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761781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1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apter0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chapter0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chapter0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chapter0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chapter0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apter0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apter0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展,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展,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 中世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时期 工业化时期 当代或称后工业化社会时期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 )、印度河流域、中国; 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这一时期是从罗马帝国消亡到17世纪英国

2、资产阶级革命。 期间,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衰落到再次出现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这是中世纪城市与早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18世纪中叶) 欧洲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文艺复兴和新航线的开辟。后者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崭新时期。,此阶段的城市化有着诸多特点: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 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四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三个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P89),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P92),3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P95),当代西方学者将50年代以来的世界城市化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工业化,世界分地区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三、近现代社会时期,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近现代时期。,1、城堡-城市的萌芽,6座古城遗址: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章丘子崖、寿光边线王; 2、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址,一般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3、早期城市的功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一、城

4、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前) 自春秋开始、到战国后期,至汉朝 1、都城郡城县城三级城市体系初步形成; 2、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城市的经济功能较早期大大强化; 3、城市规划有重大突破;,二、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中) 南方的城市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北方,这是本期城市发展的首要特点。 北宋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时期,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城市革命”。主要表现为: a.城市商业空前发展,传统的坊市制被打破; b.新型的城市型聚落镇、市开始出现; c.大中城市继续发展,首次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二、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后) 元、明、清

5、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 期间,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这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 我国城市发展超过了任何时期,但于同期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则十分缓慢。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a.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近代工商业城市和传统的中心地城市; b.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东北成为我国近现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一、短暂发展

6、时期 (1953-1957年),1949-1952年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 出现“大跃进”,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化率19.75% 1959-1961年为三个困难时期,1962年,城市化率16.84%。 1963-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经济逐渐恢复,因“上山下乡”,城市化率18%。,二、起伏波动时期 (1958-1965年),1966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 出现“文化大革命”,城市人口大量进入农村。 1971年,城市化率17.1%。 1976年,城市化率17.4%。,三、停滞时期 (1966-1976年),1976

7、年10月,文革结束。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量知青返城。 1981年,城市化率20.2%。,四、过渡时期 (1977-1981年),1979-1991年: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促进了乡村城市化建设,有低度城市化现象。 1992年至今,全面改革与开放,快速城市化 1990年,全国建制镇11392个,比1978年增加了4倍以上。 产生了“过低城市化 under-urbanization”(P111),五、乡村城市化时期 (1982-1991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方兴未艾,国际资本寻找新的投资空间,使传统产业出现大转移的趋势。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8、六、快速城市化时期 (1992年至今),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004年,中国城市化水平41.8%,总人口达5.434亿人,总数世界第一。而2003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8.3%。 非农化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关系见表5-8,表5-9。(P116),二、城市化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1949年,我国城市136个,2003年660个,建制镇20226个。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 我国各时期城市化规模的变动情况如表5-10。(P116),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我国地域大,经济

9、发展水平差异大,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一般东部分,西部低。见图5-3 (P119)及表5-11 。,四、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 、相对集中、相对分散后一个绝对分散的过程,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下降。见表5-12,表5-13。,五、都市连绵区在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京津唐地区 辽中南地区,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焦点三: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焦点五:谁是城里人?,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

10、墙”,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问题,农产品的大量剩余,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

11、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促进城市化是解决我国目前许多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自然发展过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多数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世界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同样是绕不开的路。,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个, 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36.09%。2010年为47%

12、? 50%? 55%?,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焦点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至少有15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转移的障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13、土地对农民的生活保障功能甚至强过生产功能,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后顾之忧需要解除; 城市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1979年1991年,人口流动管理由控制流动、允许流动到控制盲目流动; 1992年之后, “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改革了小城镇户籍制度。 2000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民工潮,1982年为3000万,到1997年已突破1亿大关。权威部门估计,未来510年中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

14、年500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1.3亿,2010年将接近1.6亿!,城市化不单单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理念现代化的过程,民工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焦点五:谁是城里人?,“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而消失,对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限制依然存在。,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归属感;收入不稳定和各种不合理收费。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陷入与城市的分离状态。,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户口,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一纸户口不仅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它带来的城乡重大差别,成

15、为中国城乡差异最集中的体现。,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近几年,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各大中城市改革的措施也纷纷出台。石家庄市户籍改革全面实施。广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城市 “吸纳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于“制造”就业机会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及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到785.7万人 。,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以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为方向,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1978年2176座小城镇,2000年2

16、0312座,年均增设820多座。小城镇形成了相当于全国 37%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焦点九: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完善,2000年,我国有大型城市93座,其中,大城市53座、特大城市27座、超大城市13座,这些大城市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规模经济优势强,“集聚效应”明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随着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辐射能力的逐渐加强,对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93 座大城市共计人口1.9亿,创造了2.74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思考题,1、世界城市化发展大致划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有何关系? 3、中国城市发展史划分哪些阶段?试列举代表性城市简要说明其特点。 4、如何认识我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