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上课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716347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4.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五首(上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诗五首(上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诗五首(上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诗五首(上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诗五首(上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五首(上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五首(上课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 诗五首,创 泉江中学 刘达来 作 2009年4月26日,饮 酒,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陶诗有两类题材: 一类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

2、、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田园诗表现了诗人 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 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 对劳动的认识 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背 景,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3、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灵超脱世俗,环境自然清静。,人生的真谛,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诗人自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 酒,陶渊明,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傍晚、近黄昏

4、的时候。,人类聚居的地方。,【注释】,构筑居室。,如此,自得的样子,结伴回家,人生的真正意义,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在人境,思考讨论,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思考讨论,采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5、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包 含,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

6、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思考讨论,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

7、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思考讨论,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山间夕阳,飞鸟归林,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

8、,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思考讨论,探究: 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小 结,在人境,无车马

9、喧,(果),心远地自偏(因),悠然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思考探究,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比较阅读,内容上都表现了作者不愿与黑

10、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情感。,本诗豪放有力,属于“金刚怒目”式(鲁迅语)的诗,而饮酒则显得清新自然,悠闲恬静。,行 路 难 (其一),李 白,“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一)导入,

11、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斗值十千钱,珍贵的菜肴,两个典故,叉路,渡过,zn,zh,s,行 路 难,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

12、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 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停杯投筷吃不下去, 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 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 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行路难啊,行路难, 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 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思考探究,思考探究,1) 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

13、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

14、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愤懑情怀,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小组探究: 1、诗歌可分几层?,1美食难下咽,拔剑心茫然,2仕途受阻,望得重用,3叹行路难,述信念追求,品读赏析,试着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 欢乐 内心苦闷抑郁 昂扬、明朗 阴沉、低落,

15、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你能将诗歌改写成一段抒情散文吗?,我就要离开长安了,朋友们知道后,设下盛宴为我饯行。我号称“酒仙”,素来嗜酒如命,但今天,面对这满桌的佳肴珍馐,我连一点食欲也没有。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我茫然地离开宴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渡过黄河但河面却早已结冰,想登上太行山却早已大雪封山,这真是让人失意和无奈啊!但仔细想想,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不也是无聊地在渭水边垂钓吗?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不也闲得无聊,成天做白日梦吗?前路艰险而又崎岖,我的人生之路究竟在何方?不

16、管怎样,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到达理想的彼岸。,类文欣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高楼上畅饮,这一句称颂李云的文章,指自己,用典,指范蠡离开越国乘舟出海。,你能看出此诗与行路难有何异同吗?,同,异,1、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2、都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夸张、用典,内容跳跃。,行路难虽抒发诗人的苦闷彷徨,但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宣更侧重抒发怀才不遇、放纵不羁的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