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494996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章 信息处理机器:计算机系统,主要内容: 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 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2.1 从历史走向未来 计算机的发展史,2.1.1 现代计算机的“史前”时代(1946) 中国古代普遍采用的一种计算工具“算筹”。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是两千年前中华民族发明的算盘,这是人类借助于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开端。,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图2-1 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左)与算盘(右),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是计算机发展史上不寻常的时代。 如果按时间序列划分,在近代对计算机的发展史做出贡献的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 (1)1642至1643

2、年,帕斯卡(Blaise Pascal) 发明了一个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 (2)1674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 (3)1812年,为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开始考虑设计机械操纵的计算机。,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4)1847年,英国科学家乔治布尔(GeorgeBoole)创立了逻辑代数,亦称布尔代数。 (5)1925年左右,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制成了一台大型的模拟计算机,他们用齿轮的旋转角度来表示所要计算的量。

3、 (6)1936年,英国科学家图灵(A1an M.Turing),提出了可计算计算机的概念,后来人们称他描述的计算机为“图灵机”。 (7)1943年1月,霍华德艾肯(Howard H. Aiken)在哈佛大学研制成功名为“ASCC Mark I”的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8)194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程师普雷斯珀埃克特(J.Prespcr Eckert)博士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博士开始着手研制“埃尼阿克”。,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2.1.2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工作原理可概括为:“存储程序,顺序控制”。其基本思想

4、是: (1)计算机可以使用二进制; (2)计算机的指令和数据都可以存储在机内。 冯诺依曼提出的“存储程序原理”,导致现代意义的计算机的诞生。主要由5部分组成: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2.1.3 第一台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2月5日,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了(图2-4)。,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图2-4 采用电子管的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1946),ENIAC的计算速度比以前的计算工具有了显著的提高,每秒钟可作5000次加法或40

5、0次乘法。 2.1.4 现代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1.采用电子管计算机的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图2-5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 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图2-6 电子芯片、晶体管和LED 都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2.采用晶体管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和FORTRAN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晦涩难懂的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

6、展史,图2-7 IBM公司于1959年生产的IBM 7090型是采用晶体管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3.采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 1964年4月IBM 360系统问世,使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里程碑式的产品(图2-8)。,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图2-8 用于美国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IBM 360计算机(1964),4.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至今) 目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可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上千万个乃至更多的元器件,如此高的集成度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得到增强。 在20世纪80

7、年代发生的特别重要事件是个人计算机(PC)的问世与普及。,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图2-9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IBM PC(1981),图2-10 Apple公司生产的iMac计算机,2.1.5 超级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 由数千个甚至更多的处理器组成,能完成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任务。 天河一号: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由6144颗CPU和5120颗GPU组成,内存容量98TB,共享磁盘容量1PB,每秒4700亿万次运算速度,2010年列世界第一。,2.1 从历史走向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8、 硬件系统通常指机器的物理系统,硬件系统是指所有构成计算机的物理实体,它包括计算机系统中一切电子、机械、光电等设备。 所谓软件系统则是指管理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资源、控制计算机运行的程序、命令、指令、数据等,广义地说,软件系统还包括电子的和非电子的有关说明资料,说明书、用户指南、操作手册等。,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2.2.1 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型机根据工艺结构、外观形式和应用目的,可分为台式机和便携式两类。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应由微处理器(运算器和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图2-11)。,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图2-11 微型计算机 系统基本结构,2.2.2

9、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在微型计算机中又称为CPU(中央处理单元的缩写),又简称其为处理器(Processor)。 CPU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其内部结构可以分为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三个部分,如图2-13所示。,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图2-13 CPU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人们常常用二进制位的位数(bit)来表示CPU的字长。 目前,微机的性能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型机,并且普遍采用双核(或多核)处理器。 计算机总线 用于各部件之间以及外部的各系统之间建立信号联系,以传递数据信息、地址信息和控制信息。 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数据总线:双向的,决定了CPU和计

10、算机其他设备之间每次交换数据的位数。 地址总线:单向的,决定了CPU的最大寻址能力。 控制总线,用来传送控制信号、时序信号和状态信息等。,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2.2.5 主存储器系统 主存储器是计算机内部存储器的简称,用于存放CPU正在处理、即将处理或处理完毕的数据,是CPU可以直接访问的存储器。 地址:系统给每个存储器单元赋予的唯一标识。 存储器容量的标识 计算机主存储 器中存储单元 的总数是2的方 幂,主要原因 是方便设计。 存储容量的大 小通常以(1024)个存储单元为度量单位。,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主存储器从存取功能上可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两大类。 只读存储器(R

11、OM)中的内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读取,但是不可擦写和更改,数据和程序将会被永久地保存在其中,即使是关闭计算机,ROM的数据也不会丢失,也就是说,它是非易失性的。 相对于ROM而言,随机存储器(RAM)是可读写存储器,即可对其中的任一存储单元进行读或写操作,计算机关闭电源后其内的信息将不在保存,再次开机需要重新装入,也就是说,RAM中的数据是易失性的。,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2.3.1 外部存储系统的基本概念 存储系统的组成:存储设备和存储介质。存储设备必须从存储介质中读/写数据和程序。 固定存储系统与移动存储系统 固定:存储设备通常安装或配置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如硬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 移

12、动:存储系统一般是独立的、可移动的,通过专用接口与计算机相连,如U盘、光盘、移动硬盘等。 易失性与非易失性存储器 易失性存储器:断电后数据就会失去的存储器,如RAM。 非易失性存储器(NVRAM):如U盘、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PDA、存储卡等,2.3 外部存储设备,2.3.2 磁存储系统 磁存储系统是一个精密的机电结合体,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主机送来的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磁记录信号,保留在涂有磁介质的盘片上,或者从盘片上将被保留的磁记录信号再转换成电脉冲信号送往主机。 1.硬盘存储系统 硬盘是一种采用磁介质的数据存储设备,数据存储在密封于洁净的硬盘驱动器内腔的若干个磁盘片上(图2-18)。 在磁盘片

13、的每一面上,以转动轴为轴心、以一定的磁密度为间隔的若干个同心圆就被划分成磁道,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数据就按扇区存放在硬盘上(图2-19)。,2.3 外部存储设备,2.3 外部存储设备,2. 磁盘冗余陈列-RAID 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数据备份技术。 具有容错处理和拯救数据功能。,图2-18 硬盘由多个磁头和盘片组成,图2-19 磁盘寻址结构示意图,2.3 外部存储设备,针对不同应用使用不同的RAID技术,称为RAID Level,公认的有Level0Level5。 Level不代表技术的高低。 RAID分为软件RAID

14、和硬件RAID。 3.光盘存储系统 对光存储介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存储单元的某种性质可以用某种方法改变以代表被存储的数据,同时这种性质可用光的方法检测出来。 最常用的方法是存储单元的光反射率代表存储的信号(1或0),如图2-20所示。,2.3 外部存储设备,蓝光光盘(BD):单层容量为25GB,可录制4小时的高解析影片;双层容量为50GB。 2010年制定的BDXL规格(高容量可刻录和可擦写光盘)支持100GB和128GB的容量。,CD光盘的表面的存储位(凹痕),DVD光盘的表面的存储位(凹痕),图2-20 光盘表面上的物理凹痕用来存储和表示0和1信号,2.3 外部存储设备,4.非易失性存储器

15、 如果通俗地解释非易失性存储器,那就是指那些断电后数据仍然能保留的半导体存储器。 闪存(Flash Memory)具有关掉电源仍可保存数据的优点,同时又可重复读写且读写速度快、单位体积内可储存最多数据量,以及低功耗特性等优点。 5.数据校验方法 奇偶校验:在每个字节中加上一个奇偶校验位,指示之前的数据中包含奇数个1还是偶数个1,每个字节发送9位数据。,2.3 外部存储设备,奇校验:假如每字节的数据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校验位为“0”,使得包括校验位的“1”的总数为奇数。 奇校验无法检测出双位错误。,2.3 外部存储设备,奇偶校验在RAID中的应用 例:在一个由4块硬盘构成的RAID系统中,3

16、块硬盘将被用来保存数据,第4块则用来校验,假设数据块A1=00000111,A2=00000101,A3=00000000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磁盘中,奇偶校验块Ap由A1、A2、A3异或得到,如果第2块磁盘出现故障,A2将不能被访问,如何得到A2的数据。,2.4 输入/输出子系统,2.4.1 计算机输入设备 1.键盘 键盘的工作主要由其内置的单片微处理器负责控制。 2.鼠标 鼠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自身的移动,把移动距离及方向的信息变成脉冲送给计算机,再由计算机把脉冲转换成鼠标光标的坐标数据,从而达到指示屏幕位置的目的。 3.扫描仪 人们通常将扫描仪用于各种形式的图像和文稿的输入。 扫描仪的主要指标为分辨率,它是用来表示扫描仪对图像细节表现的能力。,4.触摸屏 触摸屏作为一种多媒体输入设备,可使用户用手指直接在屏幕上指点或触及屏幕上的菜单、光标、图符等按钮,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就是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也会立即使用,有效地提高了人机对话效率。 电容式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