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4608710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二章 直肠肛管疾病第一节 直肠肛管局部解剖(一)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厘米,直肠下端扩大成壶腹,称直肠壶腹部。直肠壁共分四层:即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及粘膜层。而浆膜层(腹膜)只在直肠上部存在。直肠上1/3前面及两侧有腹膜覆盖;直肠中1/3仅直肠前面有腹膜覆盖;下1/3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肌层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环形肌,外层为纵形肌。环形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在肛管外成为肛门内括约肌,是不随意肌。直肠粘膜下层疏松,易于肌层分离。粘膜层较厚,在直肠壶腹部有三个横的半月形皱襞,叫做直肠瓣。直肠下端与肛管交接处的粘膜,有810个纵形的皱襞,叫直肠柱(肛柱)。两个相邻的直肠柱基底之

2、间为半月形皱襞,叫肛瓣。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向上开口的袋状小窝,叫肛窦(肛门隐窝),其底部有肛腺开口。有于这些结构的存在肛管与直肠之间自然形成一条不整齐的线,叫做齿状线。齿线只有26个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二)肛管:齿状线以下至肛门缘称肛管,长约3厘米。肛管表层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为鳞状上皮。肛管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内括约肌即直肠环形肌的增厚部分,是不随意肌,外括约肌位于内括约肌的下外方,是随意肌,可分为三部分:即皮下部、浅部、深部。外括约肌的皮下部呈环形位于肛门周围下层,切断时不会引起肛门失禁。而外括约肌的深部、浅部、内括约肌和肛提肌的耻骨直肠部组成了一个环,叫“肛管直肠环

3、”在肛管手术中,如此环被一次切断,即可引起肛门失禁。(三)直肠肛管周围间隙:以肛提肌为界,其上为骨盆直肠间隙,左右各一。肛提肌以下为坐骨肛管间隙,左右各一。再是骶骨前直肠后间隙,共五个主要间隙,其内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极易引起感染,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多见于这些间隙内。(四)直肠肛管的血液供应:有四支动脉。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A的终支,在直肠上端分左右两支,分布于齿状线以上的直肠。直肠下动脉是髂内动脉的分支,供应直肠下部的血液。肛管动脉,是阴部内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肛门括约肌及肛管。骶中动脉是主动脉的直接小分支,与直肠上下动脉相吻合。直肠的静脉,以齿状线为界,以上为直肠上静脉丛,以下为直肠下静脉

4、丛。直肠上静脉丛,在齿状上方粘膜下层,在左外方,右前方,右后方三处最明显,是内痔的好发部位。直肠下静脉丛在齿状线下方,肛管皮肤的深面。上静脉丛在直肠中部穿过肠壁,汇合成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流入门静脉。下静脉丛,汇集成肛管静脉,直肠下静脉经髂内静脉,流入下腔静脉。(五)直肠肛管的淋巴结直肠肛管的淋巴结以齿状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上组淋巴回流,分三个方向向上引流至直肠后淋巴结,乙状结肠淋巴结,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向两侧经肛提肌上淋巴结,闭孔淋巴结至髂内淋巴结;向下穿过肛提肌及坐骨肛管间隙入髂内淋巴结。下组在齿线以下,经会阴部引流至腹股沟淋巴结。(六)直肠肛管的神经支配齿状线以上为植物神经所支

5、配,无痛觉;齿状线以下受脊神经的阴部内神经支配,感觉很敏感。(七)齿状线在临床上的意义1、齿状线以上是粘膜,齿状线以下是皮肤。2、齿状线以上主要属直肠上、下动脉分支区;齿状线以下主要属肛管动脉分支区;3、齿状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则形成内痔,回流至门静脉,齿状线以下的静脉丛是直肠下静脉丛,曲张则形成外痔,回流至下腔静脉。4、齿状线以上淋巴液主要回流至主动脉周围或髂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淋巴液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5、齿状线以上粘膜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齿状线以下皮肤受阴部内神经支配,痛感很明显。(八)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直肠除排便以外也能吸收少量液体。通常情况下粪便储存于乙状结肠内,由于结肠

6、蠕动,粪便进入直肠,刺激壶腹部引起便意和内外括约肌的松弛,并增加腹压使粪便排出体外。第二节 直肠肛管检查法 (一)体位:常用的检查体位有以下几种:1、膝胸位:病人双膝跪于检查床上,臀部抬高。这是最常用的一种体位。 2、左侧卧位:病人左侧卧,左下肢屈曲贴近腹部。适于年老病重体弱的病人。 3、截石位:病人仰卧,双腿屈曲,抬高外展。适于肛门手术。 4、蹲位:病人蹲下取排便姿势,适于检查肛、痔、直肠息肉。(二)肛门视诊:用手向两侧分开病人的臀部,观察肛门及其周围有无脓血、粘液、痔、瘘口、脓肿。并可嘱病人增加腹压,以观察有无病变脱出。(三)直肠指诊:检查者右手食指戴橡皮手套,涂以润滑油,先在肛门周围轻轻

7、的按压,给病人以适应的过程,避免突然刺激,造成肛门括约肌的痉挛,并嘱病人吸气,然后把食指轻轻插入肛门直肠内,先试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再检查直肠内壁,粘膜是否光滑,触痛,肿块、波动感、活动性包块,男性可触及前列腺,女性可触及子宫颈,须与病理性肿块相鉴别。手指抽出后,观察指套上有无脓血,必要时送涂片作镜检。(四)肛门镜检查:查前病人排便,摆好体位。先行肛门的视诊与指诊。肛门镜前端涂上润滑油,缓缓插入肛门,对好灯光,观察直肠粘膜有无水肿、充血、溃疡、肿瘤息肉。并注意齿线上、下有无瘘口。必要时可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五)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法:用于检查直肠上端和乙状结肠下端的病变,对排便困难,粪条变

8、细、变形,便血粘液便,慢性腹泻等,均可做此种检查。但对肛门直肠狭窄,急性感染性病人和体质衰弱者,不应做此检查。检查前须做清洁灌肠,直肠指诊,了解有无狭窄或其它病变。摆好体位,以1新洁尔灭消毒肛门周围及会阴部,铺洞巾,先将芯子插入镜筒套管,外涂润滑油,右手持镜,缓缓插入肛门,按直肠弯曲度,镜前端指向骶骨。轻轻插入5厘米,取出芯子,按上镜片,连接电源及注气囊,然后在直视下,沿肠腔缓慢推进,并不断观察肠壁情况,注气后必须在看清镜端前方的肠腔后再推进,不可盲目硬插,以免发生肠穿孔和出血。一般乙状结肠镜能插入2530厘米,当镜管完全插入后,再缓慢退出,边退边观察,注意粘膜色泽、有无出血、充血水肿、溃疡、

9、息肉、结节、肿块、脓性分泌物等。必要时可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钳取后,局部以干棉球按压,借以止血。(六)肛管直肠检查记录法:一般采用时钟定位法,如膝胸位检查时,以肛门后方中点为12点,前方中点为6点,截石位与此相反。第三节 结肠癌 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消化道肿瘤的5-6%,占全部大肠瘤30-40%,好发部分,多见于乙状结肠其次是盲肠,升和降结肠,男多余女(2:1),以40-50岁多见。【病因】结肠癌病因虽未明确,但对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已有较深入的认识,目前认为:大肠癌是由环境、饮食及生活习惯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1.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许多资料表明高脂肪饮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

10、危险因素。Hurstin指出大肠癌的发生与富含饱和脂肪酸有密切关系。2.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大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近亲中有1人患大肠癌者,其本身患此癌的危险度约为2倍。3.大肠非癌性疾患 如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腺瘤等。4.寄生虫病 约有10.8%14.5%晚期血吸虫病变并发肠癌。5.生活方式及其他 吸烟:长期吸烟者大肠癌危险性增加,吸烟也是腺瘤的危险因素。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机制可能在于对结肠动力的影响。肥胖是结肠癌独立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腹型肥胖。【病理与分型】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区分为: (一)菜花型(肿块型一软癌):肿瘤向腔内生长,易溃烂,出血,坏死。侵润性小且转移晚,好

11、发于右半结肠,特别是盲肠。 (二)溃疡型:不多见,肿瘤表面呈溃荡状,边缘隆起成碟形,易出血和发生穿孔,好发于左半结肠。 (三)缩窄型(硬癌):瘤体小,纤维组织多,癌组织主要沿肠壁侵润生长,容易发生肠腔狭窄引起肠梗阻。好发于乙状结肠,降结肠。【转移途径】 一般说,结肠癌恶性程度较低,生长较慢,转移较迟,不同类型的结肠癌也有差异,其扩散转移有: 1、直接蔓延:早期主要在粘膜及粘膜下层呈环状生长,后沿肠壁向四周侵润,但可沿长轴蔓延,晚期肿瘤,通过肠壁向临近脏器侵润发展。 2、淋巴转移:为转移主要方式。先转移到结肠壁和结肠旁淋巴结。再至腹腔血管周围和系膜根部动脉的深淋巴结。 3、血行转移:癌细胞侵润毛

12、细血管和静脉,而转移至肝,其次是肺,骨。各种原因的挤压可促使此种转移发生。 4、种植转椅: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于大网膜,肠系膜和各部位的腹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癌结节。【临床表现】结肠癌因其类型,生长部位和病程长短不同,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但有共同症状:(一)排便习惯的改变最早出现的症状,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带粘液,血或液血便是重要特点。这是肿瘤坏死,形成溃荡忽然继发感染的结果。如癌肿位于乙状结肠,上述症状更为明显,常误诊为痢疾或肠炎。(二)腹部包块一般为肿瘤本身的肿块,大多坚硬,形状不规则,表面呈结节状。早期肿块有一定的活动度,当肿瘤穿透肠壁体有继发感染时,压缩明显,边界不清,肿块多可能转移,有时

13、肿块可穿入邻近器官,如胃,膀胱,其他肠管而形成内痿,造成相应的临床表现。(三)肠梗阻症状出现较晚,早期多有腹部不适,隐痛和排气不畅的感觉,以后,逐渐表现为低位肠梗阻,阵发性绞痛,腹胀,便秘明显。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若结肠腔完全梗阻,可形成必袢式肠梗阻,造成结肠极度扩张,甚至肠壁坏死和穿孔,出现急性腹膜炎症状和体征。(四)全身情况因有慢性失血,中毒和肠梗阻,会出现贫血,消瘦,浮肿,乏力及恶病质。(五)其他表现肿瘤除有急性穿孔,形成内痿或腹膜炎外,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大腹水等。有时淋巴结肿大是首先发现的体征。 结肠病患者不一定具有所有症状,往往有1-2种症状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如脓血便,腹部肿块,贫血

14、或急性肠梗阻。右半结肠常以贫血,慢性中毒症状和腹部包块为其特点。左半结肠癌常以肠梗阻,排便乱和便血为特点。【诊断】由于结肠癌的早期症状不甚明显,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因此,凡30以上的患者有下述症状时须考虑有结肠癌的可能:1,近期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经一般治疗不见缓解,2,有腹泻和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而无明显诱因;3,粪便带脓,血,粘液或黑便,而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史;4,结肠部位出现肿块;5,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如疑有结肠癌的可进一步作X线或结肠镜检查。 (一)结肠X线检查:可作钡灌肠,观察肠管的病变范围,大体形态,在肿瘤处可见到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肠壁僵硬,肠腔狭窄

15、或梗阻现象。气钡双重对比检查,对显示小的肿瘤帮助较大。 (二)结肠窥镜检查 1、乙状结肠镜检查:除能观察癌肿部位,大小,范围还可直接采取活组织做病检查。 2、纤维光束结肠检查:能观察全部结肠,但须有熟练技术才能到达盲肠。【治疗】原则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一)术后疗法能切除的结肠瘤,应行根治性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病变的肠段其上下8-10厘米以上的肠段和其系膜及所属巴结,其术式是: 1、右半结肠切除术,切除范围为回肠未编(15-20厘米),盲肠,升结肠和右半横结肠及其系膜和淋巴结,回肠和横结肠作端端吻合或端吻合术。对盲肠,升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肝曲的肿瘤切除的手术,一般可一期完成。 2、左半结肠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左半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作好术前准备可一期完成手术,否则应同时做盲肠早口术,或先行盲肠或横结肠造手术,1-2周后,再行左半结肠切除术。 3、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癌,切除横结肠及其系膜和淋巴结,然后行端端吻合术。(二)肠道准备结肠手术的术前肠道准备十分重要,故手术前可口服链霉素0.5克/次,每日4次,共3日或口服新霉素每次1克1日3次,共3日,我院多采用灭滴灵每次0.2-0.4克一日3次,共3-5日,同时服用或肌注维生素K。(三)化学药物治疗化疗不仅对于不能切除的或术后复发的晚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