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716917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轮复习)(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轮复习,第三十二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例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和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注意: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他们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一些生物类型名词并不代表一个物种,而是由许多种生物组成的,比如鸟类、鱼类、蟑螂等。,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注意:种群数量不等同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

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a.样方法 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_; 取样关键:_; 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物,随机取样,样方: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样方也叫做样本。,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这样就满足了随机性,叫做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特别提醒,1.样方法不仅能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还能调查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

3、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面积为1 m2,乔木的样方面积约为100 m2,灌木约为16 m2。 4.样方法调查得到的结果只是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为了使结果更接近真实值,样方数量不宜太少。,5.若有正好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对甲乙图所示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分别是_个和_个。,11,9,例2.下表是该班级 10 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解析:该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2334423

4、3)83。,3 株/m2,6.对于计数的不真实值(和其他值相比明显偏大或偏小)要进行取舍,然后取其余数据的平均值。,例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的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的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的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应选择好计数的双子叶草本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标志重捕法

5、,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操作过程:,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第1次,第2次,计算该片草地上羊的总数是?,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1.调查时种群数量应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大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2.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3.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产生伤害。 4.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5.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思考:如果第一次标记的小鼠,有的标记脱

6、落,则得出的种群密度比真实值是偏大还是偏小?,偏大,例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D,估算的只是大鱼的数量,标记和未标记鱼的数量同时受影响,故两次估算结果与实际误差不会太大。,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 a.出生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 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b.死亡率:该种群在单位时间内 占

7、总个体数的比率。 c.迁入率:单位时间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d.迁出率:单位时间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产生的新个体数,死亡的个体数,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_因素。,直接,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种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预测,迁入率,迁出率,影响,最基本、决定(直接因素)、间接、预测,注意:(1)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

8、呈正相关。 (2)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其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联系实际,例5.下列关于右侧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代表种群密度 B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

9、变化主要取决于 C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C,4.种群的空间特征,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例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B,考点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10、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精确。 曲线图:优点是直观、形象。,回顾(模型的种类必修一P54):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_模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几个推论和结论图属于 模型。,物理,概念,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前提条件理想状态 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疾病,(2)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 t,(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适用范围:,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形成原因?,灭鼠、捕鱼分别在什么时间点比较好?,种群的数量增长模型,增长率=

11、(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 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时间,练习:请用曲线表示种群“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关系。,(1)“J”型曲线的增长率稳定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2)“S”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降低,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结论:,-1,种群数量为K/2时最 大,为K时最小。,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特别提醒,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数量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 同一种生物的

12、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种内斗争最激烈是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J”型、“S”型曲线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而形成的两条曲线,并不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波动等。,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分析与应用,(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害虫防治最好应在此期进行。,(2)加速(对

13、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资源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严防达此期。,(3)减速期和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环境阻力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有的种群呈锯齿状波动。,例7.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A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J”型增长 B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D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C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14、D图示曲线变化趋势表明种群数量增长可受天敌等外来因素制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例8.下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6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D,考点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血球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 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 一边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九个 大方格,中间

15、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 计数室中进行。,1.血球计数板的相关知识,血球计数板构造:,实物图,正面图,纵切面图,计数室,2个,滴液处,计数室,计数室(中间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_mm3 ,合_mL。,1mm,0.1,110-4,血球计数板:一种专门计数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仪器,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大方格,中方格,小方格,计数室,平台上有九个大方格的方格网,中间大方格为计数室,计数室放大,计数室有两种规格: 一是分为16个中方格, 每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 另一种是分为25个中方格, 每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 两种都共有400个小方格。,计数室,计数时用25中格的计数板,要按对角线方位,取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中央5个中格(即80小格)的酵母菌数。 如果是16中格计数板,则只数四角上的四格酵母菌数(即100小格)。然后求出一个小方格的细胞平均数(N),放大,放大,计数室,计数室分为25中格(双线边),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计数室是由_个小格组成,2516=400,五点取样法,每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A (平均每个中格酵母细胞数)25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