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竞争与冲突》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915562 上传时间:2019-01-3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89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竞争与冲突》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合作竞争与冲突》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合作竞争与冲突》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合作竞争与冲突》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合作竞争与冲突》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作竞争与冲突》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竞争与冲突》ppt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本 章 要 点,*影响合作和竞争的因素 *竞争心理优势 *搭便车效应 *引发冲突的原因 *解决冲突的方法,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 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 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一、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 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三、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一、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 (一)合作与竞争的概念 合作(cooperation)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competition)则是与

2、合作相对立的概念,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研究合作与竞争的一个经典情境是囚犯两难困境。 在这一囚犯两难困境中,囚犯都选择不认罪而共获轻判就是一种合作;而其中一个囚犯在同伴选择不认罪的前提下自己选择认罪,不顾他人的代价,只求自己能够获释,就是选择了竞争的策略。,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在多达2000个对大学生在各种囚犯困境变式的研究(Dawes,1991)中,决策的结果变成了是否得到筹码、现金和学分。 研究表明,被试在特定的决策上更倾向于被判,因为这样剥削了他人的合作,并保护自己不受他人剥削。但不幸的是,因为没有采取合作

3、,实际上结果双方都不能得到通过相互信任才能得到共同利益。这种困境能使双方都深陷其中,虽然双方都能认识到可以互惠,但彼此都不能信任,成为“锁定”的不合作。,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二)合作与竞争的原因 1. 自我利益最大化 2.相互依赖 3.情感与承诺 4.攻击本能,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一)人际交互作用 社会交换理论 (二)沟通 充分的沟通会导致更多的合作,群体成员间的沟通会影响合作或是竞争行为的产生。 Kerr & Kaufman-Gilliland(1994) 严进、王重鸣(2003) 威克曼(Wichman,1970),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三)个体特点 群体成员

4、的社会特性,包括群体成员的种族、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角色地位等特征,都会影响到合作还是竞争行为的产生。 不仅群体成员的社会属性影响群体成员的合作,成员的性格背景也会对合作和竞争倾向产生影响。 不同的策略对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有很大影响。,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四)奖惩结构 不同的奖惩结构对于个体选择竞争还是合作策略有很大影响。 竞争性的奖惩结构是指个体最终所得是以别人的失去为条件的,比如运动会上 。这种以竞争为主导的奖惩结构,叫做“竞争性相互依存”结构,会损害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 与“竞争性相互依存”结构相对的是“合作性相互依存”结构,即成员之间以积极的方式相联系,群体的绩效是以成员间

5、的合作为基础的,每一名成员做的愈好,群体愈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种结构是“个人主义”结构,它是成员之间的成绩相互独立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个体之间相互独立而不易发生直接的竞争关系。不过由于在个体主义结构中,个体的独立性被强调,成员彼此之间缺乏必要沟通、认同与合作,易于形成个体的分化而产生成员间始于社会比较欲望的原发性竞争倾向。,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三、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 (一)合作的社会促进作用 合作是社会所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条件,为此,其积极的社会功能是显然的。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学家运用合作原理在学校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并取得巨大成功。 米勒等人曾对25个涉及到合作学习的研究进行了

6、元分析(Miller and Davidson, 1987),发现合作型小组较之控制组产生了更高的种族吸引力。,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较之竞争型组织,合作型组织的成员间有更高的友谊水平,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偏见也更少(Brown, 1988)。 合作的巨大功用不仅仅体现在教育领域,它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已经成为个人和组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二)竞争作用的两面性 合作的巨大功用并不意味着竞争毫无益处。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中,合作与竞争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二者是不能偏废的。 米勒等人的元分析(Miller

7、and Davidson, 1987)就发现,在群体内部存在竞争的合作型小组,表现比那些内部不存在竞争的合作型小组成绩更为优异,这很好地证明了竞争的促进作用。,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 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三、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 四、群体间竞争,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 “竞争心理优势”是金盛华(章志光, 1996)提出的概念,指在需要共同拥有资源的情境中,人们在合作与竞争的两重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为大量的经典实验研究所证明,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反复被印证。 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竞争的经典实验有两个。 一个是囚犯两难困境

8、。虽然后来人们对囚犯两难困境作了很多变通,如将都认罪改为判刑10年,都不认罪都判刑3年,而一方认罪另一方不认罪则认罪的一方可以释放,而不认罪的一方则要重判30年;或者将囚犯困境改为实验室竞赛游戏,将处罚和奖励改变为现金,但困境的竞争与合作实质没有改变。,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另一个经典的实验是多依奇和克劳斯(Deutsch & Krauss, 1960,1962)进行的卡车运输游戏实验。,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结果表明,被试为了单行道而发生了争夺,他们关闭自己所控制的电门,最终都以失分而告终。实验中被试的典型行为是双方都试图使用单行道,他们在中途相遇,然后倔强地对峙,都拒绝后退。最后,其中一个

9、开始倒车,然后关闭自己控制的电门迫使对方也退出去,这样最终两方都使用费时的备用路线。实验中双方偶尔也会合作,但是大部分回合的实验都是竞争性的。人类的竞争心理优势得到了很好地证明。,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发达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的“循规导引”机制。在发达社会中,包括权贵们在内的社会民众,在公众情境中没有也不期待不合理特权。外在的“规”与内在的“则”达于一致。因而呈现出人人守法的景象。 落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的“势力导引”机制,使得人们更容易养成追求特权,而不是追求遵守法规的愿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竞争心理优势不是被弱化,而是反而得到了强化。 竞争心理优势的

10、弱化,需要有健全的社会法规及其稳定和公平的执行机制引导。一个社会变革的方向,首先是建立真正平等并且被有效和公平执行的法则,当社会机制变为遵守法规者受到奖励和支持,而违反法规者必受到公平的惩罚而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时,民众的社会心态才转向追求遵守法规而不是追求特权,社会才会向弱化竞争心理优势和重视合作价值的方向发展。,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三、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 (一)社会两难情境的定义 社会两难情境(Social Dilemma)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一种情境。当群体中每个成员的选择都倾向于对自己有利,而个人的选择累积起来的后果最终会对群体成员(包括选择者本人)不利时,就出现了社

11、会两难情境 (Brewer & Kramer, 1986)。在社会两难情境中,个体选择了自己的短期利益,但从长远看,包括本人在内的群体成员的利益最终会被损害 。,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二)社会两难情境的类型 1资源两难 资源两难指人们对于有限资源不加节制的恣意使用,最终每个人都会蒙受资源短缺的后果。经济学家哈定(Hadin,1968)认为,在资源两难情境中,很有可能发生“公共资源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人们都竟相对资源进行掠夺,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2公共福利两难 公共福利两难指人们都使用诸如血液、公共交通设施、公园等社会福利服务,但却不给予回馈。如果每

12、个人都只索取而不给予,这种公共福利最终会无法维持下去。最为常见的公共福利两难是公园草地的养护,游园人都喜欢在草地休闲,却没有养护和保护草地的明确责任,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三)如何避免“搭便车效应” 1改变奖惩结构 2规范提醒 3营造有利气氛 4强化成员联系 5增进成员间的沟通,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四、群体间竞争 (一)群体比个体更具有竞争性 心理学家英斯柯等人(Insko & Schopler,1987)对于群体间的合作与竞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小群体实验室研究。结果发现,与个人情境相比,在人们处于群体中,群体成员身份突显时,竞争心理优势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合作也变得更加困难。也就是说,群际相

13、互作用倾向于引发人们的竞争性,研究者称这种现象为竞争的“不连续效应”,亦即个体间和群体间的竞争性是不一致(即不连续)的。群际间的相互作用倾向于增强人们的竞争性和降低合作性。,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二)不连续效应的发生机制 英斯柯等人(2001)认为,三个原因导致了群体背景中人们更倾向于竞争: 个体的自私行为在群体中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 个体对于所在群体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可能怀有对外群体的偏见。 可鉴别性被弱化。 英斯柯等人还用一个“长期定位的实验”证明了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在这个实验中,被试以个人或三人一组的形式参与囚犯困境游戏。一半被试被告知只有一次与对手选择合作或竞

14、争的机会,另一半被试被告知有多次机会。 图18-3 减少不连续效应:长期定位的潜在好处,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对群体竞争性的另一种解释是以社会同一性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为基础的。 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同一性是以其所归属的群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仅仅把人群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就足以激发起人们与外群体进行竞争的动机(Turner, 1987)。对手不是内群体成员的事实,会强化非连续性效应的发生。 而在个体人际关系情境中,因为卷入的双方可能把彼此都看作是同一个群体的成员,竞争会被减弱,此时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减少了人们竞争的倾向。,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一、什么

15、是冲突 二、冲突的作用 三、引发冲突的因素 四、冲突的平息,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一、什么是冲突 冲突是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采取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冲突的发生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在冲突的类型上,除成员间认知不一致引起的认知冲突外,还有情绪冲突和直接在行动上显现的行为冲突。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个人间,还是群体间,或民族间和国家间,认知冲突比较容易解决,而情绪冲突和行为冲突则会有更为严重的后果。,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二、冲突的作用 冲突既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破坏作用: 首先,在某些情况下,冲突是深化互动双方了解的一种途径,如有时候群体决策中

16、成员间发生认知冲突,可能导致观念改变。 其次,群际间的冲突是群体确认其同一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此外,社会学家还提出,冲突能够引发社会变革。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已经成为了很多公司的一种管理理念。 自然,冲突的负面、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冲突可能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破裂和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三、引发冲突的因素 双方利益的对立是引发冲突的前提条件。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冲突的引发上具有重要作用。 (一)竞争 谢里夫(1961)的夏令营群体形成实验 (二)威胁 多依奇和克劳斯( 1960, 1962)卡车运输游戏实验 (三)不公正感 公正指的是个体或群体感知到的一种投入与获得成比例的心理平衡状态。,第三节 冲突及其平息,(四)知觉偏差 社会群体间的冲突常常是由于知觉偏差引发的,刻板印象、偏见、群体极化、自我服务倾向等,都可能引起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误解。 1镜像知觉( mirror-image perceptions) 指对立双方持有关于对方的相似的知觉印象。这种印象通常是负性的、消极的,其主要特征是相互之间对对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