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运用》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500916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9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的运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训诂学的运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训诂学的运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训诂学的运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训诂学的运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的运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的运用》ppt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诂学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研究,逐步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而且日益深入。同时,语文教育的发展,使训诂的工作既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又有广泛、迅速普及的必要和可能。有人认为,当阅读古代文献发生困难或某些古代文献需要普及的时候,只要作一点翻译工作,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就可以为一般人接受了。事实上,问题没这么简单,要想准确描绘古代的状况,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细腻地再现古人表达的神情,翻译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比如说:,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2、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其中的“卮”一般译作“杯”“碗”,这样就会使人产生疑问,项羽为何会有此问话。其实,“卮”是一种圆形的酒器。应劭说:“卮,饮酒礼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这样疑问自然就解除了。 训诂学的运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 1、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确认古汉语词语的正确含义 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该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时”是“伺”的假借,意为“窥测”。这个说法比较牵强:第一,“时”与“伺”古代同韵而异纽,“伺”是很晚出的词形,是“司”的古字。第二,意思上也很勉强,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载他言行的书,不

3、会用这种形象来描绘孔子。其实,“时”应该是“待”的假借,意为“等侯”。,首先,推求古音的正确读法。根据章太炎二十三部音准和黄侃古本音,“时”的古音读di,与“待”同音。二字均从“寺”得声,声符相同。其次,文献中有“待”假借为“时”的习惯用法。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步,门外谓之趋。”这是讲人在宫中的动作。“时”即是“待”,今写作“呆”,即“停留不动”。再次,今天的“待”有二音,一读平声,或写作“呆”,当“停留”讲;一读去声,当“等候”讲。文献里有“待”当“等候”讲的用例,如左传文公十五年:“立于朝以待命。”,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有的注解说:“声声思,一声

4、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是以“情思”释“思”,未为确切。“思”字古有忧、悲、哀、愁之意。诗经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思、悲对文,则思即是悲。洛阳伽蓝记卷一引北魏庄帝五言诗:“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思、哀对文,则思即是哀。,2、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在古文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疑难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各家说法都不对;要么只有一家说法最佳。要想明了各家说法的是非得失,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训诂学修养。 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

5、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其中的“微闻”有的注为“略略听到”,有的注为“暗中听到”,哪种说法对呢?首先,从文章本身来看,“微闻”与“窃言”相呼应,窃言就是私下里议论,微闻就是暗中偷听;其次,训“微”为暗中,有训诂上的根据。尔雅释诂:“隐、匿,微也。”是微有隐匿之意,隐匿与暗中义相通。汉书景十三王传:“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这个“微闻”也是暗中探听的意思。因是谋反,自不免偷偷摸摸,不欲人知;既是偷偷摸摸。不欲人知,则外人便非暗中探听而不能得知。说文有

6、一个“覹”字,训为“司”也,司就是伺探、伺察之伺的本字,则覹当为微的后出专字,用以表示伺探、伺察之意。所以,我们能够判断:微闻就是暗中听到,训微略略听到,则是以今义误解古义,是不正确的。,3、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课本或选本中常出现该注却未注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是注不出,因而加以回避;二是把难的当成容易的,以为无需注释。 三国志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

7、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其中“保其岩阻”一句,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没有注“保”,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闻见惯,不用注释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注释的就是“保”。“保”字在此是“依仗、凭借”的意思。“保”字若训为保守,便会变积极意义为消极意义,与原意大相径庭。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保就是恃;左传僖公二年:“保与逆旅。”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保君父之命。”杜预皆注保为恃。吕氏春秋诚廉:“阻兵而保威”高诱注:“保,恃也”颜氏家训勉学:“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

8、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依、保对文,则保犹依也。,4、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错误,并加以匡正。 史记屈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 高中语文课本注:“意思是,绝没有受尘世的滋浊垢污。”此处,其实用“受”来注释了“获”,又犯了以今义误解古义的毛病。“获”字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辱”,该句即“不为世之滋垢所辱。”广雅释诂:“濩、辱,污也。”又“获,辱也。”是“获”有“辱”义之证。,5、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道其所以然 孔雀东南飞:“举手常劳劳,二情常依依。”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劳劳,怅然若失的状态。”这是讲的通的。但是为什么“劳劳

9、”会有此义呢?诗经陈风月出:“劳心悄兮”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两文相照,可知“劳”即“忧”也。汉书谷永传:“损燕私之闲以劳天下。”颜师古注曰:“劳,忧也。”淮南子汜论:“以劳天下之民”高诱注:“劳犹忧也。”此均证明“劳”字古有忧义,而忧义与怅然若失之义是相通的,所以,“劳劳”可以训为怅然若失。,二、指导古籍整理 1、训诂与校勘 清代段玉裁经韵楼集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 难认为校书的困难不在照本改字不讹不漏,而在 于难决是非。陈垣元典章校补释例论校勘之法 有四,其四曰“理校”,即“不凭本而凭理也”。 墨子非儒下:“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 身,羸饱伪行以自饰。” 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认为“羸饱”

10、本作 “赢饱”,“赢”之言盈也,“赢饱”正对上文“饥约”而 言,今本饱下则脱“则”字,“赢饱”又讹作“羸饱”,则 义不可通。,2、训诂与标点 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 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 训诂。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两钱散,成得 药,去五六岁,亲中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 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 “去”者藏也,“去、弆、举”三字均有藏义。中华 书局标点本由于不明“去”有藏义,将这句断为“复与 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3、训诂与注释 注释古书,必须明训诂,正如宋樵所说:“古人之言所以 难明者,非谓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

11、也;非为 夫人之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之难明 也。”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云:百 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 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有些注释将“僵”理解为僵死、僵硬的意思。其实,僵是 倒下的意思。说文人部:“僵,偾也。”说文足 部:“踣,僵也。”都是倒意。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 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 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 处。”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4、训诂与翻译 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其 中,而要作到信就是要正确、准确,就必须通训诂。

12、老子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人将这几句话翻译为“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 适,过得习惯,”此与原意相违。前四句其实是语法学中 所说的意动用法,意即“认为怎么样”或“以为怎么 样”,并非是真实的。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回到“复结绳而用 之”的原始社会去,过一种“返朴归真”的缺乏物质文明,但在 精神上,却又以这种原始生活状态为高尚美好,所以才这么 说。意思是说:以自己所吃的为香甜,以自己所穿的为平漂 亮。实际上,并不香甜,也不漂亮。,三、指导辞书编纂 1、纠正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 字典辞书在释义上存在个别的失误,是难免的,问题是

13、 这种失误一般不容易发现。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训诂知识, 懂得训诂的条例和方法,这种失误是可以发现的。 修订本辞源“会”字条,第六个义项是“能”,引景德 传灯录卷一二和睦州龙与寺陈尊宿:“师禅指一声 云:会不?云:不会”一句为书证。其实,此“会”当训为 “领会、晓解”,不是“能”的意思。“会”字屡见于禅宗语录,均 为晓悟义,如该书卷二:“尊者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该 书卷四:“某甲不会,乞师指示。”,2、考索和补充被漏掉的义项 辞海词语分册列“自”七个义项。实际 上,“自”古有“虽”义,当补收。汉书食货 志:“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储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王 莽传:“自

14、莽为不顺时令,百姓怨恨,莽犹 安之。”“意”辞海列六个义项,缺“疑”意。 汉书张仪传:“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 璧,门下意张仪。”,3、发掘词义系统内部的联系 说文玉部:“理,治玉也。”段玉裁注云: “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 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 理以成器不难,谓之 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 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戴 先生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 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 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曰:知分理之 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 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 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洁人之情, 而无不得其平也。”段玉裁和戴震对“理”的研究,就发 掘了“理”字的词义系统内部的联系:理字本义为剖 析,由这个本义引申,可得出分理、肌理、腠理、文 理、条理、天理诸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