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四单元第32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097602 上传时间:2019-01-3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四单元第32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四单元第32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四单元第32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四单元第32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四单元第32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四单元第32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备:历史必修课件系列第十四单元第32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2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 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落实 一、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 间广为传播。,(3)隋朝,儒学家提出“ ”的主 张,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战 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 率先提出复兴 儒学。 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 时期的朱熹。 (2)形成: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 道的活动,融合了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三教合归儒,韩愈,佛道,(3)主要主张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2、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 皆有理”。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 范的三纲五常。 强调“存 ,灭人欲”。 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 善。,二程,天理,天理,朱熹,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 为 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官方哲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 、朝 鲜乃至欧洲。,(4)评价,南宋,日本,难点突破 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 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今 天我们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纲要有指导意义。 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在现代化建设中

3、,都成功地 把儒学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这为我们今 天正确对待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鉴。,3.陆王心学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 “ ”就是“理”。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的命题。 提出“ ”和“知行合一” 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 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 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陆九 渊心学,心,致良知,(2)王阳 明心学,练习1 (2009广东文基,62)孔子、孟子、程 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4、“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 题干中四位人物都是儒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思想的共同核心是“仁”,故选A。,A,练习2 (2009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孝、 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 思想家是 (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 由题干所提供的思想内容可以直接选择。 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 性实际上就是王阳明的“良知”思想,王阳明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 圣贤。,D,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 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江南

5、一带的 成为社 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明朝后期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 批判道学家“ ” 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评价:李贽的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1)背景,市民工商业者,存天理,灭人欲,(2)主要 主张,理解升华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与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 杀人的天性,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

6、中央集权统 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时间: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揭露 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 主思想。 (3)评价: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 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时间:明末清初,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2)主要 主张,君主专制, 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 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 生的现实问题,著作天下郡国利 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 对 。 (3)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2)主要 主张,经世致用,君主专制,认为世界是 的,物质是

7、不断 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 起的。 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 的,具有朴素的 思想。 (2)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 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主要 主张,物质,辩证法,归纳总结 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角度, 说一说明清时期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1)经济: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 会变革。 (2)政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揭露专制帝 王的罪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3)思想文化:吸收传统儒学中的有益成份,构 建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8、如黄宗羲继承先秦儒 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 题;顾炎武反对道学的浮泛之风,提倡到实践中 求真知;王夫之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 主张“气一元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不 断变化的。,练习3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 A. B. C. D. 解析 体现的是个人修养,并未含有社会责 任感的内涵,故带的排除,则答案为C。,C,考点综合 儒学的发展演变线索,命题视角

9、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儒学(理学)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性格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博大精深, 渊远流长,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 强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核 心就是爱国主义。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 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 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探讨儒 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启示,已成为近年高考命 题立意的热门话题。,尝试命题1 在2008年西藏“314事件” 和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西 方媒体进行了大量歪曲报道。中国人民 空前团结起来,维护国家尊严和国家统 一,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责任意识。 对此美国华尔日报

10、在8月3日发表 中国的民族主义的根源一文, 攻击中 国人民的爱国行为。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民族性格的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 ),大一统思想 理学家们重气节、强调个人社 会责任的主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 清净、无为的小国寡民主张 A. B. C. D. 解析 的无为主张与“社会责任”、“历史使 命”意识相冲突,故C项最佳。 答案 C,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讲的教材重点主要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表现、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表现、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的主张。 尝试命题2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的向近 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 ( ) 男女平等 议会至上 工商皆本 实 行众治 A. B. C.

11、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启蒙思想家并未提出 过议会至上的主张,故排除带的选项。,C,视角三 关注新史观 用全球史观看儒学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研究视角下,更注 重对人类文明的相互交流、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的 关注。对传统的基础史实变换角度,多角度、创 造性思维的考查也成为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 本讲涉及的儒学文明对中外历史影响深远,可命 题的角度很多。,视角四 运用教材史料 本讲应特别关注:宋明理学家及明末清初思 想家的肖像图片、资料回放中引用的上述思想家 的言论、主张等。 尝试命题4 下图是宋理宗为朱熹宗族题词 的圣旨及朱熹画像。朱熹获此殊荣是因为 ( ),宋理宗赵昀书

12、题朱氏祖卷,A.朱熹创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完善了儒学的教育观念 C.朱熹的理论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朱熹的理论富含科学哲理 解析 A项错在“心学理论”,D项错在“富含科 学哲理”,B、C项相比,C项是受统治者推崇的 根源。 答案 C,考能特训 主题:评价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评价型选择题是考查学生评价能力的题型之 一。此类题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 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 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往 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即在知识框架 下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在史实框架下注重对历史 理论运用的考查,在旧知识框架下注重对创新和 思维

13、能力的考查,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考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评价型选择题日益成 为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例1】 (2009上海历史,3)春秋时期,郑 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 玉石向上天祈祷,子产说:“天道远,人道 迩,非所及也。”于是积极组织灭火。这 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 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 史评价的是 ( ) A. B. C. D. 解析 认真审读题干中的材料、观点、设问, 从中弄清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题目本 身的联系,思考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历史评价” 的含义,都属于历史过程的表述,不属 评价范畴。 试做:,D,【例

14、2】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 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 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 (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解析 本题属于评价型选择题的第一种命题形 式,即题干为评价主体,选项提供对主体的评价。 试做:,D,方法指导 解答评价型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 几种: (1)背景法。此方法适用于与所学知识联系比较 紧密

15、的题目。 (2)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 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 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 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 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3)史学法。即按历史学中常用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如一分为二法、阶段评价法、阶级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等。 (4)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 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与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 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做到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 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切忌离开题中事 实去阐述理论。,定时检测 一、选择题 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 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 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 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 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