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玻璃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泓域咨询MACRO/ 玻璃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基本信息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玻璃钢项目(二)项目选址xxx工业园区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和现行标准的允许范围,不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三)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8097.38平方米(折合约12.14亩)。(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8.37%,建筑容积率1.67,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23%,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95.76万元/亩。(五)土建工程指标项目净用地面积8097.38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5536.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522.62平方米
2、,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9056.82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978.33平方米。(六)设备选型方案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45台(套),设备购置费677.98万元。(七)节能分析1、项目年用电量828387.25千瓦时,折合101.81吨标准煤。2、项目年总用水量5999.56立方米,折合0.51吨标准煤。3、“玻璃钢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828387.25千瓦时,年总用水量5999.56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02.32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32.31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1.15%,能源利用效果良好。(八)环境保护项目符合xxx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符合xxx工
3、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3275.3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376.5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56%;流动资金898.7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44%。(十)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6544.00万元,总成本费用5116.47万元,税金及附加56.02万元,利润总额1427.53万元,利税总额1680.45万元,税后净利润1070.65万元,
4、达产年纳税总额609.8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3.58%,投资利税率51.31%,投资回报率32.69%,全部投资回收期4.56年,提供就业职位126个。(十二)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在技术交流谈判同时,提前进行设计工作。对于制造周期长的设备,提前设计,提前定货。融资计划应比资金投入计划超前,时间及资金数量需有余地。二、项目评价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xxx工业园区及xxx工业园区玻璃钢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xxx工业园区玻璃钢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2、xxx(集团)有限公司为适
5、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玻璃钢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xxx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126个,达产年纳税总额609.80万元,可以促进xxx工业园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3.58%,投资利税率51.31%,全部投资回报率32.69%,全部投资回收期4.56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4.56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6年全国R&D经费支出1550
6、0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08%,比2011年增加0.25个百分点;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9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有效专利628.5万件,是2011年的2.3倍。但同时,我国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较低,许多研发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中试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较低,组织机制尚不完善;协同创新模式较为单一,缺乏能够长久合作的机制;国家层面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各方对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性不足,各类创新平台对于技术创新
7、的支撑服务作用尚不明显。“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阶段,是新旧动力转换特别是新动力加速形成的核心阶段。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省制造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三、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平方米8097.3812.14亩1.1容积率1.671.2建筑系数68.37%1.3投资强度万元/亩195.761.4基底面积平方米5536.181.5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3522.621.6绿化面积平方米978.33绿化率7.23%2总投资万元3275.312.1固定资产投资万元2
8、376.532.1.1土建工程投资万元1055.662.1.1.1土建工程投资占比万元32.23%2.1.2设备投资万元677.982.1.2.1设备投资占比20.70%2.1.3其它投资万元642.892.1.3.1其它投资占比19.63%2.1.4固定资产投资占比72.56%2.2流动资金万元898.782.2.1流动资金占比27.44%3收入万元6544.004总成本万元5116.475利润总额万元1427.536净利润万元1070.657所得税万元1.678增值税万元196.909税金及附加万元56.0210纳税总额万元609.8011利税总额万元1680.4512投资利润率43.58
9、%13投资利税率51.31%14投资回报率32.69%15回收期年4.5616设备数量台(套)4517年用电量千瓦时828387.2518年用水量立方米5999.5619总能耗吨标准煤102.3220节能率21.15%21节能量吨标准煤32.3122员工数量人126 第二章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一)公司名称xxx集团(二)公司简介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无为而治”的企业管理理念,以“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的企业文化核心思想为指针,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咨询与合作。公司能源计量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善而准确的计量器具配置,就不能为企业
10、能源消费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能源计量工作也是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项目承办单位依据ISO10012-1标准建立了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并通过审核认证;随后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xx省质监局关于加强全省能源计量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依据国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76-2006)的要求配备了计量器具并实行量化管理;项目承办单位已经建立了“能源量化管理体系”并通过了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评审认证,该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项目承办单位对能源计量仪器(设备)的管理力度,实现了以量化管理促节能,提高了能源计量数据的真实
11、性、准确性,凭借着不断完善的能源量化体系,实现了对各计量数据进行日统计、周分析、月汇总、年总结,通过能源计量数据的有效采集、处理、分析、控制,真实反映了项目承办单位能源消费的实际状态,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承办单位的能源综合管理水平。二、公司经济效益分析上一年度,xxx(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86.16万元,同比增长17.34%(618.51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玻璃钢生产及销售收入为3449.07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2.39%。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043.66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2.55万元,增长率
12、14.55%;实现净利润782.75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0.89万元,增长率25.87%。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项目单位指标完成营业收入万元4186.16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万元3449.07主营业务收入占比82.39%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17.34%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万元618.51利润总额万元1043.66利润总额增长率14.55%利润总额增长量万元132.55净利润万元782.75净利润增长率25.87%净利润增长量万元160.89投资利润率47.94%投资回报率35.96%财务内部收益率21.06%企业总资产万元7691.46流动资产总额占比万元36.27%流动资产总额万元278
13、9.61资产负债率21.17% 第三章 项目必要性分析一、项目建设背景1、中国制造2025政策体系不是重新打鼓另开张式的推倒重来,更不是让原有政策长期化、固化和僵化。而是在保持现有专项产业政策合理性要素的基础上(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型制造、自主创新示范园区、鼓励“双创”、工业“四基”工程、中小企业发展等),根据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聚焦政策资源,优化完善政策内容,统一政策平台,提高施策精准度,形成政策平台的整体升级。坚持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基于对全球资源的巨大依赖和提升未来制造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青山碧
14、水的盼望和要求,推进绿色制造都到了紧迫关口。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行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坚持结构优化。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贯穿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虽然我国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加快构建高端引领、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作为中心任务,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和生产业,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把我市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到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300亿元,建设西部绿色食品饮料基地、生物医药基地、石墨新材料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打造“一区三百四基地”。2、坚持开放融合。开放融合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应用,加快推进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