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ppt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4718247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古文二则》ppt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 古文二则,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1.读生字,课文全解,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字词盘点,课文全解,2.古今异义词,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字词盘点,3.一词多义,课文全解,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字词盘点,4.词类活用,课文全解,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字词盘点,课文全解,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 念无与为乐者(省略宾语“我”) (2)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后置),字词盘点,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

2、景,主题思想,课文全解,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有东坡全集传世。,字词盘点,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课文结构,主题思想,课文全解,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

3、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写作背景,课文全解,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

4、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出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字词盘点,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全解,文言快译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字词盘点,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全解,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字词盘点,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全解,字词盘点,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全解,字词快解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

5、代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实:确实。是:这。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人间。康乐:这里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11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字词盘点,作家作品,课文结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全解,1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13欲:想要,准备。14户:指门。1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16念:想到。17遂:于是,就。18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当时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19寝:睡,

6、卧。20相与:共同,一同。21中庭:庭院中。22空明:清澈透明。23藻、荇:均为水生植物。24交横:交错纵横。25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26闲人:这里指不热衷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27耳:语气词,“罢了”。,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作者写景虽仅用六十余字,却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其中尤以动静变幻与搭配最具匠心: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7、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竞跃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

8、”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记承天寺夜游中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到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到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到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

9、,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一、远处是连绵的高耸入云的青色山峰,近处是明净清澈见底的溪流,山峰倒映在平镜一般的水面上。两岸的石壁在初阳的映照下五彩斑斓,水光山色交相辉映,绚丽多彩。这里,一年四季,空气清新,树木常青。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怡人。早晨,万物都隐没在晓雾之中,平静而美好。之后,朝雾渐渐退去,朝阳慢慢升起,晨起的鸟儿将万物从沉寂中唤醒,就连深山处的猿猴也在回应。傍晚,夕阳逐渐西沉,余辉洒满江面,水面上还可以看到潜游的鱼儿欢快地游动。,二、叙事(表达方式:记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10、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叙事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写景(表达方式: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句突出了庭中月光的澄澈。作者的高妙之处

11、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三、1.共同。2.消散;纷乱。3.睡觉;散步。4.清澈透明;交错纵横。 示例:“乱”字用得好,写出了两岸孤猿异鸟纷乱鸣叫的场景,使画面极具动感。使画面生动活泼,将所刻画的事物写活了,同时衬托出主人公此刻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 四、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