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阳:2012年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496279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向阳:2012年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张向阳:2012年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张向阳:2012年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张向阳:2012年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张向阳:2012年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向阳:2012年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向阳:2012年广东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文科综合(历史)高考分析与备考建议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张向阳2012 年是广东实行“3+文综理综”高考方案的第三年,其中历史科的试题延续了近年形成的高考命题风格,维持了命题思路的稳定性,控制了恰当的难易度,同时呈现出鲜明的以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为重点的广东命题特色。一、试题命制的总体情况1维持结构和题型的稳定本年度历史试题的基本结构维持稳定。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总共 12 道题目,每道题目 4 分,共计 48 分。主观题有 2 道题目,第 38 题 25 分,第 39 题 27 分,共计 52 分。历史科试题总计为 100 分。题型、题量和赋分值与往年完全一致。现在高考命制的历史选择

2、题一般都附有材料,有的在题干(如今年卷的第13、14、16、18、19、20、22、23 题) ,有的在选项(如第 12、17 题) ,而有的以附图、表的形式出现(如第 15 题) ,今年只有一道未附材料(第 21 题) 。2009 年,历史单科考试最后一年,没有出现组合式选择题。直到今年组合式又再次出现(第 23 题) ,这表明该类选择题仍具有特殊的检测价值。本年度的历史选择题,呈现的材料十分简洁明了,学生作答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审题,并对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和思考。今年的历史非选择题仍是两道材料解析题,使用了比政治、地理两科试题都更为简约的材料,且文字通俗易懂,使考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作答。例

3、如,第 38 题展示了三则材料,总共不到 300 字;第 39 题引用了两则材料,也控制在 400 字以内。往年历史试题呈现的材料字数较多,且部分材料为文言文,这在增加了阅读量和解读难度的同时,无疑减少了考生答题思考的时间,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2强化历史学科能力考察本年考题有以下一些新的变化,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预留了较大的空间。总体而言,与往年相比:一是使用了较为简约的材料,从而减少了学生作答时的文字阅读量,增加了学生答题思考的时间,进一步体现了“历史思维”这一学科能力的核心价值。二是今年历史题没有出现“学习情境” ,主要使用了“研究情境” 、 “生活情境”和“问题情

4、境” ,引出了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些贴近实用的学习策略。三是考题与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以小见大,突出了适合高中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四是设计了具有选择性、开放性作答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检测了考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上述的新变化,从其中一些题目的设计可见端倪。例如,第 12 题,设计了某学者的“研究情境” ,就中国古代“牛耕的出现”提出了与课本“春秋”说不同的“商代”说,需要考生对题目选项呈现的证据进行“最有利”的判断。再如,第 38 题引用的材料三,既不是史学家的发现,也不是在历史学习中的发现,而是一位美国财经记者在自家生活中的发现。材料源于当代生活,并将大洋彼岸的中美两国连接起

5、来。题目的设问将这一日常生活的发现,转化为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另如,第 39 题设问(4) ,需要考生从“经济” 、“中学” 、 “粉丝”3 个词语中任选 1 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题目基于两则材料对“科学” 、 “民主”概念演进的示例,进而需要学生选一个当代应用广泛的词语作历史分析。历史高考题为何侧重于学科能力的考查呢?第一,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一个历史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在高考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实际就是对历史学习能力的检测。第二,鉴于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到底掌握了多少基础知识,在有限的十多道考题的作答中是

6、难以衡量的。然而,历史理解和思考水平的高低,却可以通过学科能力考查得出合理的评定。二、答题要求和作答分析1选择题分析对学生的答题要求而言,历史选择题可以简单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题目,其特点是:设问为引出史实;适用于考察基础知识;答案是相对封闭的“唯一选项” 。第二类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题目,其特点是:设问为激发思考;适用于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答案是相对开放的“最佳”选项。通常,考生对于第一类题目作答均较为理想,只需根据基础知识判断四个选项的“对”或“错”即可;但会感到第二类题目作答稍难,因为判断“最佳” ,需要以一定的历史学科方法和观点为依托,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往往

7、会作答失误。广东实行“3+文综理综”高考方案三年以来,每年两类历史选择题的比例大致接近。从 2010 年至 2012 年,第一类分别为 4 道、6 道、5道;第二类分别为 8 道、6 道、7 道。因每道选择题的赋分值为 4 分,第二类选择题作答难度较大,在历史题中所占比例都在半数以上,考生如果对此把握不当会严重失分。今年选择题两大类的分布如下:以事实为基础的选择题 13、16、17、19、21以思维为基础的选择题 12、14、15、18、20、22、23实际上,两类题目考生使用的基本答题技巧都是排除筛选法。第一类,排除“错”项,选择符合基础知识的“对”项;第二类,排除“不佳”选项,保留“最佳”

8、选项。我们会发现,其实“排除筛选”法的掌握还不是关键点,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历史思考”能力。例一:以事实为基础的题目2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 为有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 业C老百姓把 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例二:以思维为基础的题目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 对他最有利的 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 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本年三道涉及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难度会稍高于往年。如以上第 12 题,考生对于选项 4 个证据的判断,需要应用历史证据的知识和方法。望文

9、生义的考生,容易误选答案之外的各个选项。其中,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的作答干扰度较强。学生假如不知道诗经主要是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的古诗,而误以为典籍史料信度最高,就会误选该项。答案项“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因为没有直接呈现与商代的联系,假如考生不知道甲骨文是商代典型文字,就会错误排除该项。再如第 13 题,考生对题干材料中的“诸侯”二字望文生义,也会误选“分封制的巩固” ,假如仅从“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表面看,也会误选“君主专制的削弱” ,而放弃“中央集权的加强” 。实际上,本题反映的是西汉景帝至武帝期间逐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中央集权举措。另如第 14

10、题,需要考生通过隐去历史时间概念的材料,判断时人对政治制度的评论,考生依托的基本线索是当时宰相制度已经废除。假如考生在时代判断上失误,就会误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而无法得出“限制君权”的认识。表面看来,该题是对材料的释读,实际需要将材料信息与相应的历史时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这是一种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在本卷的三道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中,也作了将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设计。如第 15 题展示了一幅招贴画,需要考生释读图片信息的内涵作答。去年也有一道展示图片的选择题,上面有“1958 年 11 月”的时间信息,但“望图生义”误选“人造卫星上天”的考生仍多达 20.98%。今年的题目隐

11、去了时间线索,考生需要认真释读图片及图下文字才能准确把握选项与时代的关联,作答难度明显提高。再如第 16 题,需要考生通过周恩来与共产国际领导的一段对话,借助其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道路态度反映的线索,通过思考判断,把握周恩来表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又如第 17 题,考生只有准确理解一届人大召开的时代特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才能选准“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的答案。反之,容易错选“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或“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的选项。涉及世界史的 6 道选择题,也大都作了能力考察设计。如第 18 题,通过 1521 年教皇代表向马丁路德争辩的一句

12、话,需要考生透过宗教改革的背景,理解改革过程中对峙双方分歧的焦点。当然,学生熟读课本,知道马丁路德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的立论基础,会较快排除“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项。但是,假如考生仅记住课本提供的背景知识,很容易误选“教会是否腐败”项;假如考生只是简单地提取材料的表面信息,也会误选“信仰是否必要”项。再如第 23 题,是一道由不定项多选题演化而来的组合式选择题,考察的角度和层次较多,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该题以 1962 年法国报纸的一段言论及美国政府的态度入题,要求考生据历史表象判断其所反映的两则史实及其关联性。对此,考生通过阅读题干可知,1962 年法国持有大量美元并准备以此为外交王牌

13、,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比较紧张,认为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接着,考生需要通过题干的提示和历史基础知识建立联系,进而理解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了法国的崛起,同时对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地位产生威胁。由此,不难进一步推断这其实深刻地反映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如果仅是提取材料信息,不作深度思考,将会望文生义误判为“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因单项选择题为电脑评卷,基本数据现未得到,考试数据分析暂付阙如。以下根据我们改卷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两道主观题的答题要求和考生作答的基本情况。2主观题分析两道主观题赋分值共计 52 分,其中,第

14、38 题 25 分,第 39 题 27 分。考生主观题作答平均分为 25.07 分,难度中等(0.48) 。据近三年考生主观题作答的总体情况,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到,本年试题的难度系数控制得非常稳定。年份 平均分 与上年比 难度 与上年比2010 22.75 0.432011 25.52 0.49 2012 25.07 0.48 今年历史题阅卷所反映的整体情况如下:其一,第 38 题。本题共设计为三问,考生对于三问的作答均属中等状态,三问的难度都在 0.510.55 的中等区间。下面是 38 题各问的阅卷基本情况。(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 分)本问考生平均得分为 3.07,

15、难度值为 0.51。该问表面看来是考核知识的再认再现,但隐含了通过“食物”这一历史表象深入到对“海上霸权”历史变迁的理解,包括对时代大背景和小背景的认识。其中,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等概念) ,是试题材料所述的大背景,答出以上概念可得 4 分。有的考生只是答了较为抽象的“资本主义发展” ,没有得分;因为,新航路开辟同时表现了欧洲封建制度在美洲的移植,并非资本主义的扩展。有的考生答了“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 ,也没有得分;因为,新航路开辟是天主教狂热的结果,是伊比利亚半岛收复失地运动(驱逐阿拉伯人、犹太人)的延伸。本问涉及的历史小背景有两个:一是 16 世纪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

16、夺,二是 17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每点 1 分。有的考生虽未答出“海上马车夫” ,但能答出“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意思,可得 1 分。有的考生答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以等同于大背景给分。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西班牙尚未建立殖民统治,也未确立海上霸权,不另给 1 分。在该问作答中,那些只是就材料复述“食物”名称变化,而未能看到“食物”背后“海上霸权”变迁历程的考生,均不能得分。(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 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9 分)本问作答平均分为 4.58,难度 0.51。该问作答要考虑两点:一是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的是“传统手工业” 。考生答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家庭纺织业等,可给 2 分。但答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民族工业、洋务企业、纺织业等,因不属“旧工业”均不给分。二是旧工业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主要表现在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开始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外国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