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健康教育》word版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4606169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与健康教育》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健康与健康教育》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健康与健康教育》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健康与健康教育》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健康与健康教育》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与健康教育》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与健康教育》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素芳 主编 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一章 健康与健康教育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改革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但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在竞争程度日益加剧的今天,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向社会,掌握一些健康的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节 健康新概念一、 现代人的健康观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揭示了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们有理由认为,人的生物学寿命在150岁以上,但即使是在衣食无忧的人类群体中,百岁老人也寥寥无几。这时因为人的寿命长短,要

2、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因此,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经从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的预防疾病和提升身体素质;从单纯的生理标准扩展到心理社会标准;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于是,新的健康观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饿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3、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一概念表明,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结合。在新概念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发展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公认它是一个全面、明确、广泛适用、科学的健康概念。(一) 躯体健康 从一般意义来说,所谓躯体健康,就是要有一个发育正常而又强健的体魄,没有生理上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不虚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几项标准可供参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衡量个人健康提出的十项标志是:(1)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

4、,不挑刺。(3) 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4)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5) 能够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疾病。(6) 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8) 反应敏锐,眼睛发亮,眼睑不易发炎。(9)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10) 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我国中医学称健康人为“平人”,其具有下列生理特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红润。(二) 心理健康1、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一样,都是健康概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体、精确、绝对。因为心理现象是主观精神现象,它的度量和难

5、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关于心理健康的涵义,国内外专家有过不少的研究和论述。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精神病学家梅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工作者波孟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令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虽然关于心理健康的涵义,国内外学者的理解各有不同,众说纷纭,但都倾向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

6、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特性。中外心理健康专家们经过研究,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1) 心理常态,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正常发展水平上应做的活动,包括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2) 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缺乏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可恢复常态。程度上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 心理变态,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程度上也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2、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

7、个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什么?这时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1) 西方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世界卫生联合会具体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买特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量自己的能力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在

8、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德国的精神病学家、教授舒尔兹的五项心理健康标准: 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人无法永远保持理性,但起码应能有意识地引导自我的行动,并能接纳自己的命运 能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强和弱,长处和短处,要宽待和悦纳属于自己的一切,让自己保持本来面貌,绝对不加以伪装。 能正视现实。人虽然或多或少要受到幼儿时期经营的影响,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并非像佛洛依德所说得:“对于过去,人是一个无力的附庸者。”同样,人固然应 有放眼未来的目标,或怀抱远大的志向,但是目光的焦点必须关注现在进行的事务。 能向新目

9、标或新经验挑战。即对于富有挑战性的新目标或新经验的渴望甚于对寂静而安定的人生的期待。 独特性的人格特质。华中师范大学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有六条标准: 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现实地评价自己,既不过分地显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悦别人。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 自我调控的能力。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既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又能调动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更高级目标。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关系他人,善于合作,不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这种稳定与协调包括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调适,包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10、。人人都会有苦恼,但心里健康的人能从生活与工作中寻得快乐。刘华山教授强调,除了以上六条标准,心里健康还要内外兼顾。所谓内外兼顾是指: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对内,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心里机能正常。与此相反的两种人,一种人事只顾自己需要的满足,不顾社会规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都可以干。这种人一般具有反社会的人格,如许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另一种人是千方百计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但又感到苦恼,因为自身的心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过去有很多劳动模范很努力地工作,从来没休过星期天。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按照社会舆论,一休息就不像劳动模范了。久而久之,他的工作效率就低了,心里状态自然也

11、不会好。只有行为既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的特征。从以上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由于人的社会生活和遗传因素是多样的,人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差异是多方面的,所以人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应时相对的和多样的;第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又具有统一性,心理学家普遍把正常的自我意识、适应环境能力、挫折的耐受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对衡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特定的社会角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一) 能够从心

12、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由于目标定得不切实际,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总是将自己陷于自傲、自卑的漩涡中,心理无法平衡。(二) 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得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大

13、学生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平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三) 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因而在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分的安全感。(四) 能够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在他们生活中总是占优势,使其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如果经常笼罩在消极情绪中,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4、五) 具备合理的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应时合理的。具体包括: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一致,如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角色;行为方式具有一贯性;行为方式具有理智型,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行为受意识控制。(六) 具有完整统一的热歌品质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风貌,人格完整是指构成人格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理想和人生观等各个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社会公认道德取向的价值观,并以社会道德取向形成自己的人生准则,以达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热诚、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乐于扶危济困,敢于扬善惩恶。三、 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大

15、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注意下述几个问题。(一) 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但是,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二) 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改变。(三) 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要持相对和综合的标准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测试多一分或少一分即是异常的观点是不客观的,不能以单一的表现和绝对的数字为准则。那种只依据心理健康测验或只看一个心理表现或行为就下结论的 是不符合心理健康的实际的。(四) 心理健康标准时一种理想尺度心理健康标准时从人的优秀的心理素质中总结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特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每一个人在总结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第三节 高校健康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一、 高校健康教育的特点(一) 以青年学生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高校健康教育应充分考虑到青年人的一般身心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教育应因人而异。(二) 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工作,一反面,健康教育易 进入教学程序,但也易落入思想教育的模式;另一方面,健康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