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74582539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以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村寨建筑为例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任 课 教 师完成日期 年 月 日黔东南苗侗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摘要: 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从江增冲的侗族鼓楼、黎平地坪侗族花桥为代表的名胜古迹,记载了黔东南文化空间环境发展的历史,底蕴丰厚,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苗族侗族在与汉文化的不断交汇融合中,吸收了大量汉族的建筑艺术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璀璨夺目的苗侗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并屹立于中国民族建筑艺术之林。侗族传统建筑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生活

2、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当前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趋同与民族特色消失,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被压抑,文化的多样性被破坏,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建筑风格与形式单一、雷同,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消失,因此,有选择、有意识地传承与保护民族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尤为重要。 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侗族 建筑 一、黔东南概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凯里经济开发区、1个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

3、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 州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现在有苗族,侗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二、苗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苗,侗村寨多坐落在群山环保之中,依山傍

4、水与地形相结合,村落连地成片,村寨毗邻相依,寨边溪水长流,梯田层叠,寨内木楼稠密,鳞次栉比,建筑以杉木为材,采用凖栓传合,结构复杂,工艺精巧,造型壮丽。 苗乡侗寨的传统建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美观、结构巧妙、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的重檐吊脚干栏、风雨桥、鼓楼、戏台等,是黔东南苗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构成了苗侗人民传统建筑及其文化体系。其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建材以杉木和松木为主,建筑不论规模大小,都不用“一钉一铆”,结构合理,紧密坚固,建造工艺精湛。在黔东南一个完整的自然村寨的建筑由:鼓楼、鼓楼、吊脚楼、风雨桥构成。(一)吊脚楼苗族吊脚楼一般可分干栏式吊脚楼、半边吊脚楼和曲栏围廊式吊

5、脚楼,干栏式吊脚楼一般为前边大部分干栏式,后小部分落地式建筑。这种吊脚楼,主要是由于苗族村寨大多建立在河边,坡脚或半坡上,房屋依山而建,白于坡面较陡,要开出整块地基,挖坡时竖切面过高,破坏原坡地的承接力,容易引起切面塌万,危及住房。为了开屋基时尽量降低切面,利于水土保持而使所建房屋牢固,苗族在开展基时大都将地基开成上下两级,一般两级进深宽面相同或因地制宜可上边宽也可下边较宽,上下相距的一米多或两米以上,使建房后下级得到利用;还有的就坡顺势,用长短柱支架代替屋基修建吊脚楼。干栏式吊脚楼一般针对下级地基较宽,且与上级地基差距较高而建的吊脚楼。这种吊脚楼在修建时,先在下一级屋基用粗大,竖实耐腐的架柱

6、与地脚柿,穿柿按纵横穿斗式先立好干栏砒柱。砒柱顶铺垫枕访后与上级屋基形成一个平面,然后再在这个平面屋基上建房,建成前部分房柱与下级抵柱基本相连的干栏式吊脚楼苗寨吊脚楼 (二)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作花桥,风雨桥多建在村寨下方的河面上,也有建在田间的。桥墩多为大青石,桥身为纯木质结构,桥由梁、廊、亭等部分构成。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 桥梁多是巨大的杉木,桥亭用青瓦盖顶,桥廊两边设置栏杆和长凳,即可对桥身起保护作用,又可供人

7、们躲避风雨,所以被称为“风雨桥”。并且是人们乘凉,对歌的好地方。长廊两旁的柱子、栏杆以及梁上绘有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的图画作装饰,它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锦屏赤溪坪风雨桥 (三)鼓楼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本地木匠凭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独柱鼓楼。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

8、活风情的油饰图案。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高大的建筑物,是侗族建筑技术与审美观的发展以及族性象征的标榜。作为侗族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鼓楼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历来聚众议事、制定乡规民约、断案和调解民事纠纷等重大活动均在此进行,村寨里遇有重要事宜,便可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某个地方发生火灾、匪盗等,也可击鼓呼救,逢年过节全寨老少亦聚集在此,迎宾送客、对歌、跳舞、赛芦笙、耍龙舞狮。因此,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载体,是侗族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鼓楼成为了内聚人心、外显吉祥的建筑物,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9、 总之,黔东南苗乡侗寨的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等传统建筑,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它综合了历史学、民族民俗学、建筑学以及美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苗侗人民用自己特有的建筑物向人们展现了自己的民族性与文化特征。苗侗地区的建筑结构繁复,相互依存,互相呼应,体现一种协调。苗侗人民把自己的建筑哲学融合在文化性格中,又用美的形式在建筑中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回归的家园。三、苗侗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 1.现代建筑元素渗入苗村侗寨民居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文明与汉文化的冲击下,一些苗侗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在逐渐消失,一部分富裕的民众率先把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用于建造自己的住房,现在

10、有一部分的房子不再是木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而是由钢筋、水凝土、瓷砖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组成的现代洋房。,现在出现很多砖混结构建筑与木质结构建筑相结合村寨。有的村寨出现土洋联袂的建筑:即第一层楼用钢筋水泥建造,二楼却是标准的本地木质结构风格的建筑。2.普通侗寨公共建筑破落和消失 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地区苗,侗村寨的调查,发现除了部分村寨的公共建筑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得很好外(如地扪侗寨,肇兴侗寨,从江小黄侗寨等地),在一些普通的侗寨,因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加上年久失修,侗寨的公共建筑(鼓楼、风雨桥、)处于崩溃边缘,显得尤为破旧。在受到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地区,苗,侗建筑文化形式基本消失。已经看不到这些代表本民族建

11、筑风格的公共建筑了。苗,侗村寨的公共建筑,是苗,侗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标志,它们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信息,传承着民族的千年文化。随着它们的破落和消失,建筑文化也将逐渐没落。 3、侗寨建筑长期保存的难度大 与砖混和石混结构的建筑相比,苗侗寨纯木质结构的建筑长期保存难度很大,因为纯木质结构的建筑极容易受到风蚀和雨蚀而过早破落,黔东南在区域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大,风蚀和雨蚀作用强烈,更加快了木质建筑破损的速度。此外,纯木结构的建筑,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容易发生火灾,而侗民有在民居和鼓楼内设火堂习惯,这是火灾的隐患所在,如果发生火灾整个寨子顷刻间将毁于一旦。如今,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了全木结构的建筑存在火灾隐患,

12、村寨的建筑正在由全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过渡,这种变化无疑将引起侗寨建筑风格的改变,其建筑特色与建筑风格也将随之消失。 四、侗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建筑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水平和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产物,它表现出一个民族在建筑工程、技术工艺、艺术创作方面的智慧,是民族心灵的物态化和结晶体。 苗,侗族传统村寨的建筑风格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它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就是保存它的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一)地方政府正确的引导和参与村寨建设 地方政府是苗,侗族村

13、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的主体。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对苗侗传统村寨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村寨的现时情况,把建筑风格保存较完整的村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尽可能地保存建筑原有的功能和结构。对于正在变化的侗寨, 地方政府要进行正确有利的引导,保存民族建筑的精华,摒弃糟粕,弘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建筑观念;以村寨标志性建筑为重点,政府出资,参与民族建筑形式的设计和建设,并考虑民居的舒适性、安全性、卫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苗,侗民热爱本民族灿烂的文化,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加强防火意识苗,侗寨传统建筑全是木质结构,且布局紧密,一旦发生火灾,全寨建筑都将化为灰烬。因此,政府应通过学校教育或媒体对侗民大力宣传防火知识,消除火灾隐患,倡导侗民筹集资金建设防火设施,以预防火灾的出现。 五、附录参考文献:1. 黔东南州志,锦屏县志,黎平县志,从江县志2. 黔东南州政府网,锦屏县政府网,黎平县政府网,从江县政府网3. 百度百科()六、致谢 在此感谢老师给了这个课题,让我对家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强烈的认同感;家乡只有风雨桥和吊脚楼,没有鼓楼,为此我暑假特意到黎平县,从江县,看鼓楼,向当地的民众了解鼓楼的历史、作用与地位,谢谢他们不厌其烦的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