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602639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集权和君 主专制政体的 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中央集权的发展,五、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制度,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回忆前一节课所讲),1、创立:(秦始皇),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3、影响: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先河。 由此,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皇权,相权,中央集权

2、,地方分权,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同学们阅读“君权与相权”思考:,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2)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3)由此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影响?,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或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废除丞相制度。,(一)、原因:,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政事堂会议),(二)、措施:,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副丞相),分散相权。,4)明朝:,2)唐朝:,3)宋朝:,1)汉代:,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行政:,军政:,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

3、的行政权,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二府三司),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三)、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四)、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

4、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三、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1、汉朝:,趋势,加强,(1)汉高祖: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任免权收归中央,(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封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病因诊断:汉高祖实行封国制,为后代留下隐患 对诊下药:分封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给割据留 温床,2、

5、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2、唐朝:,削弱,安史之乱,藩镇 割据,唐玄宗 设藩镇,三、中央集权的发展,三、中央集权的发展,3、北宋:,进一步加强,(1)措施:,1)军事:收兵权,编禁军;,2)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评价:,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三、中央集权的发展,4、元朝:,趋势,完善并发展,(1)措施:,(2)评价:,设行省制度,省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政院(掌管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6、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简述秦汉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1、汉至宋:,州郡县三级,道、州、县,路、州、县,郡县两极,2、元朝:,3、明清:,省、府、县,省、道、府、县,简述行省的主要职能有哪些?,、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四、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

7、、概况: 1)秦: 2)西汉: 3)以后历朝:,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地方:设十三州部刺史。,设御史台、都察院。,明代监察御史腰牌,四、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2、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五、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贵族子弟世袭官位(主要在秦朝以前实行),余秋雨说世官制,世袭制的弊病显而易见,一是由于领导才干不能遗传,继承者能否像他的前辈那样有效地使用权力越来越成为严重的问题;二是这种权力递交在很大

8、程度上削减了朝廷对官吏的任免权,分散了政治控制力。,选官制度,2.察举制,(1)概念:官吏察访(察),向中央推荐(举),(2)创立:汉武帝,(3)演变(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出身门第成为选官实际标准,被世家大族垄断,余秋雨说察举制,“察举”制度,比以前的各种方法科学多了。但是不难想象,各个地方官员的见识眼光大不一样,被推荐者的品位层次也大不一样,如果没有一个起码的标准,一切都会乱套。为了克服这种无序,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便形成了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晋书:九品之制开始“犹有乡论余风(指根据德才评定)。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9、,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门品决定官品,形成少数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余秋雨说九品中正制,这样一来,相对统一的评判者有了,被评判的人也有了层次,无序走向了有序。 但是公正与否完全取决于那些“中正官”。如果他们把出身门第高低作为划分推荐等级的主要标尺,那么这种看似先进的制度也就会成为世袭制度的变种。不幸事实果真如此,重要的官职全部落到了豪门世族手里。,选官制度,3.科举制,(1)概念:考试选官的制度,(2)创立:隋朝(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演变: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八股取士,(4)评价,利,a.破除士族垄断 b吸引人才,巩固统治,加强中央

10、集权 c.保证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 d.促成社会读书风尚 e.比较公平,有合理性,弊,a.考试内容仅限儒学 b.八股取士摧残人才(打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余秋雨说科举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韩国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面,五、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先秦时期,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隋唐至 明清时期,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五、

11、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小结,(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12、)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 A、郡县制的实行 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 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D、行省制度的创立 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4、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C,D,B,B,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 B、门下省负责草拟颁发诏令 C

13、、尚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 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元朝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 A、中书省 B、中书门下C、行中书省 D、三省体制 7、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 A、门第 B、孝廉 C、进士 D、名望 8、我国古代采用科举取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D,A,B,C,9、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

14、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同上)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15、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 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 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皇 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 卿,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汉代中央 官僚机构,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审议(审核政令),特点:,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三省六部之间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