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串讲资料》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724505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183 大小:93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串讲资料》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大学语文串讲资料》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大学语文串讲资料》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大学语文串讲资料》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大学语文串讲资料》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串讲资料》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串讲资料》ppt课件(1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串讲,寡人之于国也,一、作者:1、孟子,战国,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3、散文风格: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请君入彀gu)”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使其论说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4、例: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例:下列作家擅长运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风格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老子,二、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对话形式展开的议论文。 小结:

2、以对话方式展开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秋水前赤壁赋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2、主旨: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 中心论点: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 3、结构特点: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两个论题)。 例题: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说线索是( B ) A.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B.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A)A.民何以才能加多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09、10),4、具体内容: 1、初步措施(实行王道的标志):使民

3、“养生丧死无憾”(发展农业、渔业、林业生产) 2、根本措施: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划分宅基)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发展家畜养殖)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重视农耕) (4)谨庠序之教(注重教育) 3、正确态度:王无罪岁(主旨:强调治理国家要检讨主观原因,不要推卸责任),5.说理特点: (1)说理艺术: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2)善用比喻(善于类比)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 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说理的特点。 小结:善用比喻说理的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 秋水 论毅力 吃饭 例题:,例题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是( A) A、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

4、法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B、五十步和一百步只不过远近不同罢了 C、批评了国君把“途有饿莩pio”归罪于酿成不好。 D、我们都不应该嘲笑别人。 例题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阐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论证方法是(D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例题3: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有( A B D)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 E.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07、10,6、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08、4

5、;08、7 (3)主要论证方法:归纳法 (4)演绎法、例证法 7.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8.成语:五十步笑百步,例题:词语解释 1、邻国之民不加少(08. 4) 加:更。 2、黎民不饥不寒(07. 10) 黎民:老百姓。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07. 4) 涂:通“途”,道路。,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08. 4)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氏至焉。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贫富悬殊,统治者不顾

6、人民死活。 B.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对比法,类比法 C.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只有端正态度,以民为本,才能真正实行王道。,秋水,作者: 1、庄子,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称“老庄”。 2、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别。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阶级合作。 例题: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3、散文特点: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二

7、、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特色:以寓言方式说理(作者虚构了河伯和海若两个神话人物)、以对话方式展开的议论文。 小结:善用寓言说理的文章秋水种树郭橐tu驼传 2、中心论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小结:秋水容忍与自由我的世界观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例题1:庄子秋水的主旨是( C)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B.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C.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D.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08、4) 例题2:下列文章,体现“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观念的有(A B E) 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D.吃饭E.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08、7,3、分论点: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

8、天教育的限制。 例:在秋水中起到深化中心论点作用的分论点有(A C D) A、人的认识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B、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C、人的认识会受到空间的限制 D、人的认识会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E、儒家思想是有限的,4、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善于类比);对比论证;例证法;演绎法 例题1、庄子在秋水中,为了阐发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连续列举了“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等事物,这里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D )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例题2、庄子在秋水中用“壘空之在大泽”、“稊t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来阐发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这

9、种论证方法是( C )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例题3、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 )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4、秋水中,庄子用“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来说明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C ) A.演绎法和例证法B.例证法和对比法C.对比法和类比法D.类比法和演绎法(07、10) 5、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对比法来证明人的认识有限的有( B C )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D.五

10、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08、10) 6、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有(A C D) A.秋水B.论毅力C.容忍与自由D.吃饭E.我的世界观(08、4),5、说理特点: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1)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整体构思特点:虚构寓言故事) (2)文章开头采用景物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和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的渲染了主旨。) 例题1: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 D ) A、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丽 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 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 (3)善于援譬设

11、喻(善用比喻或者善于类比)。所用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 例题2:在秋水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比喻来说明( D ) 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B.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6、修辞:比喻、排比与反诘手法的运用。 7、成语: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B C E) A、狡兔三窟 B、望洋兴叹 C、贻笑大方 D、功亏一篑 E、井底之蛙 (09、7) 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07、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12、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A.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十分有限。 B.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 C.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诘,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A.庄子嘲讽伯夷、仲尼“自多”所依据的理念是什么?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B.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法 C.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反问、比喻 (09、10),词语解释,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08.

13、10) 轻:轻视。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08. 4) 闻:学识,学问。,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追求形式上的靡丽文风。 例:下列文章作者属于宋代的有 (C) A.种树郭橐驼传B.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C.五代史伶官传序D.马伶传E.西湖七月半(07、7) 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是“伶官传”前的序文。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史论。,2、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国家盛衰、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事,在执政者的思想) 例题: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仁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

14、败,主要取决于( ) A.上天的命运 B.人事 C.人才 D.伶官 2、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07、10) 3、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A.满招损,谦得益 B.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08、1) 4、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分论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兴亡之道。 具体论断:扼要

15、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具体论断,深化论点。 例题: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 A )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满招损,谦得益 C.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D.忧劳可以亡国,逸豫可以亡身,3、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庄宗得天下的历史事实和庄宗失天下的历史事实。(主要论据) 理论论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例题: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盛衰之理”所用的史实论据是( C ) A.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 B.李煜亡国的史实 C后唐庄宗盛衰的史实 D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4、论证方法: (1)主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例证法 (2)演绎法 小结:主要使用对比论证的文章:五代史伶官传序论毅力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例: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B) A.演绎法和例证法 B.例证法和对比法 C.对比法和类比法 D.类比法和例证法(07、4) 5、表现方法: (1)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说理特点) 小结:主要通过对比表现主旨的文章: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毅力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香市西湖七月半苦恼 (2)欲抑先扬手法。,词语解释,1、 (08. 1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组:用绳索。 2、(07,10)身死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