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离太阳最近的树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495934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节离太阳最近的树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六节离太阳最近的树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六节离太阳最近的树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六节离太阳最近的树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六节离太阳最近的树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节离太阳最近的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节离太阳最近的树(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六节 离太阳最近的树一、作者简介毕淑敏,女,汉族,1952 年 10 月生,山东省文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有红处方 、 昆仑殇等。毕淑敏的创作以小说和散文见长,其创作主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这与她在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她认为,散文是蕴涵

2、切肤之痛的标本。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历史的品格。二、背景介绍红柳是一种落叶灌木,老枝呈深红色,夏秋两季开花,能耐碱抗旱,适于造防沙林。我国现有 20 个种,广泛分布于我国 20 多个省市区。其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基本相似。红柳是十分有趣的植物,学名叫柽柳,属落叶乔木,柽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柽柳花色美丽,花期长达 6 个月,花穗多为粉红色。柽柳萌芽力强,发新根能力强,耐修剪,寿命长,对环境适应性强,具有高耐盐碱、耐干旱、耐贫瘠、耐水湿、耐寒冷、抗风蚀沙埋等优良特性。一丛红柳的根系可达 30004000 根,范围很广,竭力吸收

3、水分,同时茂密的根系与沙土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能长时期固定着土壤而不被狂风刮走。紧紧固守盐碱、荒滩。红柳的生长很有特点,在沙漠边缘,有红柳的地方就有沙包,确切一点说一个沙包就是因为有一株或者多株红柳的存在而生成的。一株红柳生长起来以后,就可以挡住一部份风沙,随着沙土把红柳埋起来,红柳也在顽强的长高。被风沙埋住的部份,也就变成了红柳的根,也可以这样说,沙包有多高,红柳的根就有多深。随着一年一度秋风劲,红柳也会落叶,就这样每年都会有一层沙土一层落叶,就象是树木的年轮,从沙土和落叶的厚度还可以反映出当年的气象情况。三、生字词释义寥寂(lio j):寂静无声。皱褶( zhuzh):1、由于地壳运动,岩层

4、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2、形容(物)被摺皱重复的部分,也指衣服摺叠而形成的印痕穗(su):1、禾本植物聚生在茎的顶端的花和果实。例如:麦。稻。谷。轴。状花序。2. 用丝线、布条或纸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例如:灯笼儿。铁锨(tixin):铲沙、土等东西的工具,用熟铁或钢打成长方形片状,一端安有长的木把儿。又名铁锹。镐头(go tu):刨土用的工具。逶迤(wi y):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遒劲(qi jng):雄健,有力量的。沙砾(sh l):沙子和碎石。黏(nin):像胶水或糨糊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訇然(hng rn):形容大声或惊

5、叫声。四、课文赏析作者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可分四大部分。三十年前,骑马穿行西藏阿里的红柳丛林,惊叹它不可思议地顽强生存于“第三极” ;有一天,奉命打柳,贴近审视它“下固沙丘上昂立” ,叹服之余又为人们无情采伐而哀伤;最近,听人讲柳,柳林不再,连根须也烟消灰灭;有时,深夜想柳,自是怀恋,更是忧虑,为红柳更为人类自己。主体在第二部分,红柳的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内心感受,工程的程序,事情的经过,都交代得清楚明白,到边到沿。全文以叙为主,叙述之中融入细致的描写。语言含蓄隽永,极具穿透力、震撼力。下笔就着意渲染一种美丽。用一组整齐的偏正结构短语(如“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 ,兼含比喻,铺以拟人(

6、如“微笑” ) ,描写红柳色泽与形态俱佳,整体与局部同丽,容易引人生发美好的想象。顽强地生存于“第三极” ,绽放美丽,说是“高原的精灵” ,一点不过分。 “红柳丛”用词也极审慎,是少量的“丛”而不是大片的“林”,跟下文“要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的“蓬”相呼应,足见金贵。而“曾以为” “必与”话外有话,暗示下文红柳被人当柴打净的悲剧,为下文深思埋下伏笔。外在形象美,生存能力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同样很美。特别注重多重对比。1.从做事的人数上讲,一人布置与一人惊讶,又与全体执行、浩浩荡荡出发,集体麻木。2.从“柴”的价值上讲,拉来一车汽油,要耗两车汽油;运来一斤焦炭,值六斤白面;挖红柳不要钱,只

7、要工,一切朝钱看。3.从生命伦理上讲,人要吃饭,就打柳当柴;虽说司务长当时也是为生活所迫,为部队着想,而要百年才能长成那么小小的一蓬,还不是强盗逻辑!4.从工程上讲,枝叶好打而热量其次,柳根的热量上佳而挖掘不易;比较幼细的好下手,而一年年“打”过去只剩最古老的树精;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而火药一炸,再幽深的树怪也要尸骸散地,智慧也罪恶。5.从景观上讲,去年掘走红柳的沙丘,今年还可看到空洞,第三年就烟消云散;三十年前,还能骑马穿行于红柳丛林,指望它“与雪域永在” ,而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高原上的原住民,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从屋顶上扬起

8、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而那些曾经被红柳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愚昧见报应。对比分明,触目惊心。精心选炼词语。以单音节词为例, “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 “猫”本为名词,指称具体的小动物。这里却名词动词化,意即如猫在严冬怕冷一样缩在某旮旯。结合问句语气与上下语境来看,形象传神地反衬了红柳昂然挺立在沙丘之上的勃勃英姿。有时,作者又在有意无意间,把这种精炼的单音节词,形成相关单元。如与同志们打柴相关的单音节动词, “全体打柴去”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 “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 “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 ,人类的努力“精彩纷呈” 。单说一个“打

9、”字吧,指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这是笼统的说法,就长官于此布置任务而言,也只能笼统地总说在先。要是在先就明确具体地说,或如“砍” 、或如“挖” ,反倒限制死了,难道“斩”就没有、就不行?大家在“打”柴的具体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招,区别对待。(这种笼统,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说“上学念书” ,并不只是“念念”而已, “听课”也是, “做作业”也可以, “跟人讨论”也包含在内;又如“做作业” ,解方程可以,写作文可以,英译汉也可以,理化生实验也可以。 ) “掘出”及以下四例,又可以看成动补式结构,有补充说明之妙,共同分说到底怎么“打柴” 。打柴越不容易,就越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越显示它顽强地固沙的敬业

10、与奉献精神,越显示人类破坏环保乱砍乱伐、滥砍滥伐的愚昧与罪恶。比喻句长短有致。 “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谷穗样细密的花” ,连续整齐、精巧短小。更多较长的散句,每句三五十个字不等,散见篇中穿插,变化中缜密地解说与阐释,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denotatum)同而旨(significatum)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钱钟书管锥编 )例如围绕柳根来设喻,就穷形极态,而且手法多变。有的切近地以实物摹写实物,例如, “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

11、沙丘逶迤的边缘。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两句三喻。有的抓住精神实质避实就虚,例如:“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有的用科学事物、专用名称来比拟,例如:“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特别是:“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眶,怒向苍穹。 ”更是伤残得可怕,撼人心魂;取譬与她多年做军医的难忘经历相关联。要不是有着广泛的生活阅历,亲密地现场感知包括本体与喻体是不可能写出这些丰富细腻、真切传情的比喻来的。环保不只关乎红柳

12、的事,军中的事,阿里的事。作者以冷峻的叙述、鲜明的形象,熔铸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感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万物的生存发展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既是写给红柳的颂歌,亦是挽歌。多读这样的文章,确实能增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了一生的苦难。如果人们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斧头砍伐森林,执迷不悟地残害大地母亲,那么,人类也将踏上漫漫的赎罪之路。 ”五、写作特色1文章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将颂歌唱得平静,将悲歌唱得深沉。 文章涉及的是人类与自然的话题,但作者并没有明说,而是顺着时间顺序,向读者叙述了一个 3

13、0 年前的故事:一队浩浩荡荡的士兵,在平均海拔 5000 米的高原雪域,餐风宿露,用铁锨、镐头、斧子甚至炸药对付离太阳最近的唯一的绿树红柳。作者娓娓道来,或粗线条勾勒,或侧面暗示,或工笔白描,或浓如泼墨,没有激烈的言辞,极其平静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段生活经历。然而平静中蕴含着不平静。首先,作者对红柳的美的内涵进行了多方位的观照。红柳外表的美是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展示的。 “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 。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里, “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交代了红柳丛生长的环境,展示了故事发生的

14、背景,也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从视觉上看,白茫茫一片无边无垠,给人以辽阔和雄壮的美感,在它的映衬下,红柳树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就显得格外地醒目。从生态环境看, “酷寒和缺氧”突出了红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树生长的不易,暗示了红柳树在高原雪域中的珍贵。句中“微笑”一词用得极好,它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红柳树内在力量的观照和透视是逐渐展开、逐步深入的。作者把红柳比作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它那强大的根系, “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 “一旦燃烧起来”

15、 ,会喷发出“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 。作者从红柳树内在的体量和力量来透视,既是赞美红柳的顽强生命力和伟大力量,更是为写砍伐红柳作伏笔,突出其悲剧效果。因而作者在叙述中十分自然地引出红柳的功绩:“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这几句似乎是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但没有这些句子,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就截然不同了。如果文章仅仅赞美红柳的顽强生命力和伟大力量,那就未免太流于一般了。因此,文章着力描写的是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挖掘红柳树是在一个充满喜剧效果的场面描写中开始的。司务长和“我”算账,一副义正辞严的样子,

16、作者连用四个“对不对” ,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文章的妙笔就在这里。在平均海拔 5000米的高原雪域中挖掉那唯一的能固住流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这无疑是一出惨痛的悲剧,它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地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之中,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回味这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总之,课文平淡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因而读者可随机触发,引出千种万种的联想与感慨,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抒情天地。 2作者极力超越个人的情感经验,用一种普遍的超时空的情感去观察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升华为对社会的成熟的思考,显示了一种平静的成熟。 初读课文,会以为作者只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渲染自己对过去某件事的感慨之情。其实,作者通过“这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