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旬邑深度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4582161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旬邑深度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关于旬邑深度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关于旬邑深度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关于旬邑深度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关于旬邑深度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旬邑深度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旬邑深度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旬邑县 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报告,报告人:XXX 2016年3月31日,1,1,旬邑简介,旬邑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古称豳(bin),秦封邑,汉置县。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截至2011年,全县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1镇、187个行政村、29万人口。,2,1-1、历史,秦(前221前206)时,属内史,为栒邑县。秦始皇并六国后,为别于诸郡,特称京师为内史。通鉴注说:“秦内史兼治汉三辅”。十道志说:“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旬邑县地处三辅,或曰处关中,正属内史。战国秦置栒邑县,秦统一后,因之不变,仍为

2、栒邑县。 西汉(前2068)时,属右扶风,仍为栒邑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元年(前206)属雍国(秦灭,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二年属中地郡,九年(前198)属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右扶风。右扶风统县21,栒邑序列11。 新莽(923)时,属京尉郡,仍为栒邑县。三辅黄图:“王莽分三辅为六都尉,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10县,属京尉大夫。” 东汉(25220)时,属司隶校尉部右扶风,仍为栒邑县。后汉书郡国一:司隶右扶风统县15,栒邑序列12。 三国(220265)时,属魏之雍州扶风郡,后改属新平郡,仍为栒邑县,后省。据三国郡县表附考

3、证记载,魏的扶风郡统县15,栒邑序列12。兴平元年(194)曹操分扶风、安定2郡数县设新平郡,栒邑属之。至文帝黄初七年(226)已无栒邑名。雍正陕西通志说)“魏省栒邑”。,3,西晋(265316)时,旬邑县境置有3县,均属泾州新平郡,一为三水县。中国地名大辞典于“栒邑”条说:“北魏徙三水来治。”陕西地理沿革说:“汉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设三水县,北魏太延二年(436)迁设于今旬邑县。”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说:三水县属新平郡。魏书地形志下:泾州统郡6,其三为新平;新平郡统县4,其三为三水。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二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二为爰得县。西汉爰得县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北魏迁设来

4、县。三为高平县。西汉高平县设于今宁夏固原县境,北魏迁设来县。 北朝西魏(535557)时,先属恒州,次属南豳州新平郡,后属豳州新平郡,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西魏置恒州,亦汉栒邑地。”雍正陕西通志西魏州郡县统属考:恒州辖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西魏大统元年(535)曾于县内兼设恒州(实为侨设),不久即废。”辞海历史地理于“南豳州”条说:“州名。北魏置。以州境北有豳州相对而得名,治所在白土(今彬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泾川地。”南豳州于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豳州。陕西地理沿革:西魏豳州新平郡辖有三水县。 北朝北周(581618)时,撤销爰得、高平2县,辖地并入三水县,属

5、豳州新平郡。雍正陕西通志北周州郡县统属考:豳州新平郡辖白土、三水、永寿3县。,4,隋(581618)时,先属豳州,次属北地郡,后属新平郡,为三水县。元和郡县志:三水于“开皇三年(583)以县属豳州”。辞海历史地理:“北地郡,大业初改豳州置。治所在安定(今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合水、正宁、庆阳南境及陕西旬邑、彬县。”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隋北地郡义宁元年(618)领安定、罗川、襄乐、朋原、新平、三水6县,二年(619)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 唐(618907)时,属京畿道邠州,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大唐分置15郡,此(古雍州)为京畿关内道”。京畿道的邠州,按通典所列统

6、4县,三水序列2。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形一、元和郡县志、雍正陕西通志、清代各版三水县志等,均谓邠州统有三水县。 五代(907960)时,先后出现10国,是唐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延续,旬邑县先后属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邠州,仍为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旬邑县沿革表列五代梁、唐、晋、汉、周均有三水县,均属邠州。 北宋(9601126)时,属永兴军路邠州,为三水县。宋史地理三:永兴军路邠州统县5,三水序列3。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同此。 金(11151278)时,属庆原路邠州,为三水县。金史地理志下:庆原路邠州统5县,三水序列末。西安府志:三水“唐属邠州,金因之”。,5,元(12711368)时,初

7、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为三水县,至元七年(1270)并入淳化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中国历史地图集七册1314图,元陕西行省巩昌路辖县标有三水。关于并入淳化时间,元史地理三、大清一统志元代行政地理研究沿革陕西、雍正陕西通志等都说是“元至元七年”(1270),而清康熙、同治三水县志创修城池记等却说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但“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的最后一个年号,至正十八年到元亡只有10年时间,如果这时并入淳化,可以说觅代存设三水县。今查大元一统志中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领县2,为新平及淳化,无三水县。各版旧县志于“官属”类中,金县令后紧接明县令名,中缺元县令,据此,“至正”显

8、系“至元”之误,并入淳化时间,当以元至元七年(1270)为准。淳化县,按元史地理志三所载,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 明(13681644)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初仍并归淳化县,后复置为三水县。明史地理三于“三水”注说:“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析淳化县地置”。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三:“成化十三年始割淳化十六里置此邑(指三水县)。”创修城池记:“成化丁酉(十三年),居民思复故邑,上陈制下,仍立三水为县。”雍大记、各版旧县志说法同此。可见,成化十三年前,三水仍并入淳化;成化十三年,和淳化分置,三水复为县。大明一统志: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领县2,为淳化、三水。,6,清(16441911)时

9、,属陕西省凤邠道邠州直隶州,为三水县。清史稿地理十于“邠州直隶州”注说:“隶凤邠道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3,三水、淳化、长武。”大清一统志、雍正陕西通志等同此。 中华民国(19121949)时,依据全国行政区划一览表全国行政区划表现行行政区划一览表蒡、中华民国省道县区域表全国行政区域简表行政区域及旧辞海“附条”等记载,初仍为三水县,民国3年(1914)1月,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始属陕西省凤邠道,民国2年(1913)3月属陕中道,民国14年(1925)9月属关中道,民国17年(1928)撤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6年(1937)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1944)8月改属第

10、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又复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8年5月7日,在中共栒邑区委领导下,许才升率领旬邑县农民武装暴动,攻克县城。12日成立栒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30日起义失败。但从此以后,国民党栒邑县政权,名义上管理全县,实际上辖区仅限于今旬邑县的城关、张洪、原底、太峪等乡镇,不到县境的一半,并日趋缩小;其他乡镇,或为革命活动区,或为革命政权区。 革命政权的中心区,先后在本境的有: 关中分区原为关中特委,1935年11月设,区苏维埃政府驻今马家堡。1937年9月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仍驻马家堡。1940年初迁驻今看花宫,8月迁驻今马栏。1949年

11、5月迁往三原。,7,新正县1933年8月,在旬邑县及甘肃正宁县交界成立正栒邠革命委员念,1934年10月改为新正县,驻马家堡,1940年迁驻看花宫,1941年迁驻阳坡头。设有4区21乡,共3479户,16820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北部、东北部及甘肃正宁县南部、东部。 赤水县1935年2月,成立赤淳县苏维埃政府,10月撤销,在所辖东区改设淳耀县苏维埃政府,西区改设赤水县苏维埃政府。赤水县政府1937年3月从淳化县马家山迁至旬邑县今土桥马家庄,1941年3月迁往淳化县中嘴。设有4区26乡,共4005户,22289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清塬、石门、土桥及淳化县十里塬、华家山以北地区。 永红县1934年

12、10月16日,在今旬邑县底庙郭村成立,辖3乡26村,人口1.1万,面积65平方公里。1937年5月撤销。 马栏县1949年5月,在今旬邑县马栏设立,9月撤销。 栒邑县1947年5月22日,成立栒邑县政务委员会,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1948年4月,陕甘宁边区发展,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政区扩大到今旬邑城关、太村、张洪、原底、郑家等乡镇。,8,1949年2月12日撤销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栒邑县人民政府,3月改属陕甘宁边区西府分区。7月栒邑县政府迁入县城内。1949年5月2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政务委员会决定,栒邑县归属邠县分区,新正县、赤水县归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6月20日,将原新正县所梏三区、四区

13、、六区,赤水县所辖四区、五区,划归栒邑县,9月把马栏也划归栒邑县,仍属邠县分区。至此,全境一统于栒邑县,结束了数县并立,县域分割,县政不一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中国近代政区表记载,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栒邑县属陕西省邠县分区。1950年5月2日,划归成阳专区。1953年1月23日,撤销咸阳专区,栒邑县划属陕西省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栒邑县改由陕西省直辖。1958年12月合大县,撤销栒邑县,和长武同时并入彬县,直属陕西省。1960年12月划归咸阳市。1961年8月22日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同时复设陕西省咸阳专区,旬邑

14、县属之。1964年9月10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改为旬邑县。1970年咸阳专区改称咸阳地区,辖旬邑等13县。1983年10月5日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旬邑县受辖至今。,9,10,1,旬邑简介,1-2、气候,旬邑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度适中,雨热同期,冬暖夏凉,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9601350米,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而且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环境无污染,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旬邑县的气温分布,明显受地形的制约,一般都是塬区高于山区。年平均气温塬区9.1,山区的转角7.1;一年

15、中,冬季的1月气温最低,黄土塬区-4.6,山区-6左右,夏季的7月气温最高,塬区21.5,山区20左右;春季塬区4月的气温10.6,秋季的10月气温9.9。,11,1,旬邑简介,1-3、经济综述,“十一五”以来,旬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域经济全省排名从2005年的69位进到2010年的28位,前进41位,2008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9.3亿元,是“十五”末的4.3倍;农业总产值23.3亿元,规模工业产值55.5亿元;区域内财政收入5.7亿元,是“十五”

16、末的9倍;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是“十五”末的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是“十五”末的2.5倍,净增26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6元,是“十五”末的3倍,净增1044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12,1,旬邑简介,1-4、文化,旬邑县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诗经中的豳风公刘等便产生于旬邑县。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旬邑人民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众多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使当地文化艺术融合了陇东、陕北和关中的地方特色。 民国时期,文化事宜由县政府教育科兼理。民国35年(1946)设立民教馆。演出团体也比较活跃,新型文艺形式如话剧、歌剧、黑白无声电影等相继传入。 建国后,旬邑县文化面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