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4625313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内容: 一、细菌 二、病毒 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的意义 四、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一、细菌 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明确的核膜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由于其遗传简单和独特,成为遗传学研究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跨越的最重要试验材料之一。近年来遗传学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采用细菌作为材料的。所以细菌在遗传学研究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细菌的独特性表现以下三方面: 1、生长特点 单细胞。无性分裂;生长速度快,周期短,20分钟一个世代。 易培养。简单的培养基即可培养。 易突变。且突变易鉴别。 2、遗传特点 染色体为裸露的DNA。 遗传模式类似质粒。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而存在并能

2、独立自我复制和决定某些性状的环状DNA。如大肠杆菌的F因子就是一种质粒。 3、研究细菌遗传的方法 研究细菌遗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备野生型和突变型的细菌;二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不同的培养基用于培养不同类型的细菌。目前培养基的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基本培养基。用于野生型细菌的培养。 完全培养基。用于突变型细菌的培养。 选择培养基。用于鉴定突变类型。 补充培养基。用于具体突变类型的确定。 细菌遗传研究方法有涂布法和影印法两种。 (1)涂布法(如右图解)。基本原理是在同一培养基上根据形态变异以鉴别突变型。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步: 繁殖。在液体培养基上培养细菌,摇动培养基使细菌裂殖呈几何级数的增加,

3、并通过测OD值使增殖达到对线期。 涂板产生菌落(colony)。在固体基本培养基上滴上菌液,涂布。经过一夜培养,一个细胞经几何级数增生,可达到107个细胞,成为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具有共同的遗传组成,如果某个细胞突变,菌落也应有所不同,所以可进行鉴定。如引起小鼠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野生的菌落大而光滑,而突变型的则是小而粗糙。 菌落突变鉴定。主要是通过对菌落形状、颜色和大小等方面的观察,以鉴定突变体。 取少量的菌液(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上培养(繁殖) 稀释 固体培养基培养 涂布均匀 长出新菌落(遗传基础一致) 检查变异 涂布法图解 (2)影印法(图解如右)。

4、 是由Lederbery J和Lederberg EM于1952年设计的,用于在不同培养基上鉴别是否发生生理、营养或抗性突变。生理特性的突变一类为丧失某种营养物质能力的营养缺陷,另一类是抗性的突变,如抗药性或感染性,抗赤霉素。影印法的步骤如下: a. 先在母板(Master plate)上长成菌落。 b. 制作一个印具(比母板略小)。 c. 配制各种特定的营养缺乏培养基。 d. 用印具先在母板上印,把菌落吸附在丝绒上,再把这个印具印到不同成分培养基上。 e. 鉴定是否生长,如不长为此种营养缺陷型。 制作母板 配制各种不同的培养基 用模版影印到不同的培养基上 观察生长情况 影印法图解 二、病毒

5、特点 只有一个染色体,实际上是DNA或RNA,不含组蛋白,是由蛋白质外壳及其包被的核酸所组成的颗粒,本身无细胞器,所以必须浸染到细胞中才能生活。 分类 一般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称为噬菌体(phage)等。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1、繁殖快, 世代短。 细菌20分钟一代,病毒一小时可繁殖百个。 2、易管理和化学分析。 一个试管可装很多; 易于获得大的数量用于分析。 3、遗传物质简单, 只含裸露DNA或RNA。适用基因结构和功能研究。 4、便于研究基因突变。首先是单倍体易于表现(隐性和显性都表现)。虽然突变率105, 至少需上百个培养皿,但只要培养基上加所希望突变的抗性物

6、质,就有望短期鉴定出来。 5、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显隐性都表现,可设计各种营养缺陷型,来对应基因的功能。 6、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高等生物复杂,可用细菌来代替某种研究。四、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有性过程是指遗传物质的交换和交流。由于细菌和病毒无法象高等生物一样进行有性过程,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遗传物质的交换和交流,即拟有性过程。不经过减数分裂和授精作用而导致遗传物质的重组,叫做拟有性过程。 细菌拟有性过程的方式主要有转化和接合。病毒的拟有性过程称为转导。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内容: 一、转化 二、接合一、转化 定义 转化(transformaton)是指某些细菌通过其细胞膜摄取

7、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参入自己的染色体组过程。只有当参入DNA片段产生新的表现型时,才能测知转化的发生。 发现 首先由Griffith(1928)首先在肺炎双球菌中发现,1949年Avery等在分子水平上加以研究,证实了转化因子为DNA。 大部分转化作用是用肺炎双球菌、枯草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完成的。 转化的过程 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最初相互作用 有4个因素影响最初的相互作用 a. 转化片段大小。 肺炎双球菌的成功转化,转化DNA片段至少有800bp,枯草杆菌至少16000bp。 b. 形态。 双链DNA c. 浓度。 对某一个特定的基因来说,供体DNA分子数目

8、与细胞成功的转化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一般在转化一定数目DNA之前,两者成正比。如从一个抗链霉素细菌菌株提取DNA转化链霉素敏感的细胞,直到每个细胞含有10个DNA分子之前,抗性转化体的数目一直与DNA分子存在的数目直接成比例。 每个细菌摄取DNA分子数10-12) b. 混合培养A和B菌株。在完全的培养基上培养数小时。 c. 培养物离心,涂布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结果发现长出了一些原养型(met+,bio+,thr+,leu+)的菌落。 疑问 是由于转化还是由于细胞直接接触而发生的遗传物质交换和重组? U型管实验 1950年Davis设计(如下图) 先在U管底部放入滤片,该滤片可阻止细菌通过,但不影响大分子(DNA)流过。 左管加入A菌株,右管加入B菌株。 左管用棉塞紧,右管加抽进气管。 右管抽进气轮流加压或抽气吸引使左右大分子完全混合。 待两臂细胞在完全培养基中停止生长后,将它们分别涂布在基本培养上,结果都没有出现原养型,说明直接接触是必要条件。 Hayes的试验 Hayes W (1952)实验 A菌株(链霉素处理)B菌株 原养型重组体的数目没有减少 B菌株(链霉素处理)A菌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