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74881151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摩擦力的秘密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叫万晓伟,来自仪征市真州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摩擦力的秘密第一课时。一、说教材(一)分析教材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

2、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

3、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方面: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2)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

4、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二、说教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抓住科学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法设计: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2实践为主,多种学习方式综合,突出科学课的特点。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据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又通过本单元前三课力学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

5、探究实验的素质和能力。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学设计体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

6、积极主动地去探索。(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

7、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书本、塑料平板、弹簧测力计、小木块、洗洁精、玻璃烧杯、玻璃棒、圆木棍、水槽、抹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与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充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二)设计思路我在教学时依照教学目标并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根据力运动的特点,通过操作演示和引用视频再现力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进行预测实验研究合作交流生活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