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盘水苗族风采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29KB
约10页
文档ID:7444197
六盘水苗族风采_第1页
1/10

六盘水苗族风采 作者:安梅 日期:2011-07-11 11:56:18.0 浏览次数:288 次(一)苗族源起与分布 苗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纯朴、善良、智慧、且具开拓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该文化同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历史以来苗族有“九黎”、“三苗”、“南蛮”等等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将其统称为“苗族”早在五千年以前,苗族先民就已经形成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以“九黎”为名的强大的部落联盟,他们主要居住在黄河中游以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尧、舜、禹时,“九黎”部落同黄河东进的炎帝、黄帝部落为争夺领地而发生冲突,先战胜了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后又被炎帝、黄帝两个部落联盟打败,其成员向南退却,在江汉、长江中下游等地建立了“三苗”为名的部落之后,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活动的部分“三苗”成员融入了华夏族 历史上苗族迁徙频繁,因而支系较多,居住分散,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两省境内 据 2000 年 11 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六盘水境内共有苗族 215599 人六盘水境内的苗族分布:一部分于唐末年间迁入,其主要居住在今水城发耳、南开、钟山校场、月照一带。

另一部分系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由胡大海率领到贵州西部戌守之湖南城步、武岗苗兵,其后居住在今六枝双夕、长寨,盘县格所、舍烹、普古一带,水城顺场、肖坪、安居、常明、野钟、发射、猴场、布寨等地还有部分苗族系明正德年间(公元 1506 年至公元 1521 年)在洞庭湖一带被明军打败后,迁往湘黔边界雷公山,清时又遭征伐,直至清咸同年间太平军起义,他们才从雷公山突围迁往贵州西部,其后人居住在今六枝新场、堕却、箐口、牛坡,盘县刘官、羊场等地由于迁徙的时间不同,定居的环境不同及环境因素的制约,因而形成了九个较大的支系 (二)民俗 六盘水境内苗族,多居在边远的山区,多是聚族同村、同寨由于居山区,交通不便,与其他族往来较少,因此,苗族各支系的风俗习惯得到相对完整的保存   1、婚俗 市境内的苗族,由于支系众多,婚俗也较纷繁,且各具特色,但总体上还是大致相同一桩婚姻的成就,大都经历了恋爱、订亲、接亲三个阶段,但有的苗族支系中也有父母包办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苗族男女青年的思想也日趋解放,包办婚姻的现象逐渐消失 苗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历史上,在苗族中若发现一夫多妻或强占有夫之妇,当被架柴烧死。

若发现一妻多夫,当处以五马分尸 苗族历史上严禁与他族通婚,否则视为对本族的背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苗族也逐渐同其他民族通婚苗族历史上忌同宗同姓通婚,也称“鬼路”通婚,视此为犯乱古罪,按规矩,要架柴烧死辈份不同亦不能通婚,视此为犯乱伦罪,也要架柴烧死有的支系或地区,历史上有姑表开亲习俗,还有兄死弟招嫂的习俗,若无本家兄弟,嫂方可嫁外姓,但娶此女子的男子,要杀猪宰羊为娘家摆酒,向原夫家立“取婚书”,婚事才被认可 苗族多是自主婚姻,父母包办的较少父母为子女主张婚事,须取得子女同意,子女自主婚事,也须征得父母的同意 苗族由于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婚姻礼俗也不尽相同,但都各自保存了各支系完整的婚姻习俗2、丧葬习俗   六盘水境内苗族行土葬具体仪式有:孝终、孝尸、孝殓、孝丧、孝葬、孝节等,严肃而繁褥孝终,即老人病重时,其子女要轮流看护,并通知至亲好友前来看望老人弥留之际,由长子坐在床头上,两手将老人抱紧,其余子女则用手紧紧拉住老人双手,直至老人寿终老人逝世后,寨上族人帮助鸣丧炮,并给亡者修指甲,剪下的指甲用布包好交由子女收藏然后子女亲手给亡者沐浴,换新衣,并剪去衣裤上一切纽扣和带子上所打的结子,再用一块宽四尺、长八尺蓝布或白布,从头到脚将亡者盖好。

如死者为女性,沐浴后,要换穿绣花短衫或蜡染短衫、蜡染裙子、蓝布长衫和新麻布鞋,禁穿羊毛织花短衫沐浴、穿戴完毕后,将亡人头朝左停放在堂屋,以供祭悼 孝尸,亡人未入殓时,孝男孝女寸步不离守护,还要请几位族内老人在旁禁止猫、狗、鸡等动物从亡人身上跳过,禁止谈笑,保持肃静 孝殓,入殓前亡者子女要亲手将棺木洗净,并用土黄纸、土白纸于棺内各垫九层,用布将亡者身体缠裹五层,留出面部让亲友瞻仰入殓以后,亡者子女儿媳要为其做“替命破棺”仪式,即由长子手持两只小鸡(一只作替命鸡、一只作破棺鸡)跪于灵柩前,并说:“今天为你献替命鸡和破棺鸡”而后把鸡杀掉,将鸡肝煮熟,跪灵柩前,祭奠亡人及九代宗亲继后,长女身背弓,手持箭,对着灵柩喊三声:“爹(妈),起来和我们打仗去”,遂从大门出,开始绕转亡者为男,从左向右转九转;为女,则从右向左转七转此时,寨里族人青年也手持木棒白旗参加,亡者儿媳和青年妇女则点灯“照明”,让祖宗和阴间亲友“看见”子女孝顺 孝丧,是为老人办丧事最隆重的仪式开吊后,各至亲好友均来吊唁舅舅、姑妈、叔伯等前来吊唁,子女要到离家五百米处磕头,如对吊唁礼仪无意见,子女则返回家跪接其前来吊唁亡者女婿前来吊唁,子女也要跪接。

半夜,杀一头猪给死者“则苏格(收脚印)”,用一只开叫的红公鸡给死者“开路”根据死者生辰推算落葬期下葬,如不蓬下葬期,则可先把灵柩抬到墓地停放,并修一简易小房遮盖,子女要送饭送火三天 孝葬,亡人下葬时,子女率先抓一把土撒于灵柩上,在场人也如此跟撒据苗族古歌传说,苗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居住时就有此仪式古代,苗族作战死者下葬时,所有将士也要抓一把土撒在灵柩上以表哀悼葬后一年,子女要引死者灵魂归来“解簸簸”,即用一床新篾席垫在半路上,上置一个新簸簸,点盏灯,用刺竹做成卦,然后点亡者名三次,卜三卦若顺卜,则魂已归来,遂抬起席子和簸簸,儿媳等哭着在前点火“照明”回屋,将席子和簸簸放在堂屋上侧,边置一小三脚架,上罩一件绣有花纹的衣服到半夜杀一头猪给亡人做“巴鲁么”,即招待亡人、祖宗和至亲天亮时做好糯米粑,将其放在簸簸内,由亡人女婿滚簸簸,将糯米粑滚翻后,该仪式告毕   丧节,苗族很重视丧节,即老人寿终后,子女禁吃荤,儿子一月内不理发修面,不宴客,不唱歌跳舞 六盘水境内湘西方言、西部土语区苗族通常祭吊时为三、五、七天或九天三至五天称“首七”,五至七天称“五七”,九天以上称“斋”丧礼须请本族先生,祭奠仪式比汉族多九项,即:请水、请圣、拜忏、放灯、解结、做道场、祭脚天、加拣、缴杠等。

六盘水境内苗族多有“作嘎”即“打嘎”习俗,或称“转丁”、“砍牛”、“吊大鼓”等作嘎”为祭祀亡人的隆重仪式,分为“热嘎”和“冷嘎”人死后及时作嘎谓之“热嘎”,死后过一段时间再作嘎称之“冷嘎”苗族各支系“作嘎”不尽一致,一般分接魂、祭魂、转嘎三个阶段,历时三天 3、节日习俗 六盘水境内苗族多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很多节日也和其他民族节日相同如春节、三月三、清明、四月八、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其独具特色的节日有:跳花节、祭山节、坐坡节、坐花房、串月节等等 跳花节,又称跳花坡是苗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跳花节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围绕花树跳芦笙舞花树为预先选好的一棵枝叶繁茂、长势良好、独棵生长的常绿木姜子树,象征长年顺利、万事如意、兴旺发达此外还要同栽一棵竹子,意为节节高升花节的这天早上,芦笙齐鸣,歌师到选好的花树边用酒、鸡作一番祭祀后将花树砍下,待赶花的人到达一定数量时,在不断的芦笙奏鸣声和鞭炮声中,由两名选定的青年人手舞刀棍开路,两名芦笙手于左右奏乐,载歌载舞,歌师唱酒令,一人捧着红布,众人簇拥花树,将花树请到花场,而后先绕场三圈,再将花树栽到场中央寨老及主办者坐于树下,数百对芦笙手开始奏起萧穆的乐曲,绕花树跳芦笙舞,跳花开始。

此间,打扮得鲜艳夺目的苗族姑娘,穿戴整齐的苗家老幼则在四周围观看品评至下午两点以后“回潮”,即芦笙手回到花树前,郑重脱下插满箐鸡羽毛的英雄帽和芦笙挂于花树上,置于花树前,单腿下跪,向寨老和贵客叩拜,寨老则赏以酒、钱,如此往返三次才结束回潮”后,花树下的芦笙舞仍缠绵不断,至此,赶花的人们便开始走亲访友、拜见老人,谈情说爱,开展各种社交活动,整个场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然后开展比服饰、比饮食、比芦笙舞、比歌等等活动晚上,围着篝火谈天、交流,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相互讨信物,嬉戏打闹,意中对偶则在一起叙唱衷肠 整个跳花节活动,从砍花树、请花树、栽花树、收花树,到送花树都是在隆重的仪式中进行的花树不倒人不散;花树搬家,人群也随之搬迁送花树是跳花活动的尾声,花树被送到一个不被人畜贱踏的地方或一岩洞里后,整个跳花活动才算结束 水城南开“三口塘跳花节”规模一年胜似一年,这些年参加者均在三万人以上,已成为省内外乃至国内外著名的苗族节日,每年的节日活动都能吸引不少的国内外文化艺术、电影、电视、民族、民俗等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外国游客前来参加 祭山节主要为祭祀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苗家为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庄稼丰收而祭祀山、木、石等;一说是古代黑羊大箐(今贵州中西部地区)一棵空心的大枫树救过苗家先人,因而祭山、祭树、祈祷神灵保佑脱祸免灾。

祭祀前各家都要准备好钱粮、酒等,条件好的人家还要杀猪宰鸡节日这天,人们不约而同地到山神前、树林下支锅煮肉,主祭人杀公鸡、母鸡各一只,用鸡血把鸡毛粘在石上或树上,手执燃香、酒碗,绕树祷告,顺时、逆时各转三圈,然后酹酒于地之后,人们席地而坐,分享酒肉,畅叙家常、农事,并议定来年祭山事宜 坐坡节是苗族男女青年在山上的一种恋爱活动,时为农历正月初五至十二,或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此期间,未婚女青年身着盛装到花坡坐坡绣花,未婚男青年亦穿着盛装,到花坡跳芦笙舞,与姑娘们对歌求爱 串月节也是苗族男女青年在山坡上唱歌、跳舞、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农历正月初五至十二,八月初五至十五,十二月初五至十五为活动时间在这些日子里,苗族男青年身着盛装到姑娘坐坡的地方,跳芦笙舞、与女青年对歌,此称“串月”串月”不能超出以上时间,否则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人上世纪八十年末以来,串月苗族青年逐渐减少,此节日活动渐被淡化 (三)民居 六盘水境内的苗族民居建筑形式多为一层房,分为木构草房、夯土墙草房和石墙草房三种一般为三开间,也有二开间的再即是妹妹棚、戛房(即灵房)等下面就这几种建筑形式分述如下:木构草房,历史较悠久,是苗族人民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形式,为木构穿斗式建筑,四周及隔板用木板装就,走马板多用竹泥编织。

房屋明间为堂屋,正中设神坛,堂屋为供奉祖先和待宾之用两次间住人或设厨房及堆放谷物之类多数民居前带院坝   土墙草房,是苗族主要的建筑形式之一,房屋建筑四周墙体用黄泥夯筑而成面阔三间或二间,门及房屋隔墙均为木板或面糊泥土的竹、藤编织物,房屋功能与木构草房雷同此种建筑形式以陇戛、小新寨等地较为典型 石墙草房,也是苗族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即建筑墙体用石块砌成,屋顶挑檐坊用条石做成,做工较为考究其余建筑形式,形制与木构草房、土墙草房同此种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寨、新发、依不低等苗族村寨 妹妹棚,是供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而专门修建的建筑物,三柱落脚,即以三根木柱交叉绑扎,形成一呈三角形的棚屋棚门两根木杆较短,门为草编式门帘,棚周围以竹条、树枝等绑扎,上盖草及树叶等此建筑一般建在离村寨较远的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苗族人民的生活、住房问题,拨出专款,帮助苗族人民改善住房条件,现六盘水境内的苗族住房已大为改观 (四)服饰 六盘水境内苗族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建国后,由于各民族交往增多,有的支系、有的地方的男子服饰已改为汉装,而女子服饰则更多的保留了原苗族服饰,分为盛装和便装。

这些苗族服饰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它既是支系的标志,也是婚姻集团间的区别物因而,服饰对这个民族来说是很重要的下面就这些各具特色的苗族服饰分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