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早-苏教版

上传人:luoxia****01801 文档编号:74762921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早-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早-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早-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早-苏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4早说课稿说教材: 3早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美的游记,文章以真挚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全文既没有慷慨激昂的文字,也不见感人肺腑的语言,字里行间充溢着古朴与凝重。三味书屋古色古香,所有陈设摆放有序;蜡梅花的清香、颜色、形状惹人喜爱,令人赏心悦目;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力透纸背,不绝于目,梅花冰清玉洁的韵致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以及鲁迅一生的人格品质相得益彰。全文借物喻人,饱蘸着浓厚的文化意蕴。作者由游览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联想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借以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使得叙述

2、、描写、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学生对腊梅的“早”和对与鲁迅的“早”的沟通,对学生来讲有些抽象,借物喻人所包涵的深刻道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并且加以引导和突破。 鉴于以上对教学对象和教材的分析、认识,本课设置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能结合课文内容对照文中插图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

3、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写梅花的,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关于“二十四番花信风”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与气候变化相关,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4、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人们在 24 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24 番花信风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 24 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说教法: “学生是课堂

5、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与学生共舞。 说学法: 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说教学流程: 一、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质疑问难。 三、了解课文叙述的条理和主要内容。 四、精读感悟。 1读悟花香。 2学习“三味书屋”的陈设描写。 小练笔。 3读悟蜡梅“早”。 4读悟“早”的来历,沟通4、5自然段的联系。5读悟末节 投影鲁迅先生珍惜时间的名言。 五、拓展延伸。1向学生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感受三味书屋浓浓的书香气息,引领学生追寻鲁迅幼学足迹。 2布置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如:少年闰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