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与健康评价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715714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0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质量与健康评价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环境质量与健康评价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环境质量与健康评价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环境质量与健康评价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环境质量与健康评价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质量与健康评价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质量与健康评价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张 华 2005年3月,目的要求: 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作用、种类、内容及方法。掌握现状评价方法和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主要内容。,【重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 【难点】 本学期教学中没有机会实习。通过实习指导中的课题练习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常用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及评价方法。,教学方式及进程: 1. 大课讲授4学时。 2. 实习课题练习2学时。 讲授内容: 1.基本概念(重点)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重点) 3.环境影响评价 4.境影响医学评价 5.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重点),作业: 环境质量评价实习(实习指导) 第4节课讲解后进

2、行。,一、基本概念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自然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 当前,通常指因工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即污染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要素优劣的定量描述。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了解所研究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基本状况; 污染源调查、分析、评价; 评估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 分析污染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程度; 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提出对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发展趋势的

3、意见及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评价,弄清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规律,制定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实施区域环境质量管理和区域环境规划,达到区域和质量目标。 根本目的是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及能源政策、确定大型工程项目及区域规划,为环保部门制定环境规划、实施环境管理提供服务。,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1.按时间分类 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 2.按环境要素分类 单要素评价、联 合 评 价、综 合 评 价 3.按地域范围分类 局地环境、区域环境、全国环境、全球环境、海洋环境、山地环境、森林环境等。 4.按职能分类 城市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交通环

4、境等。,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程序 1.准备: 2.环境监测: 3.分析研究与评价: 4.防治对策研究: 5.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环境质量报告书内容 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环境概况; 环境背景值研究; 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效应;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环境质量预测结果;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及措施。,(二)方法 1.环境背景调查 背景指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状况,可用 相对清洁区代表;本底指项目实施前的状况。 背景调查主要内容:气象、水文资料;地质、 地貌资料;土壤及生物背景资料;社会经济结构 调查;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调查。 调查方法:查阅资料、文献,参观、采样、 实测、

5、计算等。(下同),2.环境污染源调查 生产管理概况: 污染物排放及管理: 污染危害及事故: 生产发展计划:,3.污染源评价 等标污染负荷法、排毒系数法、等标排放 量法、潜在污染能力指数法、环境潜在影响 指数法。 4. 质量现状评价 (1)常用评价因子 大气:SO2、NOX、IP、其它 水体:pH、悬浮物、DO、COD、BOD、酚、氰、 汞、铬、砷、大肠菌群等 土壤:重金属及无机毒物、有机毒物、酸碱度、 总氮、总磷,(2)质量指数 分指数、综合指数(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加权平均),三、环境影响评价 1.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土地利用规划,区

6、域、流域、 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在规划编制中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 预测和评估;(2)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 的对策和措施;(3)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2.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

7、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四、环境影响医学评价 项目选址:非自然疫源地、地方病病区、 逆温多发区、其他环境性疾病高发区, 此外考虑肿瘤、放射、有害元素影响。 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预评价:根据上述问 题,选择指标、方法。,五、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一)概述 1.准备阶段 分析涉及的健康问题 , 收集资料, 确定评价内容,编制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大纲。 2.正式工作阶段 对提出的健康问题进行现场调查,确定人群健康损害 , 明确环境质量状况 , 进行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评价。 3.报告书编制阶段 整理和分析已得到的资料、数据,并编制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评价报告书。,(

8、二)评价方法及步骤,明确评价任务 确定暴露人群健康 鉴定环境污染物 启动评价程序 效应及影响因素 确定污染区域 自然因素 污染区域各类环境 社会因素 介质中污染物鉴定 污染物暴露水平与 确定污染物 确定污染物 健康效应相关关系分析 人群暴露水平 环境暴露水平 影响因素 健康效应 慢性健康效应 结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论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过程示意图,1现场初步调查 1.目的: 2.内容:根据事件种类、性质处理,有所侧重。 基本情况:事件/事故发生经过与事实,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受累人群分布特点、现场处理措施等。 调查对象:病人、接触人群与相应对照人群。 注意首发病例。全

9、面掌握健康损害的特点, 有无共同接触史。受影响人群在近期的饮水、饮 食、生活习惯与行为等有无突发或异常现象,有 无共同暴露(接触)史等。, 污染源与污染物:性质与来源,排放时间、排放量、排放范围、所属单位。环境浓度(最大值与平均值)、持续时间、暴露途径。污染物水平是否明显增加。 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发病(或健康损害)三间分布的联系,寻找病因线索。 采样与监测:环境监测(饮水、食物、室内空气、农药、其他),生物监测(病人及健康人血、尿、发、粪便等可疑被污染的生物样本)。 取证:除上之外,收集有关照相、录音、调查记录等资料数据。,3.分析与筛选: 分析比较如下相关因素 事件/事故发生的性质:急性

10、、慢性? 污染源:辐射源、工业、农业、生活行为? 污染物性质:物理、化学、生物? 被污染环境介质:单一途径、多种途径? 环境污染水平:均值及污染范围。 受累人群健康损害的共同特征,环境污染“三间分布”,有害生物学效应。 除外地方病、职业病、传染病、辐射病。,4.结论 若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事实清楚、明确,理 论上的有害效应与人群实际健康损害一致, 环境 污染与受累人群“三间”分布符合,事件/事故原因 可基本判定。 若排污方与受累方对判定结论无异议,评价过 程终止。评价承担单位提出正式书面报告。 若双方尚有争议,则可做进一步的定性评价。,2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定性评价 1.目的:回答人群中出现

11、的健康损害(效应或反 应)与可疑环境污染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确 认两者之间的流行病学相关性,提出预防措施和 防治对策。 2.内容与程序:重点是取得科学、准确的现场数 据与资料,排除混杂因素,减少偏倚。,(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a.背景情况调查:环境质量状况;气候、地理因素及社会经济状况;居住环境;人口特征;人群健康状况;地方病流行情况。 b.事件/事故发生经过的核实: 污染地区人群健康损害确有异常表现, 确有明显可疑的污染源、污染物, 是定性评价的前提。,c.调查、收集病例与可疑病例的资料数据 病例与可疑病例诊断标准; 个案调查: 一般情况、症状与体征,发病时间、地点,直接或间接暴露史,

12、可疑行为因素 选择并确定人群健康损害效应的代表性指标。 d.环境污染监测的数据资料收集:点污染、面污 染,污染源位置,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污历史、 规律、方式、范围等。,e.生物监测 根据内代谢及生物学效应特点,选择生物样品,测定机体负荷水平,反映内暴露; 必要时,检测污染现场家禽、家畜、水生生物、植物的叶或树木年轮等。 f.调查现场选择:三个以上不同污染水平,观察 相应的人群健康损害效应指标的反应,以备剂量 反应关系研究。 g.对照选择:地区和人群,控制混杂因素,保证 可比性、可靠性。,环境污染水平的监测原则 正确选择采样点及采样时间; 采用标准方法:采样、保存、质控,标样; 监测环境干扰物

13、质(能引起类似健康损害); 多种环境污染,按总接触量计算; 据同类资料或模拟试验、估算既往污染情况; 必要时估算每人每日经各种途径的日均摄入量。体重60Kg,饮水23L,呼吸1015M3,食物摄入1Kg,平均寿命70岁。,(2)病因判断 a.提出病因假设:污染与健康损害“三间”分布, 求同、求异、类比、排除等推理。病区与非病区、 暴露与非暴露、病例与非病例差异, 生物学效应 指标(生物标志) 。注意偏倚, 多因素分析, 排除 混杂干扰。 不同暴露条件下(三个以上剂量组)相应人 群健康损害有规律的量变,且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 两者有剂量-反应关系,两者相互关系。,b.检验假设:有统计学关联不一定

14、有因果关系。 关联的强度:RR表示,大于34为强联系; 关联稳定性:多个独立研究中得出类似阳性结果; 关联时序性:因前、果后; 分布符合性:污染因子与发病的“三间”分布一致; 科学合理性:现有医学、生物学理论能解释; 剂量反应:有害健康反应率与污染量变化相伴随,现实生物学梯度。 同时符合6条,因果关系可以判定。 不完全符合,不轻易否定,可选择急性或慢 性毒理学实验进一步确证。,(3)作出评价结论 如果是阳性结果,可疑污染物暴露与人群健 康损害确为因果关系,定性评价过程到此结束。 如果是阴性结果,两者确实不存在因果关系, 污染不是导致事件/事故发生的原因,评价过程也 结束。 如果因果关系尚不能确

15、定,或排污方与受累 方有争议,则上报上级有关部门仲裁。,3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的定量评价 1.目的:对污染及人群健康危害定性与定量评价。 2.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 定义:利用现代流行病学、毒理学及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按一定准则, 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死亡等)进行综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的过程。 特点:a.结果量化,便于比较、选择与权衡; b.转变健康保护观念。防治污染危害的战略是逐步控制污染,使其处于对一般人群健康可接受的危险程度和水平。,HRA的基本组成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定性评价,判 断有害因子能否在人群中产生不良健康效应。用毒 理学、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方法,结合现场评价环 境暴露对人群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 暴露评价(Exposure Assessment):定量评价,判断 个体或人群暴露的有害因素、暴露剂量 (浓度)及 途径、暴露时间;暴露人群组成、大小、特征等。 内容及方法同上,但以个体或人群终生日均暴露 剂量率表示,单位为mg/Kg day。,剂量反应评价(Dose-response Assessment):重 要的定量评价。确定某环境污染物暴露量与人群 健康有害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