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74479341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doc(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向吴波学习心得体会篇一:学习吴波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吴波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深入学习了财政部老部长吴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遭到诬陷,身陷囹圄,未磨灭他的革命信念;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新中国的财政事业贡献他全部的力量;激流勇退,主动让贤,将进步机会让给年轻一辈;两立遗书,千叮万嘱,委托儿子在他逝世后将住房退还国家。他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崇高风范,是万千财政干部的楷模。作为一名初入职的财政干部,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向吴波老部长学习: 一是学习他坚若磐石、不屈不挠的理想理念。 吴波的一生中,经历了几度大起大落的沉浮。第一次是在

2、延安“大审干”时期,为了保障革命队伍的纯洁性和甄别混进延安的特务分子,组织上要对来延安的各类人士实行严格的“政治过滤”。吴波因为其特殊的经历而成为被审查的对象,并被严格关押审查了两年半。第二次是在建国初期,由于“新税制”的制订而导致的风波,吴波不仅没有退缩和躲避,而是在可能面临“反党分子”的定性、丢官甚至有牢狱风险的境况下,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并因此险些终结政治生命。第三次是在“十年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抄家、攻击、折磨中,始终敢于担当,坚持“我是财政 - 1 -部常务副部长,财政部的错,是我吴波的错,具体的事都是我办的,要承担责任,应由我来担责”。 在遭到非议、受尽委屈之时,他没有

3、选择沉沦和放弃,也没有对组织产生不满和怀疑,更没有将问题推向他人。他选择了相信组织,理性和平静地对待自己被审查的际遇,勇于承担责任和过错,并在这个过程中,更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实现了人生和革命事业的境界升华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执行政治纪律、遵守政治规矩、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一名财政干部,我应该向吴老那样,加强思想理论方面的学习,不断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锤炼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遵守党纪国法,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二是学习他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吴波同志一生都在践行“

4、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为解决干部食堂的吃菜问题,有块闲地种了菜,几年后蔬菜困难的问题解决了,空地栽上了葡萄树。为建围栏,行政司报了一个投资200多元的插竹篱笆的预算,吴部长看后批示说:要重新计算是插竹篱笆省钱还是拉铁丝省钱?经过重新测量计算,拉铁丝比插竹篱笆节省20多元,吴部长这才批准同意这个预算。有人认为是小题大做, - 2 -但吴部长却说,财政干部一定要明白,中央财政工作事关大局,任何大手大脚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虽然财政部每年支配几千亿元的资金,但这都是人民的血汗,财政收入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就像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江大河,不能因为财政收入多了,就不认真计算,随

5、意花钱。财政部机关至今挤在北京三里河的两幢办公楼里:北楼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南楼也是近二十年前修建的。不是财政部没钱,也不是国家不同意,但改善办公楼的计划多年都没启动。原因何在?从吴波等老一辈财政人开始,财政部留下了艰苦朴素的传统虽然管着大把的钱,要花在自己身上,还真舍不得!每个财政干部的岗位分工不同,职务高低不同,可做好工作、履行好职责却是相同的起码要求,履行职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政事业和党的形象。作为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我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要勤学习,多读书,多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背景,提高综合素养;要不怕挫折,敢于创新,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三是学

6、习他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吴波同志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在任部长期间不讲究待遇,当时,财政部的办公条件很艰苦,夏天炎热,总务处要给他配电风扇,他坚持不要。他的会客室的沙发又破又旧, - 3 -还带着补丁,总务处多次提出更换,他都不同意,说补补还可以坐。坚持不配专车、不为私事使用公车,即使因公开会,如果路程较近或者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都会步行前往。去外地出差他坚决拒绝高规格接待,常常自掏腰包支付餐费。他不喜欢奢华,更痛恨浪费,能简的尽量简,能省的尽量省,这是吴老的习惯。 吴波同志是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他一生两袖清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任部长期间对于收礼、送礼的行为深

7、恶痛绝。吴老一生没有什么存款,他的工资都用于生活和慷慨接济生活困难的同志,能留下的也就是单位分配给他的两套住房。即便是这样,他也在做通儿女的工作后,以年届85岁高龄、病重入院的身躯,写下了要求在自己及老伴去世后将房子交还财政部的遗嘱。遗嘱中他要求,去世后“将住房立即交还财政部”“不能以我的名义向财政部谋取任何利益,我去世后后事从简,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 吴波同志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深刻直白地告诫我们:作风建设绝对不是小事。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干部,贪污浪费距离我很遥远,但是我还是会从思想上绷紧这根弦,不触碰纪律的“高压线”。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向吴老那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8、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划清公私之间的界限,不占公家一丝一毫的便宜,养 - 4 -成优良的工作生活作风。 吴老已经逝世十年了,但他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品行却愈发让人感动。他的光辉事迹必将被一代又一代的财政人广泛传颂、学习,他的精神品德将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激励我们每一名财政干部,尽职尽责,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福利。 - 5 - 篇二:吴波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三篇吴波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吴波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一生谨慎,两袖清风;百年铁骨,不愧净尘 吴波,这个名字对于财政系统以外的人来说,可能从来没有听说

9、过。因为他没留下舍生取义的壮举,没说过激荡岁月的豪言,用当下时髦的话讲,没有爆料,无可炒作。可是,当我踏进财政部的大门开始工作那天起,吴波这个名字就经常耳边在响起。他是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离开我们已经10年,离开“第一财长”的位子也已经20多年,可是他又好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为 他,一生谨慎,对待工作之一丝不苟的态度,已经让人词穷到无法形容。财政部每年审批的项目、资金无数,当你做任何一次审核,任何一项测算,都会有前辈告诉你,当年吴部长在财政员工“建菜园的项目”上,是用篱笆围墙还是拉铁丝,要求做两套方案对比选择最经济实惠的,最终比较下来,拉铁丝可以省20元。无需教诲,不必多言,听了这个你

10、就应该知道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过手的每项预算和审批,你就应该自觉的领悟何为财政精神。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他经常说虽然财政部每年有千亿元的资金,但都是税务员们从纳税人那里几元几角甚至几分钱收上来的,是人民的血汗钱。为国家节约每一元钱,应当是财政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有的榜样带给你的是满腔热血的斗志,而有的楷模给你的是温润的滋养、身体力行的教育,让你明白什么是融入血液的精神,什么是大道至简的情怀,吴老,是后者。 他,两袖清风,生前克己奉公,身后毫无保留。“房子”,一个多么能触动人心的词汇,一个可以引无数青年竞折腰的物件儿,北京的房子均价应该在三万以上了吧,而吴老两次遗嘱要求还给国家的那两套“黄金地段

11、”的房子,保守估计上千万了吧。可是他没有留给后代,没有变价销售,他全部无偿退还给国家!因为他说他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没想过购置私产给后代。我想,这两份看似轻飘飘的申请还房的遗嘱,恐怕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最好诠释,对“共产主义战士”的最高敬礼!他去世后,留下的遗产总共才几万元,他让我知道原来“两袖清风”不是一个夸张的比拟手法,它可以是真实的描述性语句。现在社会是有些浮躁的,有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有人巴不得开通所有的社交软件来炫富,有人拿着老百姓的钱建官邸,有人用房子来装现金这些浮躁的气息炙烤着每个人的灵魂,而吴老的精神却如那早春的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用最朴实无华的行动演绎最高贵的情操,如那珠玉发着恒久而温润的光芒,让你得到坚守自我的力量。吴老的儿子吴威立先生曾做诗形容自己的父亲,“不向故国夸紫骝,一生谨慎唯运筹。桑梓一支夕阳曲,清风盈袖月满楼”,前半段说了事业,后半段讲了人生,现在读来,贴切至极。 近期有很多报道在讲述吴老的事迹,形容他的词汇很多是淡然,平静,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可是细细追溯吴老99年的人生岁月,我却想用“百年铁骨”来形容。因为他年 轻时在旧军阀部队里,几次宁可丢掉饭碗,也不与邪恶为友,不以人民为敌;因为他主持湖南赈灾,在随时会丧命的危险处境里,与贪官污吏智斗,使赈灾粮款免遭贪污,拯救了数万灾民;因为他端着国民党政府陕

13、西公路局长的饭碗,为延安和共产党做事,营救了大批红军,后来干脆放弃官禄投奔延安,加入了革命队伍;因为他在“文革”时期被批斗,却从不向上、下级推卸责任,说财政的工作是我负责,如果有错,是我一个人的错 如果灵魂也有重量,我不知道该在天平的另一端放置多少砝码才能撬动起吴老的净尘之灵。如果吴老泉下有知,一定会因为今天一个个财政人对他高山仰止,追随他的步伐,学习他的精神而感到安慰。 “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谨以此文,缅怀吴老。 (篇二)时代呼唤吴波精神 XX年2月6日,光明日报刊发了纪实性散文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讲述了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奉献给社会主

14、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文章一经发表便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并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广泛传播。大家纷纷挖掘并传颂有关吴老的故事。为响应财政部向吴波同志学习的号召,也为了编辑工作的需要,我查阅了很多关于吴老的资料和报道,从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开始,“吴老”这个形象一点一点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并愈发厚重。当我看到他在遗嘱中反复强调要归还给财政部的两套住房坐就落在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4号楼时,我的内心不禁一惊,因为我办公的地点在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我忽然间感觉到由距离亲近而带来的一种陌生的熟悉感,虽然我们从未谋面。这种奇妙的熟悉感让吴老和他的故事在我的心里生动起来。我想,他的身影应

15、该和我所能见到的每一位普通老人一样,那样真实而写满了故事。 来去无尘 身后无产 “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因此,我决定不购买财政部分配给我的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4号楼1101、1103两单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过世后,这两单元住房立即归还财政部。我的子女他们均已由自己所属的工作单位购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继续占用或承租这两单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义向财政部谋取任何利益。”“我去世后后事从简,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火化后骨灰就地处理不予保留。” 这封遗嘱立于XX年吴老多病之时,每次读来都心生感动。心静无尘、身后无产,这是吴老一生的追求。作为新中国第

16、五任财政部部长,他看轻名权利和自身的享乐,忘小我而执著于为人民服务的大事业,这才是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本色。在艰苦的岁月中,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这种淡泊和坚定并不鲜见,但在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日益好转的今天,一些领导干部却因为欲望在时代的大潮中自我蒙蔽、迷失方向,将做官看成追名逐利的途径,可谓与为官本质南辕北辙。1983年,吴老离休之后重返延安,对自己参加革命后的生涯做了一个概括:“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 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这让我认识到吴老是在用一种近于严苛的自省和自我认知的态度要求和评价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态度,才让他做到一生不为外物所动。今天我们需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因为它依然符合时代潮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的子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