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和探讨问题》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846844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9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证和探讨问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论证和探讨问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论证和探讨问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论证和探讨问题》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论证和探讨问题》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证和探讨问题》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证和探讨问题》ppt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2009年江苏考试说明中“论证和探索问题”考核目标的解读,论证和探索问题,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 毋庸置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问题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无法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提出(或得出)正确的观点,运用知识或理论支持或说明论点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一般来讲,针对问题设置的具体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让从

2、这些要点中遴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论述,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论证和探索问题,探索,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探索问题的官场实际上是立论的官场,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过程中,探索实质上表明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一种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官场实际上就是探索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反映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论证和探索问题,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是200

3、9年江苏高考政治科考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 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索态度是体现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论证和探索问题,1、【根据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第一,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一要求是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来的。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例】 海南卷23(10分) 黑夜旷野

4、中的磷火,从科学上讲,那只是自然现象。对这种现象,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而从无神论的角度去解释。究竟有没有鬼神,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 “信则有,不信则无。” 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 这个命题不正确。理由是: “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社会意识,而“有”或者“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5分) 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是迷信的哲学基础。(5分),参考答案(二) 这个命题正确。理由是: “信”或者“不

5、信”是指支撑经验的某种信念(理论),“有”或“无”是指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4分) 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某种经验。相信鬼神的人就会把自己不能用常识解释的现象理解为鬼神支配的超自然现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则从无神论的角度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人们尚未认识到的自然现象。(6分),参考答案(三) 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要看如何定义“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2分) 理由是: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观意识,而把“有”或“无”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则这个命题属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心主义,因而是不正确的。(4分) 如果把“信”或者“不信”看作支撑经验的信念或理论,把“有”

6、或“无”理解为有没有关于禠存在的感觉经验,则是正确的,因为人们问题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经验。(4分) (答出上述任一答案均可),分析 应对,该题具有相当大的辨析性,要求对在一定情境下给出的命题“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一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这个题目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命题本身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答正确或者不正确,都可能是正确的,能否得分关键看怎样定义概念及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经过一段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符合逻辑地说明其中的哲理。加强审题训练,学会提取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点,充分调动和整合已有的知识,有层次地组织答案。,第二,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

7、题。 创新思维应该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维素质: (1)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反映了创新的基础和传承意义; (2)显示出深刻 的思维力度; (3)具有在一个较新的视野上组织、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的可能。 (4)能够充分驾驭论证和探究对象,并在某些方面具有新意; (5)改造和完善了原有的原理和方法; (6)提出了具有方向性的探究问题的途径。 这种能力是学科测试的终极指标,它基本上是引导性的,在测试的操作上应该为这种引导提供条件,即这类试题应该是开放性的,参考答案也应该是开放性的或目标性的。,【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党首次把“

8、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围绕“生态文明”,南京市某高中高三(1)班就南京市空气质量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材料一:在南京市环保部门,第一小组同学了解到:进入21世纪,南京经济快速发展,但空气污染也日趋严重,“蓝天不蓝”。其主要原因有:机动车大量增多,尾气排放量加大;城市建设工程众多,工地扬尘严重;企业生产扩大,燃煤废气排放加剧,等等。 材料二: 在南京市政府办公厅,第二小组同学了解到: 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自2002年,南京市政府作出决策,启动“绿色南京工程”。5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大力推行机动车尾气净化处理,严格新轻型机动车准入制度,实施绿色公交;加强工地环境管理,实行封闭施工,控

9、制地面扬尘;严格控制燃煤废气排放,推广燃煤锅炉燃烧自动控制技术,提高燃烧效率等。,材料三:第三组同学根据网上搜索的资料,汇集整理了如下图表: 南京市“蓝天目标”实现情况 请你参与高三(1)班同学的下列探究活动: (1)结合材料,请从唯物论角度,分析南京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原因。(9分) (2)根据你的理解,请对“生态文明”含义作出描述。(4分) (3)请再列举一例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并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提出相应解决措施。(5分),(1)评分要点:(共9分,每点3分) 原因有:南京市政府坚持从本市空气污染的实际出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 作出启动“绿色南京工程”的正确决策; 南

10、京市政府发挥了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启动“绿色南京工程”,采取相关措施,实现了蓝天目标,空气质量转好; 南京市政府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绿色南京工程”中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南京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2)评分说明:(共4分)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生成能力,考生如能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如制定了相关制度、形成了相关机制等作答,即可给4分。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11、本定义摘自时事高中版07-08学年度第二期44页,供阅卷时参考) (3)评分要点:(共5分) 现象示例(1分):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用过的电池随地乱扔;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泡沫饭盒等。(举出事例一则即给1分) 解决的措施:(4分)个人角度,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企业(单位)角度,发展循环经济重视回收再利用;国家角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重视宣传引导,制定相关法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答出2个方面给3分,答出3个方面给4分),分析 应对,第一小问, 1、部分学生对“唯物论”的体系不明,漫无目的地从不同角度分析。 2、材料分析与观点不能吻合。如: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应的

12、材料分析应该为政府制定政策、改善了空气质量,但部分学生则是从“针对,制定政策”角度分析的。 3、部分学生只写观点,不结合材料,另一部分与之相反。 第2小问, 得分差距较大,分值集中于2分,大部分能写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会用专业语言描述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本题反映出学生对“生态文明”这个词的认识差异性很大。 第3小问, 列举现象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也有简单重复已给材料中的现象的;对解决措施,大部分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去回答(国家或政府),而不会做到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不同角度去回答。,分析 应对,很多学生未能掌握题目的答题技巧。题作为开放性题型其作答要求是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回答。

13、而纵揽本题,却发现有有部分考生思路展不开,无话可说。 本题比较强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而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反映出:学生在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欠缺;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多角度、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欠缺;组织答案不规范等。在下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及学生的有效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方面的能力。,2、【能够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第一,能够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

14、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 有些答案的要点本身就是来自于题目中蕴含的信息,只要学生真正审题,仔细提取,重新整合,就能成为答案的得分点。,【例】 “全聚德”、“东来顺”、“成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这些百年老店,历经沧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久不衰。老字号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除了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老字号的文化创新有继承问题,也有个融合问题。就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充分运用文化链这个手段,使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

15、着新的活力。 阅读上面材料,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12分),(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 的生命力所在。(3分) (2)文化创新要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失去根基。中华老字号正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 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3分) (3)文化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精神。任何文化创新都必须立足现实,从时代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老

16、字号企业文化的创 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3分) (4)文化创新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华老字号就是在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3分),分析 应对,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分析 应对,该题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欠扎实,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如答题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2)审题不清,没有理解设问的角度和把握问题的关键。 想不到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偏离题目要求,导致严重失分。 (3)分析与综合能力比较弱。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学会对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无法找出背景材料与题目的联系;回答问题时,不懂得运用原理去分析材料,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形成两张皮或者只答原理而不结合材料作分析说明状况;有的考生知识的概括性差;不懂得综合回答。 (4)答题不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