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课件(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523789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8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课件(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逍遥游》课件(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逍遥游》课件(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逍遥游》课件(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逍遥游》课件(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逍遥游》课件(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课件(人教版必修5)(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 了解庄子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逍 遥 游,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快速浏览课文。,一共有三处。,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笑的对象又分别是谁呢?,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蜩和学鸠还有斥鴳 为什么要笑大鹏呢?而宋荣子为何又要笑那些当官的人呢?,BACK,提示:首先找找看原文?,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我决起而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 SO蜩与学鸠认为大鹏要高飞做太多的准备,不够逍遥。,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反对。 看作者的比喻?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呢? 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 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原文回答),依靠风力才能飞翔,小知不及大知,返回,我们还是在原文中来找找线索!,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在斥鴳眼里,翱翔于蓬蒿之间和“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同样逍遥,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3、,对于斥鴳,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反对 从那句话可以看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说叫什么?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返回,提示:我们继续找原文吧?,“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觉得他们“自我感觉太良好”,对于宋荣子,庄子又怎么看?,否定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

4、,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在文章中还提及了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等,庄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庄子“笑”万物!,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庄子的逍遥观三“无”,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5、,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庄子“逍遥观”的消极或者积极的问题。,从庄子的褒贬来看吧。 如果说庄子的“逍遥观”就是无为,就是顺应自然,那么为何作者对鲲鹏做了大量浪漫奇丽的描写,而对于蜩与学鸠,对于斥鴳,都是毫无保留的否定?,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由此可以想象鲲是多么巨大的鱼啊!汪洋大海在他眼中,恐怕也只是像游泳池一般吧!尔雅解释:鲲,鱼子也。

6、小鱼能长到几千里长,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鲲并不以此自满,他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不管长到如何巨大,仍只能游在海中,是平面的动物,过的仍是有涯、有畔、有限的北冥生活。直到他化而为鹏,才能脱离海的范围,上下四方,任其游走。由小而大,只是生命的成长;由大而化,是境界的提升。鲲虽大,但不以此自满,他化为鹏,向另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南冥飞去。人也如此。,矮小者安于矮小,貌丑者不以貌丑为恶,这也算是一种逍遥。由于矮及丑是形体所限,不是人力可以改造的,能自适自安是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是逍遥的真意。如果智浅者安于智浅,德浅者安于德浅,由于智慧及德行不是形体所限,而是人力可以加以改造的,

7、但是却自满自视而不加以求进,这是消极的颓废思想,并不是逍遥的境界。人们都安于现状,短视近利,丝毫不知道有更上一层的目标可以追寻。于是,庄子便提出了大到无法想象的鹏鸟,使人们听到从未听说过的事,强迫人们去想以前从未想过的事,而不再只是局限于目前的短暂事物。庄子提出鹏鸟,是告诉人们还有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要追寻,而不能自满于现况。,那本文体现出了几种生命的层次呢?,人生的第一个层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第二个层次则是宋荣子 。 第三层次的人是列子。 第四个层次则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呜呼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生

8、的第一个层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就是一个人他的知识可以尽一官的官职,他的行谊可以得到一乡人的肯定,他的德行可以得到一国之君的赏识,可以得到一国之人的相信。使自己的行为合于社会角色得典范,并以此做为自我期许的最高目标,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社会的需求之中,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并非不好,问题在于他们把它当作人生的最终目的,一生被功名拘束。,BACK,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以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宋荣子笑那些有功有名的人。而他本身对于世俗礼法并不给予绝对得

9、肯定,他自有自的行为道理。当他的行为恰好合乎世俗所需,而博得世人的称誉时,他的内心并不会特别的欢喜。因为这种价值并不是他想追求的,得到称誉并不是他的期望,也不是他行为的目标。,BACK,反之,当他的行为被社会批判,遭到世人谴责时,他的内心也不会沮丧,因为世俗一切,他早就不放在心上。可是,宋荣子虽然做到了无功无名,不把社会价值放在心上,但是他仍然不能做到无己。因为他有己,所以还有自己与别人的分别,才会对第一层人犹然笑之。因此庄子才会说犹有未树也。,夫列子欲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是道家的人物,他化除了社会人文的需求,做到了无功无名;

10、他将精神放在自然事物上,投入了大自然之中,做到了无己。因此,他可以乘风而行,和第一、二层的人比较,他似乎高明多了。,BACK,可是,列子只是随风飘去,又随风飘回。他仍受到了形体的限制,并且有待于风。风将他吹向东,他并不能向西;无风时,他也不能乘风而行。看起来好像是可以逍遥遨游于四方,其实仍要等待起风时才能乘风而去。这些在庄子眼中,都不是真正的逍遥。,第四个层次则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呜呼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与列子的境界相比又更高了一层。列子是乘风而游,但是到达第四层次的人已经是融合于自然之中,摆脱了内外的观念。到了这境界,可以与道化合,遨游于无穷宇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要依靠什么呢?已经达到无待的境界了。,BACK,从有功、有名、有己的社会理想人格,到无功无名但仍有己的宋荣子,再道无功无名无己但仍有待的列子,最后到超脱一切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庄子提出这四种层层上比的境界,让世人认识自己的定位,并作为超越自己的标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