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老年后循环脑供血不足65例临床观察【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57326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尼莫地平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老年后循环脑供血不足65例临床观察【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尼莫地平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老年后循环脑供血不足65例临床观察【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尼莫地平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老年后循环脑供血不足65例临床观察【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尼莫地平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老年后循环脑供血不足65例临床观察【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尼莫地平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老年后循环脑供血不足65例临床观察【临床医学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尼莫地平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老年后循环脑供血不足 65 例临床观察【关键词】 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 缺血性脑血管病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我科自 2003 年 12 月2007 年 10 月 119 例 65 岁以上住院老年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65 例和对照组 54 例进行治疗观察,所有病例均以眩晕为初始及主要症状,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同时合并下列其中 1 项以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单眼或双眼一侧视野视力丧失。平衡失调、眼震、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良等。病人全部做 CT 或(和)MRI,排除脑干、小脑及枕叶的出血或梗死,并在治疗前、结束后进行颅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流变

2、学检查。一般资料:治疗组 65 例,其中 6570 岁 30 例,7175 岁 24 例,7680岁 6 例,8185 岁 5 例,平均年龄 695.1 岁。对照组 54 例,其中 6570 岁24 例,7175 岁 18 例,7680 岁 8 例,8185 岁 4 例,平均年龄 684.1 岁。眩晕特点:38 例为视物旋转,18 例为景物晃动,28 例为两者均有或先后出现,伴随症状一侧或四肢麻木 26 例,一侧或四肢无力 16 例,视物不清、复视 10 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经 t 检验 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尼莫地平注射液 46mg 溶于 0.9%氯化钠液2

3、50500ml,以 0.250.5mg/小时滴速,输液泵控制下泵入,维持血压120/70mmHg 左右,710 天为 1 疗程。中药自拟方“通脉定眩饮”:天麻1015g,丹参 2030g,川芎 1215g,葛根 1520g,钩藤 1520g,怀牛膝12g,黄芩 12g,桃仁 10g,郁金 12g,九节菖蒲 12g,焦生地 10g,红花 10g 为主方。苔白腻加白芷 10g,薄荷 3g,灵磁石 10g 芳香化浊;苔黄腻加夏枯草20g,菊花 10g,竹茹 10g,半夏 10g,陈皮 10g;肝肾阴虚加桑寄生 20g,夜交藤 30g,益母草 20g,1015 天为 1 疗程。对照组:香丹注射液溶于

4、0.9%氯化钠 250500ml,口服尼麦角林或甲磺酸倍它司汀等药物 1015 天。治疗前、结束后分别观察血流变学变化,并应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变换头部位置无视物旋转或晃动,伴随症状消失。有效:静止时无视物旋转或晃动,但变换头部位置可诱发,且存在部分伴随症状。无效:眩晕无改善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结 果治疗组治疗前、结束后血流变学变化,见表 1。椎动脉血流变化:治疗组治疗前、结束后椎动脉血管阻力有明显变化,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明显,P0.05。见表 2。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总有效率:结果见表 3。表 2 65 例治疗前、结束后椎动脉血流变化表 3

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总有效率 两组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分别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讨 论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Fields 用脑血管造影证实,后循环脑供血不足因狭窄而缺血时,常形成很多不充分的侧支循环,只要轻度低血压即可发生供血不足。老年人大多存在明显的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且后循环侧支循环形成很不完全,前庭神经核是脑干内最大的神经核,对缺血、缺氧较敏感等只要有诱发轻度的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因素,即可诱发严重的眩晕1。尼莫地平是一种脂溶性钙通道阻滞剂,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作用是与 L-型钙通道结合,减少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开放的数目,从而限制

6、钙离子进入细胞,具有抗血管收缩作用,使小动脉血管舒张。同时钙离子是将细胞膜兴奋性和细胞内分子反应联系起来的细胞信使,抑制钙内流能保护神经原免受一系列损害的影响,具有抵抗短暂缺血和缺氧的影响。在下丘脑、尾状核和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尼莫地平的结合位点数目非常多,可直接作用于大脑局部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因此低剂量尼莫地平即具有抗血管收缩和抗缺血效应。 中医认为:后循环脑供血不足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表现为正气不足,又挟风、挟痰、挟瘀,发生多由于情志所伤、生活起居失宜、气滞血瘀、闭阻经络。或由于饮食失节、劳倦内伤,特别是肾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气随血流、上扰清窍,脉络一时瘀阻而发为本病。

7、病位主要在肝、肾、脾三脏,在标为风、火、痰、湿、气虚血瘀,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中药自拟方“通脉定眩饮”:天麻、钩藤、丹参、川芎、葛根、怀牛膝、桃仁、郁金、九节菖蒲、焦生地、红花为主方。苔白腻加白芷、薄荷、灵磁石芳香化浊;苔黄腻加夏枯草、菊花、竹茹、半夏、陈皮;肝肾阴虚加桑寄生、夜交藤、益母草。可使血液中红细胞聚集现象减轻,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利于血液运行。配合尼莫地平小剂量定量泵入扩张椎动脉,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使眩晕症状消失。中西药配合切中病机,标本同治,效果显着,且无不良反应。【参考文献】1 李建章,姚淑芬.头痛头晕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