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整理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74755490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整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c.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d.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和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

2、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 城市的行政地域; 2) 城市的实体地域; 3) 城市的职能地域;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

3、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

4、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世界上六个大都市带:波士华、芝匹兹、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西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都市连绵区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 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

5、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表21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形成于原始公社

6、制社会的末期。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气候条件与城市分布:中纬度降水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低纬度地区存在城市的两种情况:(1)海拔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2)能接受海洋的调节 三、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纬度分布: 1.集中在气温适中,又有适度降水的中纬度地带,主要在南北纬2560;并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度缓慢移动。2.在低纬度地区的大城市有两种区位:一是高而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二是低纬度受到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3.在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都在

7、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四、城市腹地: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制约。 五、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中心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

8、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六、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3、铁路: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通过位置: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端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七、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

9、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一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在集中聚集带来不经济,产生

10、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定义一 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基本定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3.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定义:人类学 城市化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经济学 城市化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经济活动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非农化的过程。 地理学 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转换与集中,也是地域空间变化的过程,一是城市数量增加、二是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 4.城市化的内涵:A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人口转变)B 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产业转变)C 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

11、过程;(地域转变)D 城市化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生活方式转变)E 城市化是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的过程。F 城市化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扩张过程。二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1.美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划分: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城市的集中,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物化了的实体过程。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是精神的抽象的过程。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a.按照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对比关系划分。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同步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滞后城市化b.按照城市化物

12、质要素转变与非物质要素转变的组合关系划分。假城市化: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过度城市化: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甚至超过一些发到国家的水平,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居民的失业率很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区。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甚至农村。乡村城镇化:一部分人逐渐向广阔乡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了农村原有小城镇的发展,并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2城市化的机制一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

13、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农产品的剩余 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农业人口的剩余二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大题)1. 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原因: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溢出)城市化经济:是指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1、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某一个行业的规模2、城市化经济为城市中的所有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

14、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换频率在加快,因此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跨国公司增多,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关系,进一步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对城市科教文卫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特点是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使第三产业不可能像工厂那样大规模的迁郊,而且,第三产业门类众多,手工操作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城市中才能找到所需的大量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它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占的比例越高。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p63 图4-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区别:经济增

15、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1年、3年、5年、10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经济发展即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实现持续经济发展,必须得到全面的增长。 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提高无疑会加速经济增长。三 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人口移动:包括移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