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与真理》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141952 上传时间:2019-01-3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认识与真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关于认识与真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关于认识与真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关于认识与真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关于认识与真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认识与真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认识与真理》ppt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关于认识与真理,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和真理的价值性,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一般条件(前提) 坚持可知论OR不可知论? 2、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唐朝画家戴嵩斗牛图:斗牛的尾巴是竖立的吗?直接经验PK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的结构:主体、客体和中介,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其中社会性

2、是最本质的。,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等。其中社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认识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认识的中介既表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3、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主体与主观的关系:主体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而主观不包括物质现象;主体是具有主观性的主体. 客体与客观的关系:客体包括精神客体,客观不包括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主体在认识系统中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整理和重构。 讨论题:1、经验论与经验有何不同? 2、主体与主观、客体与客观有何区别?,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

4、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根本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5、。,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认识过程中各方面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讨论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何区别?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有何不同?,6、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 “知”与“行”的关系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是知也”,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认识理论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古代先贤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其次,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关系的讨论是以道德理念与修身养性为主旨。这对我们研究、理解道德实践和道德建设是具有现实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的。,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中介性因素。它有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和中国传统认识论精华融会贯通,发展和建立具有现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认识论体系。,思考题(单选题),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

7、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B ) A.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B.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C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C.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二、认识的发展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8、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哲学上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错误。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二者的分歧在于理性认识的来源),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二者的分歧在于感性认识的来源),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

9、,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 的本质所决定的。,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应尽可能正确,这是前提; 第二,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三,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四,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主体的认知结构(图式)就是认识过程中的主体理性因素,认知结构

10、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 主体的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第一,认知结构制约人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选择客体的功能),第二,主体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客体,也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整理信息的功能),第三,主体不仅按一定认知结构选择客体和整理客体信息,而且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解释功能),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人的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

11、包括情感、意志、欲望、动机、想象、直觉、灵感等。),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多次反复 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 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 面地认识事物。,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

12、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三、认识的真理性和真理的价值性,(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三)真理的具体性,(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哲学史上的各种真理观: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本质特征。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以及

13、主观真理论。 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坚持主观真理观: 马赫主义的“真理是思想的形式”, 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多元论”等。,2 .真理的价值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要以外界的事物来满足自己。在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价值问题。 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价值性。 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价值以客观事物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价值的主体性: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真理的价值性即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

14、有用的属性。 真理与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区别: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主要表明目的性;真理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化原则,是多元的。 联系:追求真理是追求价值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为了追求价值。,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察问题的取向。 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真理同客体一致性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效用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在客观上固有的作用和功能。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一般说来是一致的。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价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另一

15、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是真理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之一。,讨论题: 1、客观真理观与主观真理观有何区别? 2、“有用的就是真理”与“真理是有用的”的区别何在?,(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是指客观真理内容的条件性、有限性和特殊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具体过程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二是任何真理都只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

16、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如果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开来,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或者只承认相对真理,将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而,要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认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性,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战国策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子是有名的孝子。曾子到齐国办事。齐国有个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