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584103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重点: (1) 三省六部制职责、特点和影响 (2) 科举制评价,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继承制: 夏开始: 西周: 秦朝:,二、中央官制(机构)演变(反映皇权加强) 秦: 汉: 唐: 北宋: 元: 明: 清:,三公九卿,中外朝,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六部制,军机处,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皇帝制度,基 础 落 实,、汉:建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 (中朝 ,外朝 ) 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汉武帝时设立中

2、外朝 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 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决策,执行,、唐朝:三省六部制 源流: 正式确立, 进一步完善。 职责: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 (3) 运作程序: 皇帝的诏令经 草拟后,送交 审核,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审核通过后,转达 ,由其各部具体执行。 (4)目的: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5)三省运行原则: (或权力制约与平衡)(形式上与美国三权分立相似); (6)决策方式: (美国、雅典是民主决策); (7)实质(本质): (美国三权分立是资产

3、阶级民主),隋朝,唐朝,决策,审核,执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权制衡,专制决策,封建专制,(5)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分权制衡(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即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6)影响: 对当时: A、有利于加强皇权; 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议政)减少决策失误 D、(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 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标志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标志中央官制的成熟。 消极:三省分权,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三省六

4、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丞相专权。,理解升华,练习1 (2009江苏,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突出三省“精细分工”所体现的思想,这与削弱相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5、。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三省都是在皇帝一人独裁前提下的具体执行部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强化皇权,弱化相权。因此排除A、D两项。 答案 C,A、相同: B、不同: 目的: 本质:,都是分权制衡,防止专权,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是为了防止任何机构或个人专制,保证权利属于人民。,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 美国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三省六部与三权分立(补充)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是专制制度下的分化事权,三省之上还有一个独断专权的皇帝,是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现,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6、。,(1)职权:中央:设 (为最高行政机关)、 (掌军政)合称“二府”;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是 ,掌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2)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3、北宋:“二府三司”:,(二)发展趋势:皇权逐步强化,中央主要机构和官员的权力逐步被分割。 (三)成熟标志:三省六部制 (四)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4、元朝:废三省,设 省 (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设枢密院掌军事;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后期相权扩大威胁皇权,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六部

7、制使君主专制达新高度,6、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顶峰。,中书门下,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决策机构,执行机构,1、判断下列图示是哪一时期的政治机构?,汉时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殿阁,厂卫,五军都督府,全国 军队,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内阁,中书省,皇帝,元朝时的中央集权体制,北宋时的中央集权体制,魏晋至隋唐时的中央集权体制 : 三省六部制度,皇帝,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 (执行命令),门下省 (审核政令),唐,2、判断下列材料的朝代 ?,战国,清,3、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1、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敇或有

8、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2、“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立锥之地”,明,4、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明,5、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分大都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宋,6、“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秦,7、“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

9、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西汉,8、“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大部制改革 当前,我国的大部制改革正从中央到地方有序地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从这一现实热点问题立意,可以探讨和考查我国古代在完善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历史启示。,3、追踪社会热点,尝试命题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大部制改革的两幅

10、漫画:,图一,图二,材料二,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出当前我国某些行政机构存在什么问题?图二反映的对当前大部制改革的理解是否全面?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3)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当前我国的大部制改革有何启示和借鉴?,(3)部门分工要职责明确,运行机制畅通。,(1)部门林立,机构繁冗,职能交叉。不全面。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裁并(减)机构,更主要的是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2)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协调。,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发展历程(演变): 先秦: 战国、秦: 两汉:

11、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世官制或世袭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二)目的:,补充官僚队伍,保证官僚队伍素质和水平,1、先秦:(世官制或世袭制) 2、秦(军功爵制): 提高军队战斗力,贵族政治的演变为官僚政治 (世袭到任免) 3、汉朝实行察举制度 目的: 创立、依据: 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 依据: 影响:,(三)概况:,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汉武帝;品德和才能,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门第,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2、1)含义: (2)依据: (2)背景: (3)概况: 隋代隋炀帝时形成,唐代逐渐完善科举制 (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实行糊名制 (明清)八股取士(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考试成绩,世家大族衰落,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

13、讽和警告。,科举制度的影响(补充),1、前期积极: (1)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提高了官员素质。 (2)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3)有利于社会稳定。 (4)促进文学繁荣。 2、后期消极: (1)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 (2)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1、选官标准: 2、选官权: 3、选官方式:,(四)、发展规律:,由家世、门第为主到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从地方收归中央,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作为主要依据,趋向严密、科学。,特别提醒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 官员素质不

14、断提高。,1、演变: (1)秦朝设 。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 监察地方。 (3)北宋:宋太祖设通判设 监察地方。 (5) 元设 为最高监察机构。 (6)明朝:中央设监察御史,地方设按察使司。还专设了厂卫特务机构。,御史大夫,刺史,通判,御史台,五、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2、趋势: 逐步强化, 加强 3、特点:监察范围从 扩展到 ;监察的程度越来越严密。 4、作用: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 的控制、强化 、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皇权,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地方,皇权,特别提示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谏议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

15、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定时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可见汉代的丞相 ( ) A.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十分融洽 B.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职责 C.必须是同姓亲族方可任此职 D.权力实际已经不受任何监督,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丞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由“股肱”、“共承庙宇”等能够归纳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答案 B,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 ) A.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B.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 C.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D.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D,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