里成就了

3、怎样的一个我,我又想成为怎样的人?未来何去何从,我的内心对哪个群体怀有归属感?我有自我同一感吗?何时又在困惑?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个体对【自我同一性】的设想和体验。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可以改变很多,然而却永远还是原来的自己 尽管自我同一性在不断更新,在各种领域不断拓展,尽管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联不断变化,我们的骨子里始终有不变的本色。其实【自我同一性】这个词是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传播开的词汇,在 荣格 那个时代还被称作为【个体化进程】 。按照荣格的理论,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激发人的自然发展趋势,以使其成长并获得驾驭问题的能力。然后他就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自然发展趋势最终成为一种持续

4、终生的人格磨练,荣格将其称为【个体化进程】 。此进程的目的就在于一步步演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率真,越来越自我,情感与行动上越来越协调一致。个体化进程是一个界定的过程,个体在这一进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有和自主权。界定首先意味着个体有意识地对权威、规范、角色以及集体意识做出反思。从深层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摆脱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的过程,是人反思自己全部情结的过程。因为正是这些情结使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一味重复。个体化进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坚持不懈地叩问自己与潜意识、他人、周围环境的关系。个体化是一个进程,同时也是一个目标。成为“完我”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最理想的状况是正走向通向

5、“完我”的道路上。即便我们已经踏上这条路,也还会时不时停下脚步。但这一过程使生命变得有意义,它充满了意识与潜意识的持续交锋,而这种交锋在人际交往的模式与张力中体现出来。人们必须承受这种对立,直到有标志性的新的体系生成。为什么人总是在困惑自己,是哪股力量让我们走上了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道路,当我们逃避自我同一性问题,又是谁催促我们再次上路。荣格认为人具有一个“核心” , 【个体化进程】就是由这个核心来启动和促进,荣格称之为【深层自我】 。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点玄乎和想当然,不过当代著名脑神经学家 Damasio 却从生物学角度给出过类似看法,也就是说这个“核心”是先验的,是个体生命伊始就存在的。PS:D

6、amasio 的笛卡尔的谬误很不错,从生物学角度反驳而不是传统的哲学 VS 哲学。 荣格所理解的【深层自我】 ,是具有强大调节能力和凝聚力的核心原型,是人体内神秘的“精神领袖” 。人一生的发展由它开端,它还控制着自我情结的构成,也是人格的源泉。它是一个存在于我们体内的“人” 所谓个体化,就是人格的历练。 【深层自我】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完整的人能够将自身与外部世界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乌托邦式的境界。这样,人的意象与世界的意象就融合到一起了:内在即外在,外在即内在。某些具有象征性意味的事物就可以被解释为个体与现实的、具体的世界之间的表达(客观层面的解释) ,也可以被理解为关于人的

7、内在发展进程的某种信息(主观层面的阐释) 。【深层自我】是可以被体验到的。人在某些梦境或迷幻状态下能够体验到【深层自我】 ,它也会在一些具有整体性和包含对立同一的抽象符号中得以显现,比如圆形,球体,圆形与十字的组合,正三角形。在某些动态过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它。比如在观看一副绘画作品,聆听一首音乐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深层自我】 ,那是一种回归自我中心的感觉,我们会感到某些生活情景是命中注定的,自我同一性和生命的意义也无需言表就显现出来。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最根本的思想和体会在于,人的心灵会以自我调整的方式发生创造性变化,以适应外界和内心的需求,于不平衡之中不断寻找平衡。这一创造性进程在无意识 它包

8、括原型结构与情结在内 与意识之间展开,在两者的对话中展开。陌生的对立的甚至矛盾的元素被卷入该进程,并引起富有建设性的矛盾,从而推动该进程在起伏与对立中不断向前发展。前面只是理论的铺垫,真正的书评从这里开始.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在漫长人生中的形成与发展,几乎是每个人都要迟早面对的问题。所有人都经历过自我感知,而且每当感受不到自我的时候就会陷入痛苦和迷茫,这也意味着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为我们证实这些独特的感受。德米安里的主人公辛克莱在10来岁左右已经又了觉醒的意识,只不过年纪太小又不成熟,这种意识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直到德米安的出现,进入他的生活,辛克莱才开始走上了思索

9、自我同一性的道路,进而引出了一次次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困惑,经历了一次次自我同一性危机。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就是,人们面临和经历着自我同一性的重大转变并为之困扰。这种自我同一性的变化让他们对自己没有了把握,而又无法轻松认同另一个新的自我,或者说难以接受新自我的立场和观点。这些转变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没有自我价值感、萎靡不振的自信心和恐惧,换言之就是一种与生活脱节、失去意义甚至是人生失败的感觉。在德米安中,关于辛克莱的精神痛苦的描写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他在追寻自我同一性上遭遇到的苦楚与迷茫。-在这里突然想插一段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有不少人会认为自己大多数情况下都过着没有自我感觉和自我

10、价值的生活,甚至是或在对生活的疏远之中,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除了可能缺乏人生磨练,缺少自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同一性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被自我感觉到。感知自我的空间:身体 性取向 人际关系 工作与成就 经济状况 价值观 创造力等等身体是感知自我的最基本的空间辛克莱注意到自己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有一茬胡子的成年人,意识到自己的个子疯长了不少。他意识到自己变了,但又没变;既又延续相承之处,也有脱胎换骨之痕。当男人开始谢顶女人风韵不再,有一天带上了眼睛,有一天身体变得残疾等等等.这时自我的感觉便凸显出来:我们仍是我们,但跟以前相比已经不一样了。不可忽视的性取向性取向也是感知自我的空间之一。比

11、如辛克莱或黑塞本人都是双性恋,按照传统的观点这就是属于病态了。但性取向在人的一生中并非“一朝既定,永不更改”的事情。近代科学发现在异性恋之后人也有可能出现性缺失、双性恋、同性恋。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异样”时,便能明显感觉到自我。此外人际关系,工作与成就,价值观,创造力等等空间中都能明显感受到自我。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差异赫然显现时,自我的本质 多数是经年以来形成的本质 就会被突然照亮,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会在某个瞬间变得清晰夺目,让我们看到它,感受到它,瞥见自己的真实面貌。同时,那些不属于我的,我们一度“拿来”当作自我的,被外界强加于自我的东西也会显露无疑。我们和别人拥有部分共同

12、的立场和情感,但我们永远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这部分是给那些觉得自己活得行尸走肉的同学的人往往在自我极限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自我,比如死亡边缘,两难选择的境地,渴望而不可求的时刻等等。题外话结束.-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命运成为自己独有的东西 这就是自我同一性造就的成果。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同一性有四种不同状态承接型自我同一性 处在承接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时,个体的内心很明确自己的使命,比如在职业或政治或信仰方面。他们仍然遵从父母的意志,遵从“规章制度” ,并未经历心理危机。例如父母希望他们去谋个好工作,他们会照办,父母说金钱很重要,他们也会把金钱看的很重。父母说信基督是必须的,他们也不会怀疑。他们的

13、自我同一性多由外界给定的,是承接而来的。弥散型自我同一性 个体开始困惑,迷失自己,但并不强烈,他们开始有模糊的立场但又无法做出选择,他们不承担义务,此时出现心理危机的前兆。延缓期的弥散型自我同一性 当弥散型自我同一性引起心理危机,个体便进入延缓期。此时是个体最痛苦的时候。他们要面对诸多相冲突的可能性,他们要在没有“地图”指引的情况下不断适应生活的挑战,在多重角色变幻中、形形色色自相矛盾的要求下做出选择。完备性自我同一性 个体经历心理危机后才有可能进入该状态(说是可能,因为也有可能再次陷入承接型自我同一性) 。此状态下的个体已经重新审视了自己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最后确立了自己的立场,明显感受到

14、自我同一性。辛克莱的故事,就是他从承接型自我同一性到完备性自我同一性的思想轨迹人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已经对父母和其他榜样人物产生了认同,即已经接受了某种自我同一性,有恋父或恋母情结(有时两者都有) 。辛克莱年少时热爱自己的生活圈子,热爱这种所谓“正派人”该有的生活。他不会去质疑宗教,也不会去质疑礼数和规矩。在德米安向其讲述了【该隐新说】后,尽管辛克莱表现出犹疑和震惊,但却未表接受。在摆脱了克罗默的控制后,辛克莱回到了自己从前的那种生活,按着既定的节奏,朝着既定的方向。此时辛克莱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是承接型自我同一。分析: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属于自我的东西,实际上是来自于父母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来自于我们生活

15、其中的文化环境,来自于我们对这一切不假思索的认同。还有一些同样被认为是属于自我的东西,实际上只是别人给我们的标签,比如童年时从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那里得到的标签。我们会对这些标签 特别是一些讨人喜欢的恭维话 产生【自居】 ,而外界也认可我们是这样的。比如童年时父母说你有音乐天赋,该多练音乐;说某种人好某种人坏,你也去认为某种人好某种人坏。一项关于人格发展的任务就在于,对这些标签加以甄别,思考一下哪些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哪些又是我们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种拿来的。通常在青春期,当我们学会怀疑和审视自己时,我们就要面临这项任务。埃德海姆将青春期称为个体发展的第二次机遇。没有人会怀疑人在青春期会经历到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大变化,尤其是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能够越来越多地审视,对自己提出质疑,是自己能够重新审视目前形成的自我同一性。从章节=强盗到 贝雅特里斯,辛克莱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属于弥散型自我同一。“我依然在思考,自己今后是成为一个孝子,本分的公民,还是我的秉性另有安排?我的最后一次尝试 在父亲支持的家庭和精神中幸福生活 持续了很久,期间几乎成功,最后竟还是失败了。 ”-章节=贝雅特里斯。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步入青春期的辛克莱内心出现的变化。他已明显感觉到自己与当初的生活圈子格格不入,经验的非连续性就体现在往日的齿轮并不适合日新月异的机器。他面临着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