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p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4588419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p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p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p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p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p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p(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地震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出示课文

2、第一节(师读)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3、学生读课题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字词阿曼达砸着血迹3、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三、精读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一)父亲的“挖”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

3、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挖了多久?(38小时)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感受文本在表达上的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漫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朗

4、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板块二:痛苦的38小时策略:想象,感受父亲挖的艰辛(写法上:略写了人物心理)解读人物身体和心灵双重痛苦*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配乐,想象说话: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8小时的时候,父亲的手臂被玻璃划出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涌了出来,他_挖到12小时的时候,强烈的疲劳占据了父亲整个身体,他_挖到24小时的时候,父亲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他_挖到36小时的时候,父亲已经体力不支倒在废墟中,他_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策略:联系,感受父亲

5、挖时的危险*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指导朗读消防队长和警察的话)板块四:内心煎熬的38小时想找到儿子,但又担心找到的是死去的孩子,还担心受伤在家的妻子,身心煎熬。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策略:质疑,感受父亲挖的信念*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孩子,只是略写了)过渡:在所有家长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课件

6、展示。(出示ppt)(二)儿子的“让”1、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知道是什么吗?(让)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2、质疑:儿子才7岁,按照我们上学的年纪来算一年级都还没上,如此年幼,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伟大的行为呢?背后支撑他做出如此行为来的力量是什么?3、指导朗读。(三)补充诗歌一、写一首诗(能写几个就几个,填完后连起来有感情读一读)是啊,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就是_的父与子;这就是_的父与子;这就是_的父与子;这就是_的父与子;这就是_的父与子;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与子!四、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在思考这对父子的行

7、为,我们也深深的被他们伟大的行为而感动,文章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行为却不普通,他平日里对孩子的教育充满承诺和责任,在废墟中又是坚定信念找到生还的儿子,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人因信念产生爱,因爱而坚定信念。下课。五、作业和阅读推荐阅读推荐: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父子挖让我的解读:四年前,我上这篇文章,场面很感人,我和学生曾经也被眼前的文字所感动。但是四年后的今天,我静下心来,重新再去解读文本,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在思索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的承诺和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和谦让,这些品质和行为背后推动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东西是怎么产生的?慢慢地去品味,

8、似乎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也曾看过蒋军晶老师执教这课的实录,蒋老师的解读文本的方式很特别,确实给了我一些思考:假如最后父亲挖到的是儿子的尸体,假如挖的中途发生爆炸,更何况那一年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位父亲,还觉得他了不起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知道,文本确实塑造了如此了不起的父亲,挖的艰苦却不曾放弃。为了兑现诺言,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但是,我觉得父亲更了不起的地方是课文中一个“常”字。(父亲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一个“常”字,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常常说明经常在一起,说的不是动人的甜言蜜语,渗透的是一种“教育”,一种亲情教育,一种温暖

9、的亲情教育。它告诉儿子: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你在哪里,无论遇到什么,爸爸都会帮助你,和你并肩作战,与你患难与共。不抛弃,也不放弃。这不仅仅是承诺,一种关爱,更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因为爱而坚固。爱的方式很多,这种有信念的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所以才有最后他如此了不起的“谦让”行为。儿子也像他高大的父亲一样学会了“爱的坚强”,让自己的同学先出去,自己选择了最后走出那一片废墟。我上这篇课文,为的是更深入地去解读这位“父亲”,其他父亲也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这位父亲比较“特别”。他不仅深爱自己的儿子,与儿子还有一个“爱的协议”,一种建立在亲情之上的“爱的教育”,这种亲情教育就像种子,在爱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将来也会在家庭和社会中绽放“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