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工程建筑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97124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工程建筑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工程建筑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工程建筑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工程建筑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工程建筑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工程建筑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工程建筑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建筑论文-室内空气中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5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不可燃,有醚气味。在高浓度时会发生麻醉作用,它能使皮肤脱脂和产生皮炎。四氯乙烯的蒸气很容易被吸入而伤害肝脏,中枢神经和肾也会受到影响。6 甲苯 接触高浓度的甲苯可导致急性中毒,也可产生麻醉作用。接触 10000ppm 的甲苯可导致人死亡。甲苯的急性毒性比苯还大,但没有证据证实甲苯会引起严重血液病。吸入 100ppm 的甲苯会对人产生心理影响,吸入 200ppm 的甲苯会对人的神经中枢发生作用。在 200570ppm 环境下也会造成对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的刺激。表二 短时间处于下列物质中对人体的影响苯 甲醛 次甲基氯化物苯乙烯

2、四氯乙烯甲苯轻度影响,不适感0.24ppm(0.78mg/m)0.14ppm(0.17mg/m3)24ppm(83mg/m3)5.1ppm(21.4mg/m3)无确切阀值9.8ppm(37mg/m3)严重影响,致残1.0ppm(3.24mg/m)10ppm(12mg/m3)无确切阀值无确切阀值 0.7ppm(12mg/m3)12.3ppm(46mg/m3)立即危及生命3000ppm(9700mg/m3)20ppm(24mg/m3)2300ppm(7980mg/m3无确切阀值150ppm(1017 mg/m3)2000ppm(7500mg/m3)上述六种物质都有毒性,但是关于毒性并不是各种化学物

3、质都一样,不同的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不相同。消防法和劳动安全卫生法中有预防有机溶剂中毒的条款。该条款把有机溶剂分为三类,各有一定的内容。第一类包括三氯甲烷、三氯乙烯等 7 种;第二类包括丙酮、混合二甲苯等 40 种:第三类包括汽油、松节油等 7 种。VOC 的种类很多,很难对每种 VOC 都作出规定,欧洲联合协会给出了 VOC 的总量 VOCs(或 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不同浓度对人体的影响,其中浓度的测定是用气体分离器/火焰电离检测法测定的室内空气中 VOCs 的浓度(以甲苯为基准物质各种 VOCs 的响应系数不计,该浓度基于 Mlohaves 的对黏膜刺激性的毒理学的数据)。表三给出了它们对

4、人体的影响。 表三 VOCs 对人体的影响VOCs 浓度(mg/m3) 刺激与不适感 影响范围25 可能发生神经毒性影响 发生中毒三 VOC 的监测及控制标准 1 VOCs 的监测方法 VOCs 的监测方法有很多种,通常采用的是用固体吸附剂来捕获空气中的VOC,然后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及分析的方法。在采样时要求用吸附容量大、收集效率高、化学性质稳定的吸附剂(分析表明并没有一种单一的吸附剂适用于采集所有挥发性和极性范围的有机化合物)。对于预处理,目前方法有很多,常采用的有溶剂解析法、低温预浓缩热解析法、固相萃取法、顶空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吹扫捕集法等。通常用于分析 VOCs 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

5、)、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荧光分光光度法、膜导入质谱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这里介绍HPLC。HPLC 是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高速、高自动化和高灵敏度的分离分析技术。HPLC 分为正相和反相,其中反相更为流行。目前用于 HPLC 的检测器有多种,如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等。Brown 等用甲醇和水的混合物作捕集液体,以反相测定油漆和有关产品的芳香烃排放物。戴天有等以 HPLC 分析空气中 10 种醛酮污染物,其最低检测限为 1-5ng,线性工作范围为 5300ng。 2 控制标准 对 VOC 也设

6、置了标准值,舒适浓度范围为小于 0.20,世界卫生组织和澳大利一发布了指导值,但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和指导值。 欧洲联合协会给出了用于材料管理的散发量标准(见表四)和 VOC 中一些物质的舒适浓度标准(见表五)。我国也制定了材料的散发量标准,可参阅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控制标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指标(见表六)。3 表四 材料的允许散发量标准项目地板材料地 毯墙面用料壁 毯可移隔断办公用具允许含量600g/m3 400g/m3400g/m3400g/m3400g/m32500g/m3表五 室内环境 VOC 允许值项 目烯烃芳香烃萜烃卤烃 酯醛类和酮其它控制标准100g/m3 5

7、0g/m330g/m330g/m320g/m320g/m350g/m3表六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指标污染物 类民用建筑工程 类民用建筑工程 检测方法 甲醛(m0.08 0.12 GB/T 161g/m3) 29GB/T 18204.26 苯(mg/m3) 0.087 0.087 GB 11737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mg/m3) 0.30 0.60 见附录四 VOC 的降低与消除 1 降低 VOC 的产生源很多,涉及各项化学物质,因此我们应以预防为主。(1)减少能产生 VOC 产品的用量。用防止害虫的进入或生物控制的方法来减少害虫的数量来减少驱虫剂和杀虫剂的用量,用木质或金属建材和家具,用

8、玻璃纤维或纤维绝缘材料代替含尿素甲醛的泡沫塑料。如必须使用能散发 VOCs 的材料时,必须符合允许的浓度标准或使 VOCs 的产生源尽量远离主要的生活工作区或建筑物内人员较少时才使用。(2)利用化学成熟法,即让房屋空闲,使 VOC 散发,控制建材一次源的危害。(3)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VOCs 的浓度随着室内温度湿度的增加而增加,高温高湿会增加 VOC 的散发量。 (4)烘烤。即在一定时间内使温度保持 30 以上,使 VOC 散发,同时换气以降低其浓度。(5)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无论自然通风还是机械通风都能减小 VOCs 的浓度。良好的通风可以大大减少厨房、浴室 、地下室和检修间的 VOCs。2

9、 消除传统上采用活性碳吸附的方法去除 VOC ,这种方法成本比较低,但由于一些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对热的不稳定性,不易从吸附剂上回收。目前半导体光催化作为一种新的环境净化技术正在受到广泛关注。半导体光催化作用的本质是在光电转换中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利用半导体电子的结构特点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最终分解为 CO2、H2O、PO43-、SO42-、NO23-以及卤素离子等无机小分子,达到完全无机化以消除 VOC 的目的。现在常用的催化剂多为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如 TiO2、ZnO、Fe2O3、WO3、ZnS、CdS、PbS 等。由于 TiO2 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催化活性,而且价廉无毒,所以目前多被采用。五

10、 结论: 我国室内空气中的 VOC 问题比较严重。由于劣质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流入市场和室内装修采用了过多的合成材料、涂料引起的 VOC 超标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了防尘隔音或空调采暖节能而使门窗过于严密新风量小甚至没有新风也是引起 VOC 浓度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国应尽快指定室内建材VOC 的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坚决杜绝生产和使用 VOC 超标的劣质材料,不用或少用合成材料或涂料。同时在空调设计中应增大室外新风的流量,降低室内VOC 的浓度。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1 采样应在采样地点打开活性炭管,与空气采样器入气口垂直连接,以0.5L/min 的速度,抽取 10L 空气。采

11、样后,应将管的两端套上塑料帽,并记录采样时的温度和大气压力。样品可保存 5 天。2 检测步骤应用色谱纯甲苯分别配制成下列标准气体:0、0.01、0.02、0.04、0.08g/ml。按 GB11737 规定进行标准样品测定,得到TVOC 的测定用标准曲线 y=a+bx(以甲苯计)。取采样后活性碳管,按 GB11737 规定进行样品测定,从标准曲线中查得样品中 TVOC 的量。以甲苯为基准物质,各种 VOC 的响应系数忽略不计计算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参考文献 1 Rduceing occupant exposure to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from office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non-binding guidelines,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2 查世彤、马一太 、孙曦我国建筑中的 VOC 及防治洁净与空调技术 2002.1:683 沈学优、罗晓璐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 24 卷 第一期 2002.24 日健康住宅促进协会 编彭斌译空气环境和人科学出版社 2000.75 汪晶、和德科、汪尧衢 环境评价数据手册有毒物质鉴定值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