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病的防治》word版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74604764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山病的防治》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山病的防治》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山病的防治》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山病的防治》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山病的防治》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山病的防治》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山病的防治》word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中有数第三讲:高山病的防治发信人:blackyak(黑牦牛的洒脱白云从我脚下掠过.),信区:BraveHeart标题:心中有数才出发(3)-高山病的防治(录音稿)发信站:BBS水木清华站(TueSep1911:12:002000)转自山美主讲人:李舒平 地点:贵州大厦三楼多功能厅 时间:9月14日晚7:30-9:30题目:高山病的防治今天我试着讲一讲高山病的防治,讲完后,大家交流交流这方面的经验。高山病是登山爱好者很感兴趣的话题,去登山之前,我们要了解高山病的症状,有哪些表现,遇到高山病应该怎样救治,这对登山的顺利和成功非常重要。高山病不是一个精确的名字,从使用意义上讲,大概分为二种:一、高

2、山特有疾病,指在别的地方不会发生的,只有在高山上才能发生的病;如:高山反应、高山肺水肿。二、高山常见,易发生的疾病,如雪盲、冻伤,胃出血,这些病其它地方也有,但在高山更易发生。这些病统称高山病,医学称高原病,高原病和高山病没有区别,概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我们是搞登山的,我们所处的位置高一些,比高原病海拔更高,问题更严重,叫高山病会更引起重视。我们先讨论一下高山特有的环境:由于第一种高山病是在特殊条件下特殊环境下发生,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高山环境的特点。一、高山环境的基本特点:一个是地理方面的特点:地质、地貌;第二个是气候上的特点。下面看一个表,略在物理学上,气压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体积的概念

3、,一种是质量的概念,实际它们是一致的,可以换算。做这个表的时候,一般来讲,书上基本上按千度算的,?我加了两个高度,一个是拉萨高度(3680米),一个是珠穆拉玛峰的高度,它们和登山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个表里有几个数字是典型的,一个数据上拉萨海拔高度情况,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了三分之一,相当于海平面的2/3,在海拔5308米地方,整个气压和密度基本上是海平面的1/2,到了六千米处,降得更低,到8000米处,整个的气压降低了2/3,基本上相当于海平面的1/3,所以8000米做为一个指标高度,气压在这里的变化很大。大气压,形象的讲,每平方米地面平均有承受10吨的大气压力,听起来非常大,但人体内外是平衡的,

4、平常感觉不到大气压力。1个标准大气压是760毫米汞柱,相当于1013.25个毫巴,(毫巴是气象学上的一个单位)。标准大气压的标准计量是:在温度为0度的时候,在南北纬45度的地方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1个大气压泛指海平面的大气压。标准大气压在计量上是一个很精确的数字。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每一个人1平方厘米体表要承受1.033公斤空气的压力,总重量可达到是15-18吨。这个数字很吓人。随着高度升高,气压逐渐减少,减少的曲线不是一条完全的直线,它除了受到海拔高度影响以外,还受到气温、日照、纬度、地形、温度、风向这些关系的影响。整个地球的大气层,2万米以下的地方,空气结构是基本稳定的,没有什么变化。氧气

5、的含量也就是20.9%。一般也可以讲21%。从0海拔一直到1万、2万米高度,这个含量不变,空气结构不变。气压对登山的影响是不大的,虽然它对人体很有作用,比如象潜水病、航空病,因为气压急速变化的时候,体内压力的变化和外界气压的变化不能很快达到一种平衡,才产生问题。登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因为登山是一个高度缓慢上升的过程,体内外压力能够慢慢的平衡。下面讨论大气里含氧量的增减和高山病的关系。大气的含氧量基本上稳定的,在我们所从事的登山活动这个高度海拔范围之内,是一个稳定的值。我先介绍介绍比较标准性质这个数据,一个是在拉萨,含氧量降低1/3,这个高度是发生生理障碍的发生限度。一个是5308米的时候,也就

6、是气压降低1/2,或者说人所能享受到的氧气已经到了海平面的一半,在这个限度上,从生理上测试结果来看,可以算作是人类长久居住生存的限度,在5300米以上,在这个高度以上没有居民,在这个高度以上活动的人,也就是一些采矿的工人和登山的运动员,连游牧民族在这以上也没有居住点,最高人类居住点大约是5330多米,在南美的菠西维亚,它是一个矿区,矿区工人居住点为5400米左右,矿点在5700多米,但是他们无法在5700米居住,每天从5330米到5700米地方去工作,然后返回来休息。到19200米的地方,气压是47毫米汞住,氧分压是10个毫米汞柱。到这个高度上,沸点已经降到35度,人体最低气温是35度,35度

7、以下人类生命就无法生存,这里,人体内的体液已经处于沸腾状态,当然谁也不可能去试上一试。下个表:大气中的氧分压的变化,反应到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人体从空气中吸入新鲜空气,通过气管到肺泡,进入动脉,然后进入红血球,变成动脉内血氧饱和度。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几个高度,在4000米时,人的呼吸气量大幅度增加,增加到20%100%,氧气已经明显不够用,必须使劲呼吸和喘气。在6000米时,肺泡内氧分压已经降到40毫米汞柱,国外认为6000米是一个坎,氧分压降得很低,氧气要从肺泡气里弥散进入动脉血,主要是靠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压力差,这个高度压力已差降到7个毫米汞柱,弥散有一定困难。在平原地区,氧气压差

8、一般是10个毫米汞柱,正常情况下无需用力呼吸。世居高原的人(4000-5000米范围),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是1个毫米汞柱,这可能是当地人对高山适应,压差需要很小,他们也能爬的更高。一般平原人,要有10个才够用。到6000米,误差就更小,从理论角度上讲,7000米是人的生理极限。在这个地方,人体肺泡里氧分压和动脉氧分压基本上差不多,从理论上讲,氧气无法从肺泡里进入血液送给人体的组织进行能量代谢的。北京地区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4000米,85%;6000米,66%,到珠峰顶峰,50%。从我们以前观察情况看,珠峰大本营(5200米),运动员的血氧饱和度都在85%,数据相似,考虑到我们

9、的登山运动员体质较好,营养也好,数据基本是一致的。对不同的人群的指标。人对缺氧的适应性,是一种先天素质。在5500米以下,就是血氧饱和度两极分化,70%人都一样,好的和差的不多。到6000米,很好的占40%,到7000米,很好到只占4%,能耐低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概4%5%左右。这是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登山,要知道自己的极限,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情况硬上。下一张表,是血液循环图,氧气在毛细血管交换,毛细血管进口端动脉内氧分压是40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要比40高,越高,氧气就渗透交换得越充分,在静脉端氧气含量基本与外界含量一致。所以登山时,低压的影响不大,但低氧的影响很大。低氧对大脑

10、神经的影响:大脑完全缺氧的情况下,一般三分钟到五分钟,缺氧对大脑造成的损害不可逆转,伤就是伤,死就是死,没救的。到8分钟时,大脑细胞大量坏死。严重缺氧,即不完全断氧,如雪崩的情况人的周围会有少量空气残留,这种情况30分钟左右,损伤就是不可逆的。小脑的存活时间长一些,长5分钟6分钟,延髓的存活还能延长十几分钟。轻度缺氧:在7000-8000米,动脉血氧饱和度为?,意识不清,8000米时,为56%,意识模糊。这些数据来自于人工实验室,在减压舱里得到,机器测出来的,数据比较死,反应不出个体的差异。由于人体适应性能力存在差异,还由于减压舱里高度急性上升,在一个高度停留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通常是减压减到

11、1000米的高度,然后做实验测数据,过了半小时,继续减压到2000米3000米,就这么上到8000米高度。实验室的极限缺氧,和登山不一样,登山是一个很慢的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我们既要要尊重科学,但也要看实际。王富洲他们三个人60年5月24号登上珠峰,从8830-8848高差14米,路程4050米,一共用4多个小时才爬上去,从顶峰回来,从8830-8800米,用了6个多小时,他们一点氧气没有,还能顺利回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曾经有一个登山者在低压舱里做实验,上到9120米,停留30分钟,肺泡里氧分压降到31毫米汞柱。比珠峰还高一点,他很清醒,又上到1万米,肺泡里氧分压达到24个毫米汞柱。他还是清

12、醒的,只是活动缓慢一点。差的人在昆明1800多米就有高山的反应,大部分人在3000米有高山反应。7000米以上曾经是高山死亡带,扩大到8千米,从理论上讲不适合人类生存,但不一定马上会死,呆长了才会死。如果有人在珠峰峰顶,呆上一个周,肯定下不来。5800米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和登山家Poul根据自己体会定出的,他的登山营地设在5720米,他认为在这里生存能行。我们从生理测试的各个综合因素的数据来看,觉得5500是个界限。由于他本人既是生理学的专家,又是登山的专家,国际上承认了这个数据,认为5800米是人类身体可以完全代偿的一个限度,当然这是根据实践经验估算出来的。3000米以上称高原地带,3000米

13、以下算平原地带,5800米以上为特高海拔,30005800米为高山地带,5800米以上是人类长期生存极限。6000米是高等植物生长极限,7000米是陆地动物的生长极限,7000米以上无陆地生物。强烈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影响我们健康的主要是紫外线紫外线有长波,中波、短波,波长越短对人体损害越大。高原地区,一是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很强烈,海拔每升高100米高度,紫外线辐射增加1.3%左右,在增加的太阳辐射里里,短波紫外线的增加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大。二是由于空气稀,透明度高,对紫外线辐射阻挡小。三是由于日照时间长。四是由于冰雪的反射率高(平均反射率70%,新降雪80%,亮冰90%以上)。在高山上,一见

14、了雪,必须马上戴太阳镜。我们93年和台湾队员一起登珠穆朗玛,其中一个队员虽然是户外专家,经常带大家去登山,偏偏就是他自己得了雪盲,因为他是近视眼,用的是套的墨镜片,只带了一副,在山上摔了一跤就没了。他还不承认是雪盲,只说是进了砂子,眼红,风一吹,又是疼,又是流眼泪。其实这就是雪盲,雪盲的症状之一就是像眼睛里揉进了沙子。所以大家要牢记住,见了雪必戴眼镜。尽管雪盲没有后遗症,但会影响本次登山。有经验的登山者,都有备用眼镜,以防万一,宁可多带一点,累一点,也不要因此上不了山,白来一趟。补充一点,紫外线的强度,基本上是倍数比较。在武汉海拔23米,基本为平原。以之为一,?是131.59倍,非常利害,除了

15、雪盲以外,还能引发口唇疱疹,日光性皮炎,对整个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适应状态都有影响。低温的影响在高原上,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56度,而且高原地区,温差很大。人的体温降到35度时,整个处于低温状态,所有生命器官,包括心、肺、肝等器官,?温度降到25度时,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心脏停博。此时,呼吸还有一点。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不要以为此人已经死了,功能虽然没有了,但假如时间短,还是能救治的。风的影响一个是压力(推力)的影响,表现在增加体力消耗,使登山者很累,体力消耗很大,花很大力气克服风阻力。另一个方面和温度有关系。我们一般说的温度是不受纬度,不受风速的影响的计算出来的温度变化,实际上风对温度影响极大,可以是人的皮肤迅速散热,表面的实际温度极剧下降,我们所见的冻伤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室外温度低,而是因为风大。65年在珠训练的时候,风很大,人就象放在低温实验室快速降温,你能看着没有保护的鼻子迅速发白,发青,发黑,非常快,就跟实验室里就把兔子脚放在液氮里类似。登山冻伤防护上很重要的一点是避风,不能被直吹,要戴围巾,帽子,手套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